..續本文上一頁臺灣省屏東縣鹽埔鄉振興村中正路六十叁號之一。民國五十叁年叁十二歲,突患病,經省立屏東醫院診斷:系患高血壓,兼四季性氣管炎氣喘症,並無根治特效藥,所謂絕症是也。醫治五年余,錢已花空,病更加重,每次病發,痛若不堪,自思此生再無治愈之望。五十九年元月忽思觀音菩薩能教諸苦,即一心專念聖號,哀求垂救。至二月某夜夢見觀音菩薩身放金光,手爲摩頂。晨起,體甚輕快,氣喘消除,高血壓症,亦均痊愈。
(以上叁篇選自觀音菩薩靈感錄)
※深信、力行、一心念佛絕症可愈。
念佛之時,要把心中一切事情放下,不可胡思亂想,這樣才能速得感應。
五、生死解脫篇
古德雲:“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失人身易、得人身難,一失人身,萬劫難複。”
宋朝、內翰大學士蘇東坡,亦對自身有此感慨,其雲:“似蚌遊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央,羨長江于無窮。”
有生必有死,人人都一樣的。從了解世上一切榮華富貴皆是虛幻無常,進而提起精坤,加把勁,淨心“念佛”向解脫生死,生死自在的大道邁進,實爲人生最重要之事。
一般人爲何那麼害怕死亡?
原因(一):“一死百了”者。最擔心,一旦死亡其一輩子所擁有的財富、珍寶、地位、溫馨家庭、親朋好友等等,皆將化爲烏有,由于執著這一切,所以害怕死亡。殊不知榮華、富貴種種都是身外之物。俗說:生不帶來,死亦帶不去;是從古至今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即使長命百歲,一旦大限到來仍是跟突然發病而逝者一樣,死亡一來連我們的身體都顧不了的,何況其他。因爲執著一切身外之物所以會害怕死亡。
原因(二):由于不知生死真相、死後的世界及對生死問題完全茫然所至。在佛教的立場而言,死亡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卻不是生命的結束。結束的僅是物質的肉體,而我們的靈魂(神識)會馬上面對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在這階段才是生死解脫或繼續輪回受苦的關鍵;所以任何人在祈求疾病痊愈,以期壽命增長之時,也勿忘記我們這個身體在這世界上只是暫住而已;有生必有死,人人都是一樣的。
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就會覺得人生如同做夢一般,而這夢卻是帶不走的。所以古人說:“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不但一切榮華富貴帶不去,甚而在世爲爭權奪利,貪圖享樂所造下的惡事都將如影隨形,一一輪迥受報呢!因此一般人害怕死亡的另一原因,即是不知生死的真相,不知“死往何處去”。
因此若人們知道“死往何處去”、“如何去”則不僅不會畏懼死亡的來臨,反而會“視死如歸”,視死亡爲獲得再生或不生不滅,永不輪回的最佳機會呢!
念佛之最終目的—不生不滅、生死自在
要說明“念佛最終目的”之前,我們必須先探討:
念佛能否不死?答案是:
(一)念佛至一心不亂,藉著念佛的功德力確實可以延長生命至人類正常壽命。亦即可以避免短命、夭壽。
(二)念佛可不可以不死?答案仍然是肯定的,是可以的,但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神識。道教修行者與佛教是不同的,佛教修行是爲了脫生死、自主生死;道教則爲長生不老。唯即使活百歲、千歲仍是不究竟,不完美的。肉體永遠不死是很可怕的,且違反自然法則;想想看,活了那麼老,所有的親朋好友、子子孫孫都已死光光了,這樣的長壽有什麼意義?另活了五百歲、一千歲社會的眼光會是什麼?一尊古董?稀有動物?所以佛教解脫生死的是我們的神識。沒有解脫生死,我們的神識叫做靈魂,將會隨著自己所作的善惡果報去六道輪回,完全是身不由己,自己無法做主的。若念佛而解脫生死,則我們的靈魂謂之佛性(不生不滅覺悟之性),不僅不受輪回,自主生死,甚而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乃至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亦即可隨衆生之祈求,而爲其現身說法度化。所以到處可聽到佛菩薩尋聲救苦事迹,即可了解佛性是不滅的。
佛陀示現死亡的意義—依經典我們知道佛的壽命是無限的,但爲了令貪婪無餍的人們覺醒,乃以疾病和死亡,來告誡人們世事無常的道理,藉之引導世人正確的人生方向。
例如有一個擁有許多孩子的醫生,有一次,當他到國外旅行持,留在家裏的孩子們不慎中了毒,十分痛苦的與生命作最後的掙紮。在這緊要關頭時醫生剛好回來,馬下調配解藥給孩子們服用。其中心智未散亂的孩子服下以後,馬上藥到病除。但是心智已失去正常的孩子,卻堅持不肯服藥。因爲他們認爲,只要有父親在身邊,他們一定死不了。
身爲醫生的父親爲了救治那些愚昧而剛強的孩子,于是決定采取非常的手段。他對孩子們說:“我還要出去旅行,但是我已垂老,不知那一天會死。萬一你們聽到我的死訊時,就吃下我所留下的解藥。只要你們吃下我的解藥,就一定會幫助你們恢複健康。醫生說完之後,即踏上遙遠的旅程。然後,他派人去告訴孩子們他已死亡。
孩子們聽到父親逝世的消息,悲傷萬分,相擁而泣的說:“父親死了,今後我們是無法再依靠他了!”他們想起了父親臨別的交待,在悲歎和絕望之余,服下了父親留下的藥,身體就回複了健康。
佛陀就像這位仁慈的父親一樣,他爲了拯救這些不停追尋欲望的人們,而在此世間示現死亡,好讓世人領悟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若再不修道,就後悔不及了。
本書最初目的,是希望絕症病人因念佛功德而能讓惡疾治愈。其實人人皆知此臭皮裏,早走、晚走都是遲早之事,最怕的是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一切都茫茫然,迷迷糊糊,而糟蹋這寶貴人生。
對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講,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且對一個沒有修行或修行不到家的人們,“死亡”往往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代表著其世間所擁有的一切財富、名利、地位、親朋好友都將離他遠去;所以死亡是“一切皆空”的代名詞,是令人恨之入骨,永遠不想面對的一件事。但對一個修行好的人,其不僅知道該如何活得充實,也同時預備著一個圓滿的死亡;一般人除了意外事故、自殺、或突然重病、及壽終正寢外,要死也真的不簡單,但對修行好的人,他們對死亡不僅毫無恐怖的感覺,甚而是最簡單不過的一件事,來去自如,灑灑脫脫,所以念佛、學佛最終目的就是從了知生死真相,進而解脫生死,自主生死而至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呢!
自在面對死亡的例子:
1、從前在五臺山上,有一位隱峰禅師,他要死以前就先跟徒弟說明准備何時要死,要弟子們有問題快問。許多弟子認爲師父身體還那麼健康,怎麼有可能說走就走?另有一些正信弟子確信師父是不打妄語的,因此就傷心的哭起來了,時間將到,禅師又問弟子們:“除了躺著死,坐著死之外,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人站著死?徒弟說:“有”禅師又問:“有沒有聽過倒立著死的?”徒弟說:“沒有”禅師說:“那我就倒立著死給你們看。”結果禅師就倒立而死了。死後不倒下,徒弟們用力要將他推倒,卻推不倒。後來去找隱峰禅師也是出家修行的妹妹,其對裏師說:“哥哥!你活著時喜歡作怪,死了也喜歡作怪;你不要再作怪了。”話一講完,禅師就醒來說:“這樣死,不行嗎?那我就躺下來死好了。”結果就這樣真的死了。
2、唐朝有一位龐蘊居士,一家四人都是禅師。一天,龐蘊居士對女兒龐靈照說:“我今天中午就要死了,你幫我看看,日正當中時告訴我一聲,我就死。”他女兒到外面看了,回來說:“不知是不是中午,今天日蝕,太陽被遮住了。”龐蘊說:“怎麼可能?我出去看看!”出去看時竟然沒有日蝕,就又跑進來,發現其女兒已經坐在他預備好的蒲團上死了。龐蘊說:“沒想到讓你先走了,我不想這麼早死,七天後我再死。”七天後就坐著死了。死後他的妻子龐婆跑到田裏告訴其子,說:“你爸爸和妹妹都死了。”他的兒子說:“他們都死了,我也要快去!”結果扶著鋤頭,站著死了。龐婆看了,說:“你們叁個都這樣死,我偏不這樣死!”說完就走路離開住的地方,從此不知所終。
3、從前有叁位聖人他們以“笑”來度化衆生,每到一個地方他們就坐下來大笑。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爲什麼這叁個人一直笑不停?結果,有些人就被他們感染,也都跟著笑。當大家都跟他們一起笑時,他們就到另一個地方再去笑。有人就問:“爲何能笑得這麼開心?”他們說:“生命本來就值得慶祝的。”有一天,一位聖人先死了,只剩下兩個聖人,附近的居民就想去看看他倆是否會很悲傷?結果發現那兩人竟然還是笑得很開心。死,是很悲傷的事,竟然還在笑,居民就把他們罵了一頓,並且照當地習俗爲死者築高臺,將棺材擡到高臺上,點火燃燒;火一點著,居民正在悲傷時,棺材內突然沖出一道煙火、“碰”一聲,原來這位聖人在要死時將煙火縫在衣服裏,大家看了也都笑起來了,原來死是值得慶祝的事。
由以上這些禅師、修行者都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就是不要害怕死,對一個有修行的人,死是一件很輕松的事,甚而是視死如歸呢!
患者年歲已高,或病情已非常嚴重,請以往生極樂世界爲唯一目標
提到癌症,是非得交待死亡不可的,實在是因癌症而死的人太多了!唯前面不是說“念佛一心不亂,絕症可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關鍵就在于患者能否放下一切憂慮,信佛所說,全力以赴。大部份患者,罹此絕症,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意志消沈,了無生趣。心裏雖充滿著求生的意願,卻缺乏克服難關的意志力,終于淪爲任由命運之神宰割的一員。
在此仍要提醒患者,只要能放下焦慮、不安,以及不堪一擊的脆弱心靈,而放手一搏;俗說:“自助方得天助”如此的努力,絕對是有一線…
《救苦救難.絕症不懼的關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