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台湾省屏东县盐埔乡振兴村中正路六十三号之一。民国五十三年三十二岁,突患病,经省立屏东医院诊断:系患高血压,兼四季性气管炎气喘症,并无根治特效药,所谓绝症是也。医治五年余,钱已花空,病更加重,每次病发,痛若不堪,自思此生再无治愈之望。五十九年元月忽思观音菩萨能教诸苦,即一心专念圣号,哀求垂救。至二月某夜梦见观音菩萨身放金光,手为摩顶。晨起,体甚轻快,气喘消除,高血压症,亦均痊愈。
(以上三篇选自观音菩萨灵感录)
※深信、力行、一心念佛绝症可愈。
念佛之时,要把心中一切事情放下,不可胡思乱想,这样才能速得感应。
五、生死解脱篇
古德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失人身易、得人身难,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宋朝、内翰大学士苏东坡,亦对自身有此感慨,其云:“似蚌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央,羡长江于无穷。”
有生必有死,人人都一样的。从了解世上一切荣华富贵皆是虚幻无常,进而提起精坤,加把劲,净心“念佛”向解脱生死,生死自在的大道迈进,实为人生最重要之事。
一般人为何那么害怕死亡?
原因(一):“一死百了”者。最担心,一旦死亡其一辈子所拥有的财富、珍宝、地位、温馨家庭、亲朋好友等等,皆将化为乌有,由于执著这一切,所以害怕死亡。殊不知荣华、富贵种种都是身外之物。俗说:生不带来,死亦带不去;是从古至今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即使长命百岁,一旦大限到来仍是跟突然发病而逝者一样,死亡一来连我们的身体都顾不了的,何况其他。因为执著一切身外之物所以会害怕死亡。
原因(二):由于不知生死真相、死后的世界及对生死问题完全茫然所至。在佛教的立场而言,死亡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却不是生命的结束。结束的仅是物质的肉体,而我们的灵魂(神识)会马上面对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在这阶段才是生死解脱或继续轮回受苦的关键;所以任何人在祈求疾病痊愈,以期寿命增长之时,也勿忘记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世界上只是暂住而已;有生必有死,人人都是一样的。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会觉得人生如同做梦一般,而这梦却是带不走的。所以古人说:“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不但一切荣华富贵带不去,甚而在世为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所造下的恶事都将如影随形,一一轮迥受报呢!因此一般人害怕死亡的另一原因,即是不知生死的真相,不知“死往何处去”。
因此若人们知道“死往何处去”、“如何去”则不仅不会畏惧死亡的来临,反而会“视死如归”,视死亡为获得再生或不生不灭,永不轮回的最佳机会呢!
念佛之最终目的—不生不灭、生死自在
要说明“念佛最终目的”之前,我们必须先探讨:
念佛能否不死?答案是:
(一)念佛至一心不乱,藉著念佛的功德力确实可以延长生命至人类正常寿命。亦即可以避免短命、夭寿。
(二)念佛可不可以不死?答案仍然是肯定的,是可以的,但不死的不是肉体,而是神识。道教修行者与佛教是不同的,佛教修行是为了脱生死、自主生死;道教则为长生不老。唯即使活百岁、千岁仍是不究竟,不完美的。肉体永远不死是很可怕的,且违反自然法则;想想看,活了那么老,所有的亲朋好友、子子孙孙都已死光光了,这样的长寿有什么意义?另活了五百岁、一千岁社会的眼光会是什么?一尊古董?稀有动物?所以佛教解脱生死的是我们的神识。没有解脱生死,我们的神识叫做灵魂,将会随著自己所作的善恶果报去六道轮回,完全是身不由己,自己无法做主的。若念佛而解脱生死,则我们的灵魂谓之佛性(不生不灭觉悟之性),不仅不受轮回,自主生死,甚而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亦即可随众生之祈求,而为其现身说法度化。所以到处可听到佛菩萨寻声救苦事迹,即可了解佛性是不灭的。
佛陀示现死亡的意义—依经典我们知道佛的寿命是无限的,但为了令贪婪无餍的人们觉醒,乃以疾病和死亡,来告诫人们世事无常的道理,藉之引导世人正确的人生方向。
例如有一个拥有许多孩子的医生,有一次,当他到国外旅行持,留在家里的孩子们不慎中了毒,十分痛苦的与生命作最后的挣扎。在这紧要关头时医生刚好回来,马下调配解药给孩子们服用。其中心智未散乱的孩子服下以后,马上药到病除。但是心智已失去正常的孩子,却坚持不肯服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有父亲在身边,他们一定死不了。
身为医生的父亲为了救治那些愚昧而刚强的孩子,于是决定采取非常的手段。他对孩子们说:“我还要出去旅行,但是我已垂老,不知那一天会死。万一你们听到我的死讯时,就吃下我所留下的解药。只要你们吃下我的解药,就一定会帮助你们恢复健康。医生说完之后,即踏上遥远的旅程。然后,他派人去告诉孩子们他已死亡。
孩子们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悲伤万分,相拥而泣的说:“父亲死了,今后我们是无法再依靠他了!”他们想起了父亲临别的交待,在悲叹和绝望之余,服下了父亲留下的药,身体就回复了健康。
佛陀就像这位仁慈的父亲一样,他为了拯救这些不停追寻欲望的人们,而在此世间示现死亡,好让世人领悟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若再不修道,就后悔不及了。
本书最初目的,是希望绝症病人因念佛功德而能让恶疾治愈。其实人人皆知此臭皮里,早走、晚走都是迟早之事,最怕的是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一切都茫茫然,迷迷糊糊,而糟蹋这宝贵人生。
对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讲,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且对一个没有修行或修行不到家的人们,“死亡”往往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代表著其世间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名利、地位、亲朋好友都将离他远去;所以死亡是“一切皆空”的代名词,是令人恨之入骨,永远不想面对的一件事。但对一个修行好的人,其不仅知道该如何活得充实,也同时预备著一个圆满的死亡;一般人除了意外事故、自杀、或突然重病、及寿终正寝外,要死也真的不简单,但对修行好的人,他们对死亡不仅毫无恐怖的感觉,甚而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来去自如,洒洒脱脱,所以念佛、学佛最终目的就是从了知生死真相,进而解脱生死,自主生死而至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呢!
自在面对死亡的例子:
1、从前在五台山上,有一位隐峰禅师,他要死以前就先跟徒弟说明准备何时要死,要弟子们有问题快问。许多弟子认为师父身体还那么健康,怎么有可能说走就走?另有一些正信弟子确信师父是不打妄语的,因此就伤心的哭起来了,时间将到,禅师又问弟子们:“除了躺著死,坐著死之外,你们有没有听过有人站著死?徒弟说:“有”禅师又问:“有没有听过倒立著死的?”徒弟说:“没有”禅师说:“那我就倒立著死给你们看。”结果禅师就倒立而死了。死后不倒下,徒弟们用力要将他推倒,却推不倒。后来去找隐峰禅师也是出家修行的妹妹,其对里师说:“哥哥!你活著时喜欢作怪,死了也喜欢作怪;你不要再作怪了。”话一讲完,禅师就醒来说:“这样死,不行吗?那我就躺下来死好了。”结果就这样真的死了。
2、唐朝有一位庞蕴居士,一家四人都是禅师。一天,庞蕴居士对女儿庞灵照说:“我今天中午就要死了,你帮我看看,日正当中时告诉我一声,我就死。”他女儿到外面看了,回来说:“不知是不是中午,今天日蚀,太阳被遮住了。”庞蕴说:“怎么可能?我出去看看!”出去看时竟然没有日蚀,就又跑进来,发现其女儿已经坐在他预备好的蒲团上死了。庞蕴说:“没想到让你先走了,我不想这么早死,七天后我再死。”七天后就坐著死了。死后他的妻子庞婆跑到田里告诉其子,说:“你爸爸和妹妹都死了。”他的儿子说:“他们都死了,我也要快去!”结果扶著锄头,站著死了。庞婆看了,说:“你们三个都这样死,我偏不这样死!”说完就走路离开住的地方,从此不知所终。
3、从前有三位圣人他们以“笑”来度化众生,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坐下来大笑。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三个人一直笑不停?结果,有些人就被他们感染,也都跟著笑。当大家都跟他们一起笑时,他们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去笑。有人就问:“为何能笑得这么开心?”他们说:“生命本来就值得庆祝的。”有一天,一位圣人先死了,只剩下两个圣人,附近的居民就想去看看他俩是否会很悲伤?结果发现那两人竟然还是笑得很开心。死,是很悲伤的事,竟然还在笑,居民就把他们骂了一顿,并且照当地习俗为死者筑高台,将棺材抬到高台上,点火燃烧;火一点著,居民正在悲伤时,棺材内突然冲出一道烟火、“碰”一声,原来这位圣人在要死时将烟火缝在衣服里,大家看了也都笑起来了,原来死是值得庆祝的事。
由以上这些禅师、修行者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就是不要害怕死,对一个有修行的人,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甚而是视死如归呢!
患者年岁已高,或病情已非常严重,请以往生极乐世界为唯一目标
提到癌症,是非得交待死亡不可的,实在是因癌症而死的人太多了!唯前面不是说“念佛一心不乱,绝症可愈”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关键就在于患者能否放下一切忧虑,信佛所说,全力以赴。大部份患者,罹此绝症,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意志消沉,了无生趣。心里虽充满著求生的意愿,却缺乏克服难关的意志力,终于沦为任由命运之神宰割的一员。
在此仍要提醒患者,只要能放下焦虑、不安,以及不堪一击的脆弱心灵,而放手一搏;俗说:“自助方得天助”如此的努力,绝对是有一线…
《救苦救难.绝症不惧的关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