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二、口安樂行。(初)止行:1、不說人過。“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過。”2、不輕慢人“亦不輕慢諸馀法師。”3、不妄歎毀。“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或贊歎其美。”4、不怨嫌。“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二)觀行。“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叁、意安樂行。(初)止行:1、不嫉不诳。“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謅诳之心。”2、不輕罵。“亦不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3、不惱亂。“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4、不诤競。“不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二)觀行。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
四、誓願安樂行。1、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2、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不知隨宜(即方便)說法,不聞不信不解是經。(指法華經)3、立正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即一乘真實之法)
佛告文殊,是法華經于無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佛以轉輪聖王起兵討伐不順其命之小國,論功行賞,或賜田宅,或賜珍寶,或賜奴婢,唯髻中明珠不以予之作喻。合法雲:譬如來于四衆中爲說諸經,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予涅槃之城,(有馀涅槃)。轉輪聖王末後以珠賜有大功者,合法雲:譬喻如來最後爲說是《法華經》。以上迹門流通分竟。
二、本門。(甲)序分
從地湧出品
爾時有他方國土菩薩,其數過八恒河沙數啓白世尊:我等于佛滅後,願在此娑婆世界,廣說此經。如來以他方國土亦有宏經任務,焉敢煩勞!乃告諸菩薩言:我娑婆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此土,在我滅後,護持演說此經。是時叁千大千世界地皆震裂,有無量無數菩薩同時湧出,各升虛空,禮二世尊。是菩薩中,有四位上首,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出班問訊世尊,及贊頌佛德。爾時彌勒及八千恒河沙菩薩起疑:是諸菩薩,昔所未見,從何所來?誰爲其說法,教化而成就?我于此衆中,乃不識一人。爾時佛告彌勒,是諸菩薩,從地湧出者,汝等昔所未見,皆是我于娑婆時所化導,在娑婆世界之下,虛空中住。彌勒聞所說,轉生疑惑:如來出伽耶城,成道來未久,始過四十馀年,雲何于此少時間,乃能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衆?斯等菩薩,皆于無量佛所,值諸善根,行菩薩道,此事難信,因說父少(喻釋尊)子老(喻地湧大菩薩衆)一喻,求佛決疑。本門序門竟。
乙、正宗文分二
丙一、如來壽量品
(顯如來壽量本無生滅)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衆,汝等當信如來誠谛之語,如是叁誡,彌勒爲首菩薩大衆合掌白佛: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叁請。一個告誡鄭重,一個啓請殷切,與迹門如來叁止,舍利弗叁請之文,遙相呼應。釋尊乃開迹顯本:汝等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我實成佛以來,經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自此以來,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馀處百千萬億國,化導衆生,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有異。若衆生樂著小法,德薄垢重者,爲他說:我小出家,得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未若斯,但爲方便教化衆生,作如是說。”實則叁界之相,唯是幻現,無有生死、涅槃。所謂非生示生,非滅示滅,皆是方便教化衆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起厭怠,不肯修道。如世良醫,爲治狂子,方便言死,令其感悟。夫方便現生,方便現滅,無非令諸衆生,悟得毗盧性海,法身常住,空劫以前未爲始,盡未來際猶未終也。
丙二、分別功德品
(聞法獲益,佛爲分別,顯聞持功德之妙)
前品佛說如來壽命長遠,開迹顯本,法華大衆得大饒益:或得生忍,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得無生法忍。(無生忍以實智爲體)複有千倍于上數的菩薩得聞持陀羅尼門。(陀羅尼以權智爲體)或得無礙辯才。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得樂說無礙辯才。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複有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能轉不退*輪。複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能轉清淨*輪。複有微塵數菩薩或八生、四生、叁生、二生、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皆發無上菩提心。所得功德,有證入者、有解入者,種種不同,如釋尊分別其功德而說之。
佛告彌勒,若衆生聞佛壽命長遠,一念信解,(頓悟如來法身常住)所得功德,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密(除去般若波羅密)之功德,二者相較,一念信解功德爲多,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佛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謂信及法身常住、解及淨土不毀)則爲見佛常在此靈山說法。(智者大師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即此境界)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有直起隨喜心者,當知即是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此人則爲頂戴如來。阿逸多!是人不須爲我複起塔寺及作僧坊,四事(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供養衆僧,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則如已起塔造寺供養衆僧。若有能受持、讀誦是經,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複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衆僧,(此爲財施)複能清淨持戒,此爲戒度)忍辱無嗔。(此爲忍度)常貴坐禅,得諸深定,(此爲禅度)勇猛精進,攝諸善法,(此爲進度)利根智慧,善答問難。(此爲智度)阿逸多,若我滅後,受持讀誦是經,複能備行六度,當知是人,已趨道場所,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坐道樹之下。是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乙、本門正宗文竟。
丙、流通分。文分十一
丁一、隨喜功德品
(明隨喜功德,以勸流通)
隨謂隨順,不生違逆之心。喜謂歡喜,不生怨嫉之念。功者,行之所趣。德者,功之所歸。聞人說法,心生歡喜,名爲自利之隨喜。如其所聞,喜爲人說,名爲利他之隨喜。
上來說如來壽量品,校量受持、讀誦、解釋、書寫種種殊勝之功德,意猶未盡。複說若聞此經一念隨喜者之功德,彌顯此經功德爲最殊勝也。
佛告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經發一念隨喜之心已,從法會出,至于馀處,將其所聞,爲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後隨喜,複行轉教,如是展轉隨喜轉教至五十人,阿逸多!其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衆生,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予之。如是布施,滿八十年,見彼等年老,複集此衆,以佛法而訓導之,令皆得阿羅漢果,如是功德,無量無邊,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何況最初于法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更勝。若人自往聽經,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生得上好妙象馬車乘,珍寶辇輿。若人于講法處座,更有人來,勸令人坐聽,或分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梵王座處,轉輪聖王坐處。若勸他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其人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百千萬劫,形相端正,無有一切不可喜相。世世所生, 見佛聞法。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量。
丁二、法師功德品
(明六根清淨功德,以勸流通)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即六根互用之相)
眼根清淨之相:于父母所生肉眼,能見叁千大千世界內 內外,下至阿鼻上至有頂①,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所有諸相,悉知悉見;
耳根清淨之相:能聞叁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上至有頂,內外所有諸聲:
鼻根清淨之相:能聞叁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舌根清淨之相: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舌根嘗之,皆變成上味,如在甘露。于大衆中,有所演說,能令聞者,其心歡喜。以善說法故,一切天龍八部,四衆人等,皆來聽法,親近供養。
身根清淨之相:得清淨身如淨琉璃,叁千大千世界衆生,下至阿鼻,上至有頂,所有衆生,悉于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于身中現其色像;
意根清淨之相: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能演說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凡所說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叁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心之所念,皆悉知之。
注(1)有頂,即色界頂天。(色究竟天)
丁叁、常不輕品
(明信毀罪福果報,證勸流通)
此品以常不輕菩薩往昔宏經因緣,明信毀之果報,屬證勸流通。證者,以常不輕之事作證。勸者,勸佛滅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法華經,必獲疾成佛道之報。
釋尊告得大勢菩薩,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其佛饒益衆生已,然後滅度。正、像法滅盡之後,複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其最初威音王如來滅度後,像法中有一常不輕,是比丘深達實相,人法二空,佛性等有。…
《《法華經》迹本二門大意略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