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實際自殺死亡人數遠超過行政院衛生署的官方報導。
(2)自殺未遂女多于男
生命線協談中心表示,在臺灣自殺死亡者之中,男女比例約爲一點五比一。但是自殺未遂的案例,女性則超過男性。換言之,女性自殺者雖多于男性,但真正自殺死亡者,卻是男性較多。
究其原因,男性的自殺方式通常較女性激烈,如服毒、自缢、跳樓、臥軌、自焚等,往往立即斃命,救之不易。女性的自殺方式則較爲溫和,如吃安眠藥、開瓦斯、割腕、跳水等,獲救率相對的提高。
(3)自殺意念通常外顯
據馬偕醫院協談中心一九八二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依年齡劃分,十五歲到廿九歲階段,以感情糾紛及婚姻不諧爲自殺主因;卅歲到四十四歲階段,以家庭沖突及經濟困難爲主;至于四十五歲以上者的自殺原因,則主要是經濟問題和身體殘疾等困擾。
心理學者認爲,自殺者的自殺意念通常是外顯的。其親友只要稍作觀察,便可發現其情緒反應有自殺征兆。最普遍的是憂郁。典型憂郁的症狀是失眠、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沮喪、社交退縮、凡事漠不關心失去興趣、身體疲憊以及嚴重的無助感;自殺的可能性,隨著這些征兆的出現而增高。
另外有些個案,自殺者則呈現緊張、焦慮、罪惡感、羞愧等征兆,以及難以控製的沖動、易怒、敵視等的激動情緒反應。
心理學專家林光燦指出,近年來的趨勢是學曆愈高,自殺率愈高;社會各階層中以白領階級自殺率最高,而工業國家的自殺率又高于農業國家。
經濟學者們認爲,社會經濟的波動對于自殺率的影響愈見明顯。只要社會經濟變動,無論是成長或蕭條都會提高自殺率;反之,在社會經濟穩定時,自殺率則會下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自殺率隨著通貨膨脹而升高。
臺灣正值工商業突飛猛進,社會急劇變遷,自殺的嚴重性與日俱增。從傳統社會走入現代社會,隨著離婚率的提高也帶動了自殺率的成長。
現代醫學愈來愈發達,一般疾病死亡率銳減,壽命延長了,然而自殺問題卻愈發不可收拾。當我們面對失業、婚姻困擾、經濟不景氣、知識份子的無力感、老人問題、殘疾問題時,我們也同時感受到“自殺”帶給我們的陰影。
(4)防治工作亟待重視
一般認爲,“自殺防治”不是一項消極的治療工作,而是社會病態的一句警語,更是社會問題的探測器;“自殺防治”的物件也非僅限于狹隘的個人,而應涵蓋整個社會。
民間對于“自殺防治”的推動與參與固然令人欣慰,但是最迫切需要的,還是政府主管單位的重視與更積極的作爲。
四、自殺預防與電話危機調適法
在大多數的自殺危機個案中,當事者尋求別人的協助通常分爲幾個階段。首先,向當事者家人、親戚或朋友發出求助之信號。第二階段爲向熟悉之專業者求助,例如:家庭醫生、牧師、警察、律師、學校當局及公共衛生護士等。如果自殺之企圖仍然持續時,則當事者需要社會服務機構自殺預防之專業者之協助。如果上述資源均無法阻止當事者時,則真正之自殺行爲發生,此時當事者會被送入醫院急救。在醫院中協助自殺未遂個案之專業者有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精神病理社會工作者,及精神病理護士。
一般社區中能夠協助有自殺企圖者的機構有精神病院、綜合醫院、精神病診所、社會工作機構,例如:家庭服務中心、複健中心、及職業介紹中心等。臺灣目前常設的自殺預防機構或中心有:張老師青年輔導中心、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等。自殺預防中心的設置不論在國外國內,目前已是很普遍的現象。
本文將進一步討論以電話做自殺預防工作時的一些調適原則。
當自殺企圖者來電話求助時,工作者做電話危機調適的步驟有五,此五步驟之程式先後依危機情境而定,數個步驟亦可同時進行:
一、建立關系、保持聯系及收集資料。
二、了解並辨認問題的核心。
叁、對自殺潛能的評價。
四、協助資源之運用。
五、咨商及治療計劃之擬定。
茲就上述五步驟,詳細分析說明——
建立關系、保持聯系、及收集資料
工作者接到求助的電話時,腦中必須有一重要之概念:即當事者做了明智的選擇——來電話求助。因此,工作者必須很友善、有耐性、有興趣的來接聽電話。無論當事者在電話中如何敘述他的困難,既然來電話,已顯示當事者希望別人助一臂之力的動機。
首次電話會談必須收集與當事者本身最有關系之資料。例如;當事者之姓名及電話號碼;與當事者有密切關系者(家人、醫師、雇主、朋友)之姓名及電話號碼,以備萬一無法與當事者取得聯系,或緊急事件發生時之用。首次會談之即刻目標是在收集資料,以做對自殺潛能評價之參考。爲取得這方面之資料時,工作者多采直接之問句,以探求自殺之動機以及當事者對自殺此事之感覺。例如:“你計劃如何自殺?”“你吃了安眠藥嗎?何時?多少?”等,有時候這些問句亦可使當事者卸下一些心中不安之感。
了解並辨認問題的核心
自殺企圖者多呈現一種極度的混淆與解組的情境。因爲當事者往往對自己之主要問題的核心不清楚。所以在電話中常有語無倫次、含混不清之情形。工作者最重要之協助爲幫助當事者了解並辨認其所面對之首要及次要問題。例如:一位女性來電話,哭泣地述說她覺得自己無價值、失望、無用、不是一位好母親,家庭沒有了她也許更好……這些感觸其實是一種對真正問題之反應。工作者發現這位婦女的真正問題乃是她與丈夫不合、婚姻不愉快而萌生了輕生之意念。當工作者指出她問題之核心之後,當事者便能夠借此診斷而更清晰的了解自己之困境。
有些當事者往往對自己之問題有很清楚的認識,但他來電話求助之主要原因乃因爲能夠用來解決問題之有效資源已用盡,或不知如何運用有效資源;此時協助之方針,即在對各種協助資源之選擇與利用。
對自殺潛能的評價
自殺潛能,系指自殺企圖者在目前或不久的將來有自盡的可能。有關用來衡量自殺潛能之參考專案曾由洛杉矶自殺預防中心(Los Angeles Suicide Prevention)以及德州阿比鄰自殺預防服務(Abilene Suicide Prevention Service)以研究與實務經驗之方法擬出。自殺潛能的程度由尚無生命之危險,到高可能性、即刻性(緊急性)死亡之發生。無論何種程度之潛能,工作者接到電話後,須馬上設法阻止自殺之企圖。爲達成此目標,工作者必須能夠極准確的對自殺潛能評價。自殺預防工作之計劃將依自殺潛能之程度、當事者問題之核心、當事者的人格,以及有效資料而決定。衡量自殺潛能之參考專案分述如下:
(一)、自殺情境
危機經驗——自殺企圖者經驗一種危機之情境。危機經驗系指個人對其每日生活中不甚熟悉或意外的經驗,而導致個人經曆一種失去平穩或解組之情境。個人面對自殺危機之最大因素,乃是在精神上受到某種不能忍受的問題之打擊,而産生失望與束手無策之心理狀態。這些壓力迫使個人必須尋求即刻解決之方式。解決的方式(行動)中,屬于不良適應者,即爲自殺企圖。
大多數自殺企圖者均認爲:他們所面臨的危機是無法挽救的。他們産生了一種無望(hoplessness)之感覺——相信他們無法控製自己痛苦的生命,或不幸的境遇。研究報導指出,約有九十六%的自殺企圖者深信他們的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雖然如此,依據危機理論,危機經驗與其他情境,系指某種情境使人無法永遠忍受下去。因此,此情境必須改變。個人面對危機情境時較平常更易接受外來之援助,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面臨危機者協助(包括醫療調適),是極奏效的。依此理論,自殺企圖是可預防的,可挽救的。矛盾感
人類求生的欲望是強于求死的欲望。有自殺企圖者的問題即在于求生與求死之間的掙紮。他們一方面想死,一方面亦想活,這種矛盾的心理帶來了無限的痛苦。例如:當一個人受到愛情的束縛時,他也經驗一種極端愛恨交加之矛盾感。因此,常有向愛人潑硫酸而後自殺之情形發生;亦有些企圖自殺者在服下大量安眠藥後,在藥性未發作之前即喊出呼救之聲;某些人則站于高樓窗外,躊躇是否要跳下一死了之。
每個人對求生與求死之欲望強度不同,但如上所述,前者多強于後者。也因爲這個假設,而使自殺預防能有效的施行。協助企圖自殺者時,必須對此二種欲望(動機)先做一評價,而後導引其走向求生之途。
溝 通
自殺行爲是一種極度無助與絕望的情緒表達信號。自殺行爲實際上亦是一種求救的信號——企求別人了解其處境與心願。自殺企圖者的溝通方式有直接用口語者,例如向別人說:“我不願再活下去!”“我要殺死自己!”“我要懸梁自盡!”亦有以行動來表達者,例如要購買手槍、安眠藥;忽然決定要立下遺囑或贈與別人自己所心愛之珍物等。溝通的方式包括直接與間接二種方式,但多針對某特殊個人。當溝通的方式屬于間接法時,協助者之首要任務爲探求當事者內心之意圖爲何?溝通之真義何在?了解與自殺企圖者溝通之真義,能助長協助者對他的處境做較正確之評價,並易探求導致自殺之有關因素。
(二)、年齡與性別
研究報導顯示:自殺率多依年齡之增長而增加;男性較女性之自殺率爲高。即言,年長之男性自殺企圖者之危險性最高,年輕女性最低。最近統計發表,在美國年輕人自殺率有日增之勢。
(叁)、自殺計劃與自殺工具
自殺計劃可以說是用來做自殺潛能評價之最好參考專案。自殺計劃包括:(1)當事者所計劃之自殺方法之危險性(致命性)程度;(2)自殺工具之可能性(Availa bility);(3)自殺過程之詳細程度。
最危險(致死)的自殺工具有槍殺、上吊及跳樓。如果來電話者聲言曾用上列工具(方式)或將用之,…
《請珍惜自己的生命 —認清自殺的真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