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淫修福保命
天華出版社編著
前言
第一章 家室篇
第二章 子嗣篇
第叁章 師友篇
第四章 功名篇
第五章 百業篇
第六章 福善禍淫篇
第七章 修福篇
第八章 保命延壽篇
結語
前言
縱觀今日世界,道德淪喪,淫風狂飙,已經吹向青少年,舉世同然。而今家長,多爲雙職,事業忙碌,雖以物質令兒女滿足,殊不知乖巧的兒女已經悄然蒙受了汙染。
本書之編印,有感于唯有重振道德規範,方能減少日益增加之暴亂與不安,並防患于未然。故本書多列古今事迹,苦口婆心,無非勸衆了然。
謹以幾事,殷切奉告:
一、家庭教育至爲重要,是兒女啓蒙之處,也是孕育人格發展之無形學校,影響巨大而深遠,家庭若能重視禮義廉恥,則子女雖非俱爲聖賢,但必爲社會良好之中堅。
二、道德教育乃樹人之基礎,人文道德于學校教育,尤其不可忽略,更需仰賴賢德師長之啓發,繼則學子自身孜孜不倦,努力修習,日久即可導正社會風俗,變化個人氣質。
叁、公門之人好修德,爲官之人好修福,只要政令、立法,令衆蒙益,勿謀私利,則如袁了凡先生一般,命由心造,便得福基深厚。
四、命相吉凶是宿世之心念與行爲所累積,但命運無常軌。古人說:“天道難定”。今世富貴,大抵宿生修福;子享榮華之報,乃先祖厚澤余蔭。享福時必須修福,譬如耕田,年年下種,年年收獲。只要真心悔過,此生則有可商量之處。
五、今勸迷者,幻夢覺醒,及時回頭,下焉者,可保命延壽;中焉者,敦品勵行,可保富貴顯達;上焉者,覺世修行,必能解脫煩惱,成就利益大衆之道。
祈願現在、未來,所有閱此書者,知所戒慎,輾轉勸誡,舉世同享長壽、安甯。
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謹上
第一章 家室篇
嫂叔之禮 不可違逆
井泉生,廣東廣州府欽州縣人。幼時奮志讀書,十四歲即已聞名鄉裏;上有兩位兄長都已娶妻,二哥不幸早亡;由于二嫂年輕美麗,又無子女,長輩希望她再嫁。娘家父母招女兒回家省親,與她閑談時,雙親認爲小叔泉生少年有爲,喜歡鑽研學問,將來必有成就;兩人的年齡、相貌都非常相稱,泉生也未定親,何況井府家境豐饒,不如轉房與泉生共締良緣。二嫂聽後禀告父母:“我雖命苦,丈夫早亡,也無兒女可依靠,但我早已決定,效法古書所贊佩的貞節烈女,苦守夫家,既不轉房,終生也不二嫁。”
長輩又問泉生之意如何?泉生回答:“嫂嫂果然知書達禮,本來倫常有序,不可紊亂,哪有弟娶兄妻之禮?將來又有何面目見二哥于九泉之下?”
有一天午後,泉生讀書疲倦,倚桌假寐,見一老者對他說:“你重義知恥,其德可欽,將來必能迎娶才德兼備之賢妻,並榮登科甲,福壽彌高,子孫顯貴。”後來,泉生考試時,果然高中進士,而且娶了賢德之妻,叁個兒子都仕途顯達,兩個女兒嫁至名門宦家,榮耀無比;泉生活到八十五歲時,無疾而終。
安士全書雲:“同胞兄弟不入彼寢室,出嫁姐妹不至其臥房,嫂叔不私見;男女于暑月尤當注重著衣,不袒裼相見。”
叔嫂亂倫 家破人亡
一九九四年十月,臺中縣和平鄉自由村東崎路二段黃姓人家,有兄弟叁人,二位兄長均已娶妻,長兄育有一子二女,二嫂已懷孕八個月。他們是居住在同戶的家庭,因爲二十五歲的小叔與二十六歲的長嫂,有不正常的戀情,遂導致家庭失和,昆仲反目;小叔不但未自我收斂及檢點,反而縱火燒死親兄弟與叁位年幼的侄兒侄女,二嫂與腹中胎兒俱受殃及,葬身火海。由于二哥在外,才幸免于難。長嫂雖逃出火窟,但已家破人亡!縱然她因爲移情于小叔而對自己的丈夫無情,但是二歲至八歲的愛女與嬌兒,卻爲母親的畸戀而犧牲生命,他們小小的身體被烈火燒、烤得面目全非,死狀是那麼淒慘!
小叔是五屍六命的凶手,難逃法律的製裁。然而,面對長兄一門四口的橫死,還有二嫂與未出世的胎兒也慘遭波及,將來如何面對活著的二哥?還有鄉親鄰裏的指責與非議?難道他還有心情與長嫂再續孽緣嗎?
喪妻亡子的老二,又將如何面對嫂子與親弟弟?只因爲他們的貪愛,卻讓一家人就此陰陽相隔,會面無期!
八十老父與七十老母雖火海余生,在驚魂未定之余,尚須面對支離破碎的家庭,猶要白發送黑發!
色欲一事,人最易犯,其敗德取禍比其他苦痛更加酷烈。家庭中的防遏,在于平日父兄訓誡之力,務使深信禮法、因果與禍福報應;家庭不肅則家道不和,兄弟妻室于男女之際,務需保持適當距離!
世間最怕叁災九橫,人間最慘手足阋牆、爭相戕害,起因總是“失德喪倫”之故,讓僥幸存活的家人既難堪又悲淒,連吐訴的空隙也無,只能默默吞咽無奈與悔恨。
古德雲:“兄弟同居防亂宗,兄弟俱婚,不入彼寢室,嫂叔不私下相會;苟失其正,萬事俱左。”
棄妻寵妾 命相俱遷
裴章,河東人。其父爲荊州節度使(注)時,曾隨父親走訪寺廟。寺僧昙照曾對裴章說:“你相貌不凡,將來之仕途必然顯達,官位與名望都會超過你父親。”
裴章成年後,娶妻李氏;由于裴家門庭顯赫,交遊廣闊,不久又納嬌豔多姿之美妾;妾爲了得到專寵,深懂妖娆狐媚之術,從此原配妻子李氏難得見到裴章。
裴章後來赴太原任職,也帶著寵妾同去,妻子則留在洛陽家中徒歎命薄。從此裴章對發妻更是不聞不問,李氏感歎自己與夫君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爭寵了!心中充滿哀怨,郁悶不解,不久,即含恨而終。
十年後,裴章于偶然中又遇見昙照法師,僧驚訝的問裴章:“當年我見你器宇軒昂,是大富大貴之人,今日見你則迥然大異,這幾年你是不是曾做過損人利己、違背天理良心之事?”裴章說:“我一向心好,沒犯什麼大過失啊!”
僧雲:“但你面相已與從前判若二人,明白說:不久之後,你將有禍事臨頭。”
于是,裴章詳述這十年的情形。昙照法師聽後歎息道:“你與夫人既有夙緣才結爲夫婦,理當互諒,彼此包容。你飽讀聖賢詩書,當知淫能破義,美色嬌娆反而誤人。你棄妻寵妾又對妻絕情寡義,已損你“德”;寵愛偏房聽任讒言與媚術,又損你端正之“格”;夫人郁悶不樂而亡,怨氣沖天,不僅折損你的福壽,且有大難臨頭!你實在不應該犯“淫”賤“正”!”
十天後,裴章被其屬下剖腹于浴釜之中,五髒均流出,死狀極慘!
裴章現世的孽緣,可說是果報自受,而淒慘下場足爲殷鑒!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也不願人若此!但是,吉凶禍福之柄,雖天司之,也不過是因物付物,毫無私意在內。一旦怨者之嗔心已極,切齒拊膺,怒目環伺,必然俟機伏而狙之,而後稱快!這就是怨怨相報,互爲因果!
注:節度使,官名。唐時,分州天下縣置爲諸道,駐守各道之武將稱都督,都督帶使持節者稱節度使,掌軍糧,撙節用度,爲統領一方軍隊之官員。
賈禦史·拒妾養德
明朝賈禦史,幼年時由家長作主與魏處士(注)之女訂婚,長大後,魏小姐因爲眼疾而雙目失明,魏府主人覺得女兒失明配不上賈禦史,便將約聘的信物及禮金送還賈府,自願退婚。賈府知道退婚的真正緣由之後,非但不接受,反而將魏小姐提早迎娶回來。
婚後,夫人數度請禦史娶妾,以代替她侍夫之責,禦史每次都回應說:“不可!你雙目雖盲,非你之過;若我再娶偏房或納妾,第一,對你不公平。第二,日久天長我恐怕姨妾因爭寵而生妒,或受寵而驕,對你不利,也會使家庭失和。第叁,我上承父母,下撫妻子,是心懷抱負的青年,也是寄國家社會安危于己身的知識份子,豈可縱情于私欲!何況人的精力有限,寡欲正可以涵養我的德性、滋養我的身心。“納妾”之舉是敗壞人倫之根源!夫人,你可別算計我啊!”
夫妻二人相敬如賓,禦史當時雖年輕,但心存大志,不溺男女之樂,方存千秋之筆。夫人後生子賈衡,二十歲就榮登科甲,官至刑部主事。賈家子孫後世俱功名顯達,世代書香。
賈禦史之行止,賢德若此,較之裴章棄妻寵妾的謬行,實有天淵之別。而夫人魏氏克配其賢,更足爲後人景仰。
注:處士,不官于朝而居家之德盛之人。《史記·循吏傳》:“孫叔敖,楚之處士。”
一念偏差 陷溺難返
清朝康熙癸卯年間,池州(今安徽省貴池縣)鬧水患,很多人被困于洪水中,在駕舟救人的舟群中,有一小舟救起了一名少女,這個駕舟人見少女甚美,因此見美色而起邪心,想趁人于危,縱情任意,欲染指少女;女孩極力掙紮,掉入水中,少女因爲害怕被其汙辱,遂不願被這惡人救起,她奮勇的攀住漂流在水面的樹幹而存活。這次險些喪節,虎口逃生的驚恐遭遇,深深的烙印在心,始終難以抹去。
次年,少女嫁至鄰村,成婚的第二天,拜見家親眷屬,赫然見到新郎的舅舅,就是那次水災想救自己,卻又打算汙辱自己的那個惡人!一時之間,羞忿、驚恐之情湧上心頭!心想舅舅是婆婆的兄弟,自己以後的日子將如何度過?(舊時鄉下女子或媳婦是沒有社會地位的)于是哭著將自己的遭遇與恐懼告訴送嫁的人。之後,沒隔多久,少女就自缢身亡。
這件事因爲少女娘家出面,告上官府而傳播開來;鄰裏、親族議論紛紛、恥笑男家;知道這件事的人家都不願將女兒嫁過去。經過許多年後,外甥還無法娶到妻室。
由于這位舅舅當年的一念偏差,卻使親族蒙…
《戒淫修福保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