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開心靈的枷鎖

  打開心靈的枷鎖

  宗性法師

  2001年7月25日

  蒙大和尚慈悲,給我這麼個機會在這裏和大家交流學佛的一些心得。幾天來,前面的法師、老師都作了非常到位的開示,通過昨晚的傳燈法會,大和尚把每位自性的燈點亮了,這個枷鎖可能已經打破了。我再畫蛇添足講點東西,會不會給大家再套一層枷鎖,但是我反過來想,到柏林寺這幾天來,吃用常住,好象不講點東西,覺得有些過不去。因此,還是很冒昧地談談原來准備的話題,題目是“打開心靈的枷鎖”。

  一、 認識我們的心靈

  首先,要打開內心世界的枷鎖,必須對我們的內心世界和心靈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只有當認識到心靈和內心世界的真實以後,才能夠找到辦法去解決、去打開、去面對、去放下。可以講,要真正把自心、把這個內心世界認識清楚、了解透徹了,學習佛法、實踐佛法才算是落到實處。佛法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解決心靈的問題。如何把內心的世界那些肮髒的、汙染的、不平等的、分別的、妄想的東西統統都放下,讓這顆心甯靜下來,能夠如是、自在地過好生活,很好地感受生命,很好地走完這一次人生旅程,讓我們這次旅行走得很踏實、安心、自在、灑脫、無拘無束、無挂礙,佛法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就像那一首偈子:“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所說,就是要解決心裏的不平衡,沒放下的東西。禅宗有個偈子,“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紙上若能了生死,筆杆腳杆洞庭湖”,講的是所學、所了解的佛法到最後都要回歸到自心裏面來,把自心改造好,使妄想停下來。外在的尋求、探索與追求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反觀自心,從心地入手,功夫才最直接。禅宗講的直指人心,就是達摩祖師所說的“全憑心地用功夫”的那顆心,心地功夫用成熟了,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光是文字上的功夫是不行的,最後要在應事接物當中把握好自心的當下,這才是最實際的功夫,僅是從文字到文字、從概念到概念、從名言到名言是不解決問題的。所以,有的人盡管學佛多年,各方面也能講,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卻茫然了。這說明佛法的文字、語言都是工具,我們要通過這個工具,直接指向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我們僅在文字上下功夫,將和生命的淨化走的是兩條路線,是不相應的,發生的作用會很小。在坐的都很年輕,大部分人有知識、有文化,但不要把此作爲優勢,學習佛法不存在此優勢。佛法的優勢是能否在內心用功夫,我認爲真的要學佛,就要把以前所謂的優勢統統都放下。在佛法用功夫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要以文化高、知識多作爲資本。有很多年輕佛教徒看不起老居士,包括有些文化的人批評佛教徒都是愚夫的行爲,認爲老頭老太婆沒有文化,水准不夠檔次,我經常鼓勵那些老居士們,沒有文化好,六祖大師是榜樣,我們千百年來都受大師的法乳之恩,但一定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成功一半了。

  我想問問大家來柏林寺是爲了什麼?回答參加夏令營是沒有錯,但沒氣概,當年五祖問六祖是來幹什麼的?六祖回答是來做佛的。大家敢拍這個胸脯嗎?我們有人去寺裏找師父,有人問他幹什麼,他小心回答學佛,還害怕別人聽見,這說明內心的力量很小,更有人說是來看看,就像去逛商場,看櫃臺裏有什麼合適的沒有,這樣的學習不會有用的。因此我們學佛就要有六祖那種氣概,自心是佛,幹嗎不敢承當?要像六祖一樣,從開始學佛起,就要發大心,要有高起點,有自信心。在自信心和用功夫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年齡的大小、文化的高低、身份的不同,而在于有無決心與自信心。有自信心,跑步的動力就大了,不要徘徊,不要錯過修行的機會,要把目標、方向樹立起來。我們要敢于承當自己的佛性與佛是平等的。但我們現在還不是佛,不要以爲什麼都可以不幹了,否則就會走極端。在學佛的實際中,內心的力量大小和對內心認識的程度,決定了能否成功、得道。

  上次小組座談,有個營員講自己對佛法的了解很多,但不歸依行不行?六祖作佛都敢承當,連歸依都不敢,這點信心都沒有,還怎麼往下走。當然,有些人有具體情況,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也是勉強不得,但總的一條是:如果你的條件允許,確實對佛法生起了認識,就應該大膽地跨出這一步。社會上有一批人,對佛法很有了解而沒歸依,認爲按佛法去作就行了,但碰到問題時,與佛教徒一比就看出距離來了,因爲他們的理由是:管他呢,我又不是佛教徒;而佛教徒則會提醒自己是佛教徒,不能幹不好的事情,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

  我們要認識我們的內心世界,大家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看我們的心跑向何處,恐怕有人在想明天要回去,不知火車票訂好了沒有。真的,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在跑,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心態就是這樣,什麼分別、妄想、嫉妒、人我、是非、不平等等,讓我們不得自由、自在。正是由于有這些染汙的東西,把我們的心給束縛住了,使我們在家庭中感覺很麻煩;在社會中覺得到處是一片黑暗;在單位裏提不起精神工作,看許許多多事物總是與自己格格不入;覺得眼前有很多對立的東西;總覺得眼前有那麼些礙手礙腳的東西一直束縛阻擋自己;讓自己好像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施展不開一樣。這完全在于我們心裏有種種束縛,這個枷鎖把我們給套住了。套在人我、是非、妄想、分別等一切上,這一層層枷鎖使我們不能認清事物的真相,不能認識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在生活上很彷徨、很困惑、很迷茫,當面臨抉擇困難的時候,毫無辦法,不知道路如何走,這根本在于我們的智慧沒有打開,有種種束縛使我們內心的力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驗,學佛多年問題依舊,這是由于一些枷鎖太長太久了,慣性很大,人的妄想、分別、習氣一直幹擾著我們,即使學佛以後,相當一段時間裏還覺得問題解決不了。有人跟我講他天天拜佛、學佛,但佛菩薩好像不知道,其實佛菩薩天天管我們,只是我們不知道,就像房間點了千盞燈,瞎子進去還是什麼也看不見。我們整天被枷鎖鎖住了,處在迷茫、困惑當中,那裏還會知道外面的光明。佛菩薩時時刻刻在護養、照耀著我們,而我們在睡大覺、在迷惑,認識這個層面得靠自己去努力。我們每個人就像一臺電視機,佛菩薩好比電視臺,電視臺天天在在播放節目,電視機能否收到節目,關鍵看頻率對准了沒有。當我們象佛菩薩一樣發願、修行時,我們的心與佛菩薩的心相應,就會時時刻刻感到佛菩薩光明的照耀,我們心靈的境界就會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改變現狀,不能再迷茫、困惑。

  二、 心靈枷鎖表現的形式

  心靈枷鎖表現的形式很多,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時時刻刻在束縛著我們。我們可以從我見、我慢、我愛叁個方面來看枷鎖是如何約束我們的。

  1、 我見,按現代話講就是固執。我們在生活中總是不願改變自己的觀念、立場,而固守自己的成見。我們無論是當領導、家長,還是群衆、孩子,都沒離開這個固執。比如學生想老師總爲難我;老師認爲學生老不爭氣;群衆認爲領導武斷、辦事不公平;領導認爲群衆不聽話,一開會就講自己主張,而不是先聽聽群衆的意見。我們一般不懂得改變立場,不懂得接納別人,把自己畫地爲牢,圈在圈子裏,聽不進反面意見,總以個人決定爲主導意識,往往對對方的猜度多數是錯的。舉個例子,古時候,臺灣叫琉球國,每年都向中原進貢,國王覺得很不舒服,很不高興。有個大臣出了個注意,給中原出道題目,如答得上就繼續每年進貢,如答不上以後就不再進貢。于是,琉球國國王就派人把此話傳給了中原的國王,並講我們國有個人很會心理功夫,要知道他心裏想什麼就繼續進貢,否則就不再進貢。中原的國王就把文武百官找來,看誰有本事迎接挑戰,結果無人敢出來。後來就貼出了皇榜告示,好幾天也沒有人揭榜。有一天一個補鞋匠喝醉了酒,從皇榜前走過,看到有那麼多人圍著,很是好奇。由于他不識字,問別人後還是沒搞清是怎麼回事,乘著酒興口出狂言。看守皇榜的人好不容易等來一個敢揭榜的人,就帶他去見皇帝。皇帝很高興中原有這麼本事的人,第二天就派人通知琉球國。琉球國國王帶著那個會心理功夫的人來到了中原,中原國王就帶著補鞋匠選了個地方開始應對。琉球國那人往胸口上拍了叁下,補鞋匠就往背上拍了叁巴掌,琉球國那人想這人還真有本事;他又往天上一指,鞋匠就往地下一指,琉球國的那人一看就嚇壞了,就拉上國王趕快跑,並講中原真有能人,我想什麼他都知道,我們再不走,他們有那麼多兵在,別上來攻擊我們。中原的皇帝很高興,心想補鞋匠真是厲害。琉球國國王跑著跑著覺得很納悶,怎麼比一比就輸了,就問那個人是怎麼回事,那人講我往前胸拍叁下是指前面有住處,他在背後拍叁下指後面有玄武,我往天上指表示上有叁十叁天,他往下指表示下有十八層地獄,看人家就是對得好。中原皇帝也問補鞋匠,你真有本事,文武百官都不敢去,只有你能解決,得給你封官,但你是怎麼知道的?補鞋匠告訴皇帝,那很簡單,我是補鞋的,那人往胸口上拍叁下在問補鞋用牛肚子上的皮好不好,我告訴他牛肚子上的皮薄,牛背上的皮厚,補的鞋牢固些;那人往上一指是問,我補不補帽子,我告訴他我只補皮鞋。這個故事說明了別人的想法,我們是很難揣測准確,倒不如不管別人在想什麼。要先把固執放下,多去了解、多交流、多溝通,否則我們在家裏、單位、社會上生活得很難如意。把固執放下,就是把自己的觀念放下,有個故事講:“有個老婆婆,她有兩個女婿,大女婿以賣傘爲生,小女婿以賣鞋爲生,老婆婆無論是天晴還是下雨都感到很不高興,因爲她的觀點是,下雨時,她小女婿的鞋賣不出去;天晴時,她大女婿的雨傘賣不出去。她就不知道改變自己的觀…

《打開心靈的枷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