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須知法華經義,叁乘即是一乘,羅漢只要能回心向大,即是菩薩因,即是佛因。況且大乘小乘只在發心處論。如同行一事,發大菩提心,即是大乘;發自利之心,即是小乘;非小乘與大乘,各另有所行的事。即就一事論,已自大小不同。然大乘道大,有小乘人不堪擔荷者,我輩但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修行世善,一心念佛,即是絕對待無等倫的大乘。此絕對待無等倫的大乘,人人皆能修;非如諸余經典中唯仗自力之大乘,雖證阿羅漢果之聖人,尚多不堪擔荷。所以說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無有一人能出其外,亦無有一人不能入其中者。幸得我佛說此最圓頓、最簡便、最易修、最易成之無上大法,若不修習,豈非上辜佛化下負己靈之極愚癡人乎?如列位不以愚癡自居,請直下承當起來,庶不負如來當日說此法門之深恩,不慧今日對列位一番勸進之愚誠也已。
真心與妄心的分別
列位要知道真心與妄心的分別,先要知道怎樣叫作真心,怎樣叫作妄心。
怎樣叫作真心呢?就是如來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衆生的本來面目,無形無象,不生不滅,非言語所可形容,非凡情所可測度。既不是人身的肉團心,又不是六塵的緣影心,不在內不在外,又不在中間,空空寂寂,圓圓明明。心量的廣大,包括宇宙,彌滿六合。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何況區區的娑婆世界,在我真心的心量之中,更是太倉一粟了。列位要知道這廣大無邊永遠不滅的真心,不是佛所獨有的,是我們一切衆生所同有的;不過佛在覺中完全是一片真心,衆生在迷中真心被妄心蒙住了,不能發現出來。但是雖被妄心蒙住不能發現,然而那真心依舊是完全無缺;不但人是這般,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也是這般。所以一切衆生雖在六道輪回裏面隨業輪轉,那真心仍是永遠不會磨滅的;只要有一天能夠妄心去盡,把真心完全發現出來,那就叫作成佛。
怎樣叫做妄心呢?只因妙明真心不守自性,一念不覺,無明妄動,真妄和合,就發生了一種阿賴耶識;此識又名藏識,即第八識。這阿賴耶識,執持一切善惡種子,便是情欲的荄苗,惑業的根本。阿賴耶識一念之動,妄有所見,隨之流轉,又生出了末那識;此識又名傳送識,即第七識。末那識妄執八識見分爲我;由著而轉入第六識,此識名意識。遂大起分別。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都被這六識的分別力轉變,遂貪著那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發生出一切情欲,起惑造業,這就叫做妄心。這妄心既是從八識田中流露出來的,就我看來,既名爲識,即不是心,實在是識神在那裏用事;現在的人都把識神錯當作了心。譬如說:我心裏想要吃飯,我心裏想要穿衣;要曉得:想吃飯想穿衣,都是我的識神,並不是我的心;把他來當作我的心,那就大錯而特錯了。世人只因錯認妄心爲心,不知道去尋自己的妙明真心,以致沈淪生死,永不出頭,真是可憫可歎。祖師有詩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所以列位要趕緊放下了妄心,去尋那真心才好。
真心與妄心本是一件東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盡妄心便現真心;所以起信論種種發明:“妄心無體,以真心爲體。”修行的人要尋自己的真心,只須在除妄上用工夫,不必另外馳求。譬如一面明鏡,就是真心,被塵垢蒙住了,就是妄心;去掉塵垢明鏡自現,去掉妄心真心自現。但是明鏡要拭得淨,不可留一點塵垢痕迹;妄心要除得淨,不可留一點情見渣滓。真心中有了一點凡情聖見渣滓,便是根本無明,便不能超出生死輪回,要緊要緊!
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沒有魔來。魔有內魔,有外魔;外魔易退,內魔難降。如不能降,必要著魔;不但修功走失,亦且危險甚虞。若論降魔,約有四種方法。
一、要識魔相。凡著魔的人,大都遇著魔來的時候,不知道他是魔,以致著魔。倘能識得魔相,即不著魔而魔自退。怎樣是魔相?大凡可愛、可貪、可畏、可憎的人物或境界當前,無不是魔。至五陰內魔,尤爲厲害。楞嚴經說五十種陰魔至爲詳盡,亟須仔細參窮,免得臨時上當。
二、舍身無畏。人必先有舍卻身命之心,然後可以學佛;人必先有看破生死之勇,然後可以降魔。魔化夜叉羅刹來搏噬我,魔化猛虎毒蛇來啖食我,都是幻想,何懼之有?即使真被吞食,亦是夙業所招,況脫去皮囊,往生極樂,正當感謝于他,爲我早日解脫。所以修行之人,雷霆起于側而不驚,泰山崩于前而不動,魔力雖大其奈我何?否則貪生畏死,恐怖怆惶,不待魔來,方寸已亂,欲不著魔,其可得乎?
叁、不取不舍。魔之爲物,取固不可,舍亦非宜。遇著魔來時候,必須鎮定我心,既不可貪戀他,又不可厭惡他。(厭惡亦是著魔,你愈厭惡他愈糾纏。)要作幾種思想。一想魔即是佛,佛即是魔;覺即成佛,迷即是魔。魔如佛如,並無二理。又想眷屬即魔,(人生眷屬,都是魔頭。)魔即眷屬。眷屬同居,人之常情。魔在我旁,于我何害?又想魔亦是衆生之一,一切衆生,我都要勸他發心念佛,魔既亦是衆生,我也要勸他發心念佛,伴我修行,轉成法侶。(菩薩降龍伏虎,正是此理。)總之,魔來不拒,魔去不留,如此則魔術俱窮,無論外魔內魔,一齊退去。
四、持咒卻魔。初修行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藏在八識裏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或欲念橫飛,或妄心亂起,力量甚大,非比尋常,修行人惟此末後一關,最難逃過。全仗自力,誠恐把握不住,必須仗著佛力幫忙,惟有攝住心神,持誦神咒。咒爲佛之金剛心印,無論何種惡魔,遇著即摧成粉碎。諸咒降魔之力,以楞嚴爲最勝;當日阿難證須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脫離淫席。次則大悲心咒,爲觀世音菩薩所說;觀世音具十四種無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但持咒功夫,必須平日持得爛熟,否則魔到臨頭,恐字句都記憶不起,何能通利?何能相應?所以平日功課中,楞嚴、大悲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又一心念佛,即無魔事;縱有魔來,倘能不驚不怖,至誠念佛,決定立刻消滅。何以故?以正念昭彰,魔無容身之處故。是以念佛之人,不須另找降魔之法,而魔事自無由而起矣。
臨終的一念
修行人現生證果,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如不能現身證果,則最要緊的是臨終一念;生西也在此一念,升天堂也在此一念,入地獄也在此一念。這一念是聖凡的樞紐,這一念是人鬼的關頭。要緊要緊!楞嚴經第八卷內有一節說:人生臨命終時,就在那一念的善惡,分別出生天堂入地獄的果報,說得最爲剀切詳明。今將原文恭錄在下面。
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二習就是生死順逆。)
純想即飛,(想就是善念。)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情少想多,(情就是惡念。)輕舉非遠,(善念稍雜惡念,則雖飛而不遠。)即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行善業而嗔心未盡者,多作夜叉羅刹。)遊于四天,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其中若有以下,都是說既成飛仙、鬼王、夜又、羅刹以後的事,不是臨終的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墮,生于人間;(此種來世仍舊爲人。)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即畜生道。)重爲毛群,輕爲羽族。
七情叁想,沈下水輪,生于火際。受氣猛火,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依上經義,則生天在此一念,生西方也在此一念,仍生人道也在此一念,墮落畜生道也在此一念,墮落餓鬼道也在此一念,墮落地獄道也在此一念。你說臨終這一念要緊不要緊?有人駁我道:照你這樣說,只要在臨終的時候發善念,發淨念,便可生天,便可生西,那平常又何必修行呢?我說道:不然不然。臨終一念全靠平日修持,平日功夫純熟,臨終方能發念,否則妻孥繞榻,疾病昏迷,風刀解體,痛苦迫切,生前經過的事件,死後未了的牽纏,一一都潮上心來,要發善念淨念,是很難很難的,是千萬人中沒有一二的。就是修行人,到那時候,還怕自己作不得主,要善知識在旁邊警覺提撕,念佛助道,又不許親人哭泣,怕亂他的心。修行人尚且如此,何況不修行人,豈不更無把握?
所以平日修行,正是爲臨終地步。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此即是平日念佛的功夫及成績。)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即是臨終實驗。若非平日念佛功夫,念到一心不亂,此時何能得此心不顛倒,往生極樂國土的實驗?)日月如流,人生若夢,無常大限,轉眼當前。列位要趕緊預備這臨終一念才是。
佛學與學佛的分別
佛學與學佛,本是一事,本不可心生分別。但是當末法時代,往往有一種慧業文人,單講佛學不去學佛;說得天花亂墜,還是無補身心;這也是一種末流之弊,不可不趕緊糾正的。所以我將佛學與學佛的分別,說與列位聽聽。
訂證佛門的掌故,研窮佛經的義理,叫做佛學;修心養性,發願往生,叫做學佛。學佛的人,雖也不可抛荒佛學,然而專講佛學不去修行,這便大錯特錯。因爲學佛這件事,是要實地用功,不能單憑口說;如不實地用功,無論講得怎樣精通,終是數他人之珍寶,算不了自己資財,說庖廚之飲食,飽不了自家肚腹。況且近來一班名士及新學家講佛學的,不是把佛經當做考據學來研究,就是把佛經當做哲學來參詳;支離附會,枝節橫生,不但無益佛學,還恐生出種種障礙,成就種種謗佛因緣。這一類謬種流傳,其禍甚于洪水猛獸,我們佛弟子,所當鳴鼓而攻的。
釋迦牟尼佛說:“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多聞就是佛學,精進就是學佛。列位根性聰利的,佛學學佛,兼而行之,固屬勝事;否則與其佛學,無甯學佛。
《學佛淺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