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王財貴教授著
宏願的落實—代序
敬告讀者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第叁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第八節 如何開設“兒童讀經班”?
附錄一: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簡介
附錄二:媒體報導選錄(一)
附錄叁:媒體報導選錄(二)
附錄四:媒體報導選錄(叁)
附錄五:媒體報導選錄(四)
附錄六:“大字注音經典誦讀本系列”出版說明
宏願的落實—代序
王財貴兄推廣兒童讀經多年,我在友人口傳及媒體的報導中得知他的抱負與理念,除了佩服他的眼光與毅力,也十分欣賞他的看法與做法。但總覺得可惜:他的理想只在社會上推廣,沒有計劃性的進入學習環境最好的學校。及至去年(民國八十叁年)八月,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延聘他來任教,我並請他在語文教學中心擘劃兒童讀經的業務,主要的對象便是本院輔導區內的學校。他從此便更忙碌,四處奔走,苦口婆心,爲他的推廣讀經大業而努力。
財貴兄推廣讀經,有人熱心支持,有人冷漠,也有人反對。反對的理由之一,是“兒童背誦妨害理解”。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記憶與理解是人類心靈的兩個認知能力,不但可以並行而不悖,而且可以相輔相成。進一步說,記憶力更是想像力的基礎。而背誦經典正是訓練記憶力的好方法。反對理由之二,是“讀經會使兒童的負擔過重”,這是對讀經不了解所産生的憂慮,兒童讀經並沒有固定的進度,又不要求他了解內容,只像“小和尚念經”,能夠琅琅上口就行了。兒童有極強的記憶力,只要方法正確,肯背經典與記廣告其實沒有多大的差別。以上這些理論,在現代的知識論、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中都已說得很清楚,有待我們去精讀而已。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發現能思考、能創造的,往往也是博聞強記的人,各學科各行業莫不如此。而受到財貴兄的影響,輔導兒童讀經的老師也指出:讀經的兒童,功課不但沒有退步;相反的,有進步。尤其是說話及作文的能力進步最多。
不論在理論或實例,都說明財貴兄讀經的理念值得支持,值得大家共同來推行。當然,今天的知識發展極爲多元,我們不會固陋的說“讀經萬能”,也不會認爲只有讀經最重要。我們要強調的是讀經適合兒童的心靈,它至少對兒童的語文能力很有助益,我們要肯定它的效益,不能以一己的成見剝奪了兒童應有的學習權力。
財貴兄以他多年推廣讀經的心得,編印了這本《兒童讀經教育指導手冊》,由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與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中心共同發行出版,經費則由全國電子專賣店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提供。由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贊助,使我們覺得讀經風氣的推廣吾道不狐,希望由兒童而成人,從點到面,使它蔚爲巨大的風氣,讓經典的永恒性與規範性,啓迪當今的社會,提供人生的指引,這不但是財貴兄的大願,也是社會之福。
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兼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主任 黃盛雄
敬告讀者
王財貴
兒童讀經——參酌古典教育 再造文化人才
財貴案:本手冊是由關懷社會文化教育者所捐助印贈的,預備在叁年內,發行十萬冊,可免費供應各界需求者,其旨在廣爲宣導“兒童讀經教育”理念。希望您看過後,如有所感,認爲可以介紹給他人看,請您計算需要數童,來函或來電索取,以分贈之。我很感謝捐印者,也很感謝您的散播推廣。
所謂“兒童讀經”,就是“教兒童誦讀經典”的簡稱。什麼是“經典”?又怎麼“誦讀”呢?而且又何必強調“教兒童”去讀呢?在現代的社會中,這是頗爲陌生,而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的論題。其實,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數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舉而對個人與社會有多種利益,又合乎人類學習心理的自然發展。適當地恢複讀經教育,是中國現今教育的新嘗試與新希望。
吾人所推廣的“兒童讀經”理念,包含叁個重點:從教材方面說,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從教法方面說,就是“先求熟讀,不急求懂”;從教學對象說,則以兒童爲主。這樣的教材是重要而現成的,這樣的教法是簡單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兒童的心靈發展而施教。所以從一開始,吾人即相信這種教育是其有深遠意義,而且又很容易推廣開的。
我個人思考此問題已二十五年,家庭小規模實驗也已十年以上,長期地從理論與實際兩面證實其可行,才正式在社會上“推廣”,期望激起風氣,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廣”工作,最主要的辦法是用講演的方式宣說觀念,並鼓勵有心人士開班教學。這兩年來,據我記憶所及,大大小小約有四、五十場演講,聽講者約叁四千人,而整個臺澎地區,現在大約有兩百班,合計五千余位小朋友正接受“讀經”的教育。而且此風氣有日益擴大之效,依我預期,在兩叁年內,全國至少應有十萬個小朋友接受讀經教育。若持續其效應,則將是五四以來最大的文化運動,而這卻是重新回歸文化本位的運動。回歸文化本位,不是頑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傳統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吸收消融,兩相綜合會通,爲人類創造更充實的文化。
由于社會對文化教育的需求漸次複蘇,認同並希望進一步了解讀經教育內容的人越來越多,吾人也願這種理念廣爲周知,只憑演講恐怕不能普及,所以編寫這一本小冊,對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做一詳備的介紹。因爲就讀經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論在理論上或實務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簡單的,所以凡是將本手冊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了解——不但對讀經教育可增長其信心,並且立即可以成爲兒童讀經的指導者。
我誠摯的希望從現在起,先以“社會教育”“才藝教育”的方式在體製外推廣。漸漸地走入學校,以“課外”“課間”的補助教育方式,爲老師們所接受。時機成熟時,將可正式納入體製,編入課程。這種長期的願望,需要社會上熱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這一段過度期間裏,若家長想讓孩子不受社會汙染,想教出一個“君子”,則請立即開始教導“讀經”勿因等待體製改變而失去了教育的時機!
讀者諸君耐心花上一個小時將本手冊看完,並參與于兒童讀經之教育,甚爲感謝!如無充足時間,嫌理論部份太繁,亦可從實務部份先看。(第四、六、七等節)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讀經”本來沒問題,但自從民國開國就有了問題了。民國元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可見雖然清末的新製小學堂,也還是讀經的。民國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于是不只沒有讀經的學生,也消滅了可教讀經的教師。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國第一屆教育會議上提出:“各級學校不應祭孔”的議案。他認爲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來代替“宗教”,學校祭孔之風從此斷絕。這連續的叁個動作,對民族文化的繼絕所關甚大,是中國教育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大事。等到民國八年五四運動起,胡適白話宣言出來以後,我們漸漸連一般古文都看不來,更不用說“讀經”了。
本來民國初年志士發憤,是有救世熱誠的。只是思想有些混亂,行事往往乖戾而已。他們認爲自己所作所爲,爲的是要消滅“貧、弱、愚、私”。消滅“貧、弱、愚、私”當然對,但要消滅“貧”,應發展經濟,孔子並沒反對經濟,何必爲了消滅“貧”就取消讀經?要消滅“弱”,應發展軍事,孟子並沒反對抗敵,何必爲了消滅“弱”就反對傳統?要消滅“愚和私”,應發展教育提倡道德,何必爲了消滅“愚私”就要辱罵祖先而全盤西化?要消滅“文盲”,不去多設學校,而卻來消滅古文,這成何道理!經典代表的是理想和智慧,是高一層的道理,雖然不是直接成就現實上的富厚強大,但是他並不阻礙你富厚強大,而且要順成富厚強大,要保住富厚強大,到最後也要靠經典中的文化理想。譬如大陸不讀經,也不見得因此就富了,臺灣也不讀經,雖富了,卻有富所帶來的毛病。可見經典和貧富沒直接關系,但經典是恒常之理,貧也需要她,富也需要她,這才能貧而樂,富而好禮。否則貧而谄,富而驕,貧也是痛苦,富也是痛苦。
這八十多年來,老、中、青叁代的中國人,已經是不敢(也真不會)讀經了!而中國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國社會的文化教養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爲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國人所敬重了?當然曆史不可重覆實驗來做比較,不過,在一般人的心中,總難免有一些隱約的痛楚。切身的問題是:他的語文程度不夠,他看見左右的人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他的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其次是:感受到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尤其是近來犯罪年齡層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臺車殺人的理由,居然可以是“沒有理由,只是一時想殺人!”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澈底的失落!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的提升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知識份子也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沒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于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爲其他民族所輕賤。
窮則思變,剝極必複。我想:這應該是對八十年來的文化心態做反省的時候了!或許社會上高明的人各有其想法與做法。而我,則認爲當務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實。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雖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贻明日之悔!而真要教育落實,則不能是空喊口號,不能是表面浮華。須自小者近者做起,亦即從根基做起!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