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研讀,因此必須趁現在就教他背下來。背文章也是一樣,選千古有名的長篇。一旦長篇大論都會背,將來看到短文,讀起來簡直就易如反掌。
教孩子背書,得記住一個原則:不要跳章、不要跳節。盡管一路讀下去,不要刻意去選容易或難的;也不要管文章合不合現代(王財貴說,都好幾千年的文章,說合也不合,說不合卻又合,因爲時代不同但人性相同)。挑叁撿四的,孩子起了分別心,討價還價,就難教了。
王財貴推動兒童讀經,感動了一些文化團體,提供經費讓王財貴開了叁個“兒童讀經班”,免費爲小朋友上課。(按:至八十四年五月全省各地響應開班者已超過四、五百班)
附錄五:媒體報導選錄(四)
小小讀經班讓古聖先賢不寂寞
臺北畫刊第叁一二期 記者 陳淑貞
九十年代,是一個回歸本土文化及重新自我反省的時代,身爲中國人,您可曾想過中華文化之何去何從?你對先聖先賢的心血結晶——經、史、子、集,了解多少?相信這是一個令你我都尴尬難以回答的問題。
文言文 莫宰羊——現代中國人心中之痛
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語文,造型優美,聲韻完備。語文既是探索文化精髓之媒介,它的演進遂攸關文化發展前途。民初推行的白話文運動在普及知識教育上,實功不可沒,在曆史上有其一定評價,但在獨尊白話文情況下,我們珍貴的古籍及先哲的智慧“寂寞”了。
說到古籍被束之高閣,大部份的人反應幾乎都是:文言文太難了,看不懂,非不爲也,是不能也,這是現代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如果現在告訴你有一個既簡單又方便,于己可以陶冶性情,對外可培養社會元氣,進而爲往聖繼絕學的“讀經”途徑,你相信嗎?別質疑,它就是由中華文化基金會及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贊助開設的“小小讀經班”。
走訪位于永和華山講堂,一進大門,迎面可見前來上課學童鞋子一字整齊排開,講究落實生活教育的理念由此可以佐證。推開原木大門,傳來臺語吟誦唐詩“夢遊天姥吟留別”“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巅。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宏亮童音,不絕于耳。乍聽之下一時尚難意會,細細品味,才發覺經過還原的唐詩,聲韻是如此清亮,迷人!
靜坐在以中式裝潢,典雅、細致的大廳,感受到叁十多位學童及其父母熱烈、高昂的學習興趣。朗誦起論語來,人人搖頭晃腦,仿佛回到古代私塾念書的情景。
循著引讀聲音源頭,看到讀經班的靈魂人物,王財貴老師,坐在高腳,雕花書桌後面,閉目晃腦,並配合詩韻的平仄,面露擊節、沈醉的情形,不禁令人莞爾。
背誦古經——是文化教育紮根不二法門
具有師範科班教育理論與實務經驗的王老師,除熱愛教書外,對推廣中華文化向下紮根更有一份舍我其誰的期許。談到教導小朋友讀經的緣起,王老師滔滔不絕地說我國自從民初受到美國杜威博士“生活即教育”和“理解爲教育前提”的理念影響,文化教育就面臨退出學習主流的命運。西方講求科學,科學是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采取漸進、實驗方式探索真理,所以強調理解是適用于科學教育。文化教育則不然,文化教育講求的是潛移默化,文化素養應落實在生活源頭,它不需要凡事事先了解,只要銘記在心,日後即能隨機發揮、因應。
親身體驗過補習之苦,再加上自己教學心得,讓王老師深切領悟及時利用記憶的重要性,“小時候不停地背誦課本,總能事半功倍地將考試應付得很好;事後覺得國語課本的內容太簡單,即使國、高中所學的語文常識也十分有限,程度也非與時俱進,遂興起回複過去私塾側重背誦古書教學的念頭。”
小小年紀 頭腦好——習讀經典文學樂趣多
說起老祖宗的教學,有一套!“根據學習理論來說,人一生學習年齡以二、叁歲至十叁、四歲記憶力最強,理解力則是十叁、四歲至十七、八歲最爲突飛猛進,如果一般學童能在小學畢業以前,充分浸淫在經典文學氣氛中,相信日後看到文言文保證“愈看愈有趣”。”王老師自信地說道。
秉持實證主義的他,首先拿自己兒子當實驗品。王老師以定時定量、反覆朗誦方式引領當時才小學叁年級的兒子進入老子、唐詩、論語世界,不消多時,國文程度大爲精進,本來是自己純粹當實驗,沒想到親朋好友得知成果後,紛紛欲將小孩送來讀經,受到這樣的鼓勵,王老師就走上開班授徒之路。
一向以推展中華文化爲宗旨的中華文化基金會在了解王老師的苦心後,于民國八十年起以提供位于臨沂街會址場地及家教方式贊助王老師開課,免費積極帶動小朋友讀經的風氣。(中華基金會目前仍有讀經班,免費教學。請洽(○二)叁九二八八五一)。
王老師的教學理念是,國學基礎要紮實,就必須選擇經典作品來學,可選用的哲理和文學經典,按精要度依序爲:四書、老莊、唐詩、詩經、易經、詞曲等,基礎入門教學內容爲,每次上課朗誦論語十則、唐詩(七言古詩)一首、老子一篇、古文觀止選讀一小段。授課前先團體複習,然後分批請叁兩小朋友來背書,測驗回家複習程度;有人作伴互相提詞,背起書來,一點兒也沒壓力,測驗完畢,再進行當天的教學,一個半小時課程在不停的“有口無心”念書聲中飛速度過,絲毫不覺沈悶無趣。
朗讀古文體會聲韻之美——父母愛心陪讀倍增效益
或有人會懷疑:讀經班既不诠釋古書,單純背誦,效益何在?“讀經,是讓子孩子在無壓力狀態下,以朗讀方式來體會古文聲韻之美,並不著重提前寫字,但大致來說,跟讀一年後,約可認得叁千字”;二年者,可有一般大學生國文程度;叁年者,等同中文系學生的程度;學習後經過十年,將可全然展現教學成果——塑造文質彬彬、平衡思考的文化人。”強調百年樹人理念的王財貴輕描淡寫地表示。
任職于故宮,每星期五跟著陪讀的謝太太極力推崇讀經教學,“現代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常讓小孩遊走各式才藝班,卻忽視小孩本身意願,往往對幼童身心造成傷害。讀經班每次的課程只要在家複誦個二十分鍾,便能不加思索,脫口背出。以就讀吉林國小的老二爲例,九月初才臨時插班,個把月下來,卻可明顯感覺他的語彙增進很多,有一次聽相聲,竟興奮地指出: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我們有學過耶!這才體會出光念書也是有效果的。”
另一位許太太深表贊同地點頭說:我那就讀五常國小的小孩,聽到新鴛鴦蝴蝶夢其中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時,馬上就會把整首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七言古詩一字無誤地背出“秀”給全家聽,可見背誦的效益是立竿見影的。
推動讀經利人利己——培養社會元氣發揚中華文化
推動讀經風氣不遺余力的王老師,有一個不小的心願,即希望有志一同之士能參加師資訓練,以衆人之力,推廣念古書。“基本上,只要認得注意符號者,都可參加。人人皆可授課,小則居家課子,不論有無教學經驗,皆可集合社區學童團體上課,利人利己,何樂不爲?”王老師溫文儒雅的臉上寫著熱切盼望的表情。
在現代人心爲物役,精神生活虛空、苦悶之際,我們應該停下腳步,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其實許多問題的解答都隱涵在古籍當中,只要用心去解讀並新诠,所有難題均可迎刃而解,近年來漸爲臺灣、大陸以及西方學術界重視的新儒家思想是明證。不是嗎?!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耳邊傳來輕脆吟詩聲,心想王老師用心散播文化紮根種籽趕快成長、茁壯,也願尚未聽到這種教育的家長,趕快有機會接觸,大家帶著小孩一起來讀經。
附錄六:“大字注音經典誦讀本系列”出版說明
這一系列“經典誦讀本”,是由于我在推廣兒童讀經活動中,有許多家長認爲一般坊間出版的讀本字體太小,不適合兒童閱讀,而要求我編印的。
本書的特色是“大字”、“白文”。“大字”,是爲節省目力,不僅適合兒童讀,也方便一般成人在不經意時隨時隨地讀;“白文”而無解釋,一方面是爲了篇幅不致太大,一方面是“讀經”不同于一般知識的學習,“讀經”,固重在了解,更重在接觸、熟悉,只要多“讀”,自有浸潤,自有感發,自有了解。當然,必要時,找其他有注釋的版本來參究研讀更好,但只就兒童讀經說,原不是很需要解釋的。
本系列讀本,包括十種,依編者建議給兒童讀誦的優先順序是:一、大學中庸論語,二、老子、莊子選,叁、唐詩叁百首,四、孟子,五、詩經,六、易經,七、古文選,八、詞曲選,九、叁禮春秋選,十、佛經選。茲先出前叁種,將來陸續出齊。所用的版本大體是通用的古本,如四書用朱熹集注本,老子用四部備要明華亭張氏本,莊子用郭慶藩集釋本。注音亦盡量采用底本中所注,其中詩詞注出“入聲”,並偶用“古音”;群經諸子中,遇孔子之名,避諱讀爲“某”,是比較特別的。但舉凡這些版本及注音的選擇,只供教者學者參考,不必以爲“定本”。因爲我還是認爲“讀”最重要。版本的瑣碎異同不必太過計較,如唐詩就無定本可尋,但不妨礙它的廣爲流傳。
回想“兒童讀經”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感謝教育部社教司的輔導及中華文化基金會的首開“兒童讀經班”之實驗教學。至于“讀經風氣”長期而普遍的推廣,更要感謝宗教哲學研究社華山講堂及卯鯉山文教基金會的支持,正式成立了“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免費訓練師資並義務協助各地推廣工作。我們希望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人“讀經”,曾見古人有一聯語雲:“國士胸羅廿四史,村童背誦十叁經”,此情此景,如再現于當今,或將有助于社會之和諧進步也。
本系列讀本的出版,要感謝鵝湖出版社願意答應我的要求:以較好的紙張及印刷製作,而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以便普及。又感謝吾友忠诰兄爲本書題字。
民國八十叁年五月四日 編者王財貴識
※附:鵬湖出版社:
電話:(○二)叁二二一八八四
郵撥:一八四一七○九四 鵝湖出版社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