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P8

  ..续本文上一页的方式,让儿童进入中国文化的核心,以“背”字诀将经典的义理慢慢深入心底。随著生命体验的与日俱增,孩子会渐渐懂得其中道理。若强记老师诠释的内容,一来他不见得听得懂,二来他这辈子恐怕也只记得老师说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无法从中汲取生命智慧。

  儿童读经是由诵读、识字开始,渐次要求学生熟背,老师再视情况做适度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只要持续半年以上,孩子对中国文字的敏感度及鉴赏能力会提升许多,记忆背诵能力也强于一般学生。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鼓励,一定可以看到良好成效。

  在充满功利、暴戾气息的今日台湾,儿童诵读中国经典,或许正是为社会注入中华文化气氛的开端。

  请来一试 免费帮孩子 奠定国学根基

  只要是懂得注音符号,国小程度以上的孩子都可接受教导。负责该班的刘静史小姐说,有一位尚未满六岁的小朋友,由爸爸陪著来上课,再由爸爸回家教他背诵,效果一样好,还额外增进亲子感情,可真是一举两得。

  每周上一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家长可准备教材自己在家里教,或送到团体中增进学习效果。王财贵教授建议,经典不要从最简单的入手,最好选择永恒的经典,因为“同样是不懂,同样是十分钟,为何不挑选让他长大后还能运用自如的内容?”

  王财贵认为,经典中无所谓最精华处,章章句句都是“要语”,所以背诵的方式,是从第一章开始脚踏实地背下去,读到那儿算到那儿,不懂的文句,硬背即可,懂的可以多加思考,还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或停止。最好背诵后能不断复习,而且好几本书同时进行,效果最好。

  目前儿童读经班已有新店、双和地区、台北东区、古亭区的家长主动提供场地,将陆续免费开班(按:现在全省各处皆已有人响应开班)

  附录四:媒体报导选录(三)

  读经古风现代版——四书老庄入学堂,唐诗楚辞映童颜

  联合报八十二年六月十四日

  第四十版 教育专刊 记者 陈碧华

  讲解无用心得在己

  反教育?

  不求甚解大声读诵

  王财贵对现代教育有自己的主张,他说语文教育是文化董陶,不一定要懂了才教。

  是周三下午,小学生的小周末。台北县中和市内一处书院雏型——华山讲堂。二十来个小朋友正襟危坐(当然并非总是如此,小孩子嘛,总也有歪头斜脑、眉开眼笑的时候),课桌上,手边放著「四书”和“老子”,手上则是一本唐诗。几个陪著小孩的妈妈,点缀著课室气氛。

  黑木讲坛上,王财贵拿著书,一句一句念给孩子听;孩子一句一句跟著读。是文言文,很多字小孩子不识;但是,和一般学校上课不同,这个老师并不讲解文章字句的意义,只那自成节奏的文句,有似音符的波动流泻,便吸引了孩子。他不停的念著、念著,孩子也跟著不停的读诵,声音清朗。好个读书天!

  没错!目前仍在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王财贵,正在教小朋友读古书、背古书。他这样做已一年多,尽管自认效果不错,却只有报纸报导,知名度一直不高,实在是很不懂“宣传”或“企业经营”。他倒也承认这点,没有不安。

  说起教小孩子背经,王财贵活泼起来——这可是专长了。他表示二十年前从师专毕业到小学任教时,就有教小朋友读经的想法,直到四、五年前才开始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因为效果不错,一年半前才开始教别人的小孩。他估计,台北地区因受到影响而开始读经的小朋友,现在(八十二年六月)约有一两百人。不多,但是好的开始。(按:至八十三年底,已有五千人以上接受读经教育。现正急速扩展中)。

  对现代教育理论略有接触的人,可能很不能接受王财贵教孩子“背”经书的做法。国内教育最受抨击的,不正是因“填鸭式”的教育,养出一堆缺乏思考创造能力的国民?王财贵偏还要“塞”给孩子一堆“古物”,岂不违反教育理论吗?

  不!王财贵有理由。他指出让小孩子背诵,完全合乎人性及身心发展,因为心理学说,人的记忆力的发展是从零岁到十三岁,此后才是理解力的长足进步。他的“孩童背经书”虽因推行时间短,还没有科学化的统计数字证明其功,但从自己的孩子身上的试验,倒是看到好的效果。

  举例:目前读高二的大女儿在国小四、五年级时读经读了半年多,后来虽因“别人都没读”她也不读,但从上国中到现在,她的国文一直不需太多的准备;读国二的大儿子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读经到国一,目前为了准备跳级考试才中断。他从小作文就很好,学习能力也强,才上国中,老师就觉得这个孩子和别人不一样。

  道出这些读经“实效”,只是为了说服别人;事实上,王财贵推动儿童读经,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中国人都不读中国书,如何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王财贵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另有看法。他认为,教育过程重视理解是对的,但国内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材却超过孩子的理解力,造成学生的数理恐惧症。而用科学方法进行语文教育,非要孩子懂了才教,更不见得适当,因为语文教育是广义的文化教育与薰陶。他反问:“怎样才算懂?是考试会写?或者可以是一种深埋心中幽幽然的、说不出的感受?这个感受或许说不出、写不出,却不是不懂。”

  也因此,他让孩子读经、背书,而不要求孩子懂,也没打算教懂孩子。将来有一天,当这些读过经书的孩子,和经中所谈的人、事、物“相遇”,他自然就懂了。王财贵对“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赋予新解:“必须是自己准备十年了,才可能听到人家的话,一点就通,也才可能胜读十年书。”而幼时所记诵的经书,正是这套准备工夫。

  在推动儿童读经这条路,王财贵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因为文科的人在这社会上本来就是“弱势团体”;加上这种“背”功不见得被接受,王财贵宁可等到有相当的成绩,再来寻求外援。

  不过,他也欣慰的说,凡来听他演讲或参加研习会的,都可以通过听讲而对读经持肯定的态度,这些人后来多半会让孩子读经、或本身也加入开班教孩子读经的行列。他很有信心的预测,用这套方法,孩子读一年的经,国文就有高中的程度;读个两年,就有大学的程度。

  王财贵和儿童读经

  中国人不读经书还有什么书好读?

  不问学历人人可教经

  背书原则:章节不漏

  其人其事——王财贵:

  他四十五岁,不小了,曾当过小学老师,目前还在台大、师大、东吴等几所大学的学生社团里当指导老师,现在却还在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班当学生;他是著名学术刊物“鹅湖月刊”的前任社长,也是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王财贵这样的学经历其实不吸引人;但是,谈起目前他正在进行的工作,可又大有意义——他正在推动儿童读经。他自喻这项工作是:如果能顺利推展,将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好大的口气!

  说起中国古典经书,除了受过文言文教育的老一辈长者和中文系学生,一般人莫不敬而远之。艰深难懂是一道又高又厚的城墙,把人扪挡在门外;“食古不化”之讥,也教人承受不起。不如全盘接收新知识,简易便捷。

  王财贵可不这么想;相反的,他确信这些古典经典之作能够流传千古,绝非因为古人说它们是经典就经典,而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它们好、有价值,才能受到这般的尊重。中国人不读这样的书,还有什么书好读的?

  中国人不但该读,而且可以从很小就读。王财贵相信在孩子记忆力最强、而又还没有升学压力时,把经书“塞”进孩子脑海里,长大后,孩子随时都可从这个“储存室”里拿东西出来用。

  或许是学文的人较不善于宣传,王财贵一直都是“默默的埋头苦干”来推动这项工作。他抽空受邀演讲,或办师资训练班,结束后,总有几个人也想跟著做。他相信,如果十个学生中有一个人读经,其中又有一半跟得上程度,那么,十年后,这个社会可以改观。

  改什么观?“年轻人对中国古老的东西会有亲切感,看法会不同。”王财贵说。

  这个看法不算太过乐观。的确有一个家长在听过王财贵演讲后,认为小朋友一星期才上一次读经班不够,希望天天都有课;真的能够天天读经、背书,那更不得了了。

  除了让孩子上才艺班,你是否是也有兴趣引导孩子一探中国古典经学的奥秘?

  照推动儿童读经的王财贵的说法,儿童在十三岁以前是记忆鼎盛期,上幼稚园就可开始背经书了;至于“老师”呢?不须读大学中文系,也不须当过老师,甚至只要高中、国中或小学程度就可以了。

  原因很简单:这个老师只教小孩念书和背书,不必讲解,甚至不必编故事(怕失去经典原义);而古文经书几乎都有注音版本。比较重要的反倒是,这个老师必须是喜欢小孩子的,还要懂得掌握教室气氛、知道如何让小朋友喜欢读经背书。这时,教学时的音调、抑扬顿挫很自然就带上了,而只凭这样,便能吸引孩子进入一个优雅的智慧世界。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想:那每个父母都可以自己当老师了?

  没错,人人都可以教孩子读经;但是“易子而教”的效果会比较好。王财贵当年拿自己的小孩当实验品时,就发现自己没法又是爸爸、又是老师,因此请师大的学生来家里当“私塾”老师,后来得到一个基金会的支持,正式开班授徒,王财贵的小孩也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课。王财贵为此还免费开“师资训练班”,让有心的家长和老师知道如何教孩子读经。

  至于要读什么经,王财贵提供了一份书单: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当然必读;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尤是七言古诗);古文观止,能全读最好,否则挑重要(不是挑简短的)的背;楚辞、昭明文选等也一样。再有时间,宋词、元曲也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值得背。

  王财贵解释说,花一样时间去背书,且同样都不懂,应该选些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可能不会读到的东西。如“春眠不觉晓”国文读本一定有,可不教;七言古诗就绝少人会主动…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生哲学与佛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