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點,往往二十歲以後,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趨下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歲開始醞釀,一至十叁歲總是緩慢上升,十叁以後方有長足之進展,十八以後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爲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爲止。(如圖)
我們提倡兒童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反覆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你不准備些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學課本,甚至背電視廣告。而且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一輩子維持在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過了這個時機,永無翻身之地。好像一個弱視的小孩,過了十五歲,就無法再訓練了,此點請務必慎重關切,勿錯過了時機!
有些人認爲理解才重要,認爲叫一個不理解文意的人背書,是不應該的,認爲那是“填鴨”的教育,所以特別譏之爲“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對之。
殊不知,該“死背”的時候,就須“死背”,應“食古”的地方,就須“食古”,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給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爲“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的“吃”幾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所以這時不給兒童背誦,正是浪費他的時光,遏止他的成長。反之,如果理解力發展未到時機,硬要他“理解”,就像現今的科學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學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參考書和聯考的推波助瀾,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兒童青年“怕”數學,“怕”科學!不能吸收而硬逼著他學習,學生本人和全家人都爲了數學科學教育,生活在恐懼痛苦中,長達六七年之久,這才是真正的“填鴨”元凶呢!我真希望我們的科學教育學學美國,把數學科學教育降低兩叁年程度,使人人喜好數學科學,養成喜歡思考的習慣。我們初中高中的數學科學知識實在太深,平時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參與發明創造,變成兩不著邊!其實一個民族要迎頭趕上科學,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課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要靠天才,我們應在發現並培養科學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是邏輯,而我們高中教育沒有邏輯,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想要以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演算來訓練思考力,但學那麼深的數學理化,又要求解題速度,剛好不能培養其思考的習慣,只有令他在學校時以解題技巧取分數而已,只令他害怕思考而已。此“科學填鴨”之過也。
所以,在兒童時期,讓他在語文學習上“死背”“食古”,猶如電腦之輸入資料,愈多愈好,選擇愈珍貴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會有所醞釀發酵,將來他理解力發展到了,或生活經驗的時機恰合了,自然“活用”出來。生命是難以測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認知心理學家的觀察,記憶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對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較豐富,我們當然不能像考數學這樣確切判定他一定懂還是不懂,也不能像實驗室實驗一樣預測他什麼時候能用得上,甚至怎麼用,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預備著總比不預備好,甯可預備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時,一無所有,事到臨頭,只憑原始的一點聰明,因著剌激而反應,常不免慌亂失據,窘態畢露!
以上是從“懂不懂,有用無用”的角度看,說經典教育是可以暫時不懂,但將來卻有大用的,以破除當今偏頗的教育思想,若再進一步說,光從“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來衡量經典教育,也還是不對題的,讓一個兒童接受經典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這是人類天經地義的期盼,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師所有家長的責任!現今社會上校園中問題青年問題學生愈來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經濟上,也不在聰明不聰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識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文化教養的問題!文化教養之出問題,其來已久,病怎麼來就要怎麼去,我們社會必須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簡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兒童讀經,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潤。這種工作,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這卻是一個有憂患意識的知識份子,一個謀國以忠的政治家所應慧眼洞見的遠謀!有些現代人的心態,凡不能一時見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將來耍嘴皮爭名位的,就認爲沒有用,這是社會風氣的浮淺,是人間世的衰象!要給兒童讀經,凡此等陋習鄙見均須淘濾淨盡才可。
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既然費如此大精神來讀經,其教材的選擇好像須很慎重,其實是很輕松簡易的,只要遵守一個標准,即:選“最有價值”的書,整個人類各種長遠傳統中,所謂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幾部,你不必考慮她難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慮合不合現代,甚至東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難不難”,是成人的標准,說難,都難,因爲文字難,義理也難。但兒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者讀出聲音,不必強求認字寫字,便無文字的難易問題;兒童只要會念會背,不必強求理解,便無義理的難易問題。
再說“大部和短篇”,都一樣,小書背全部和大書背一半,都一樣有大效用,如果讀經時間長,更不必管大小長短,因爲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對于合不合現代”,也不必太過在意,因爲經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說理處,自是永恒的教訓,無所謂現代不現代,如果說事處,也是借事顯理,而我們可以從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讀書,才可以培養出創造轉化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讀之書都要有“速食”之效,號稱“合乎現代精神”,恐未必是學子之福。
此外,“東方西方”都有深遠之典冊,都值得一讀再讀反覆背誦,理論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態讀,不過,先把握自己的傳統是比較合情合理的。就中國人說,較多人選擇先讀中國本有的經典,這是人情之常,但聽說當今也有佛教界大德爲了培養宏揚佛法人才,一開始就教兒童和尚背誦佛經,當然也是可以的。我甚爲敬佩此大德之用心,並預見在此師父培育下,將來必有佛門龍象之才出現!又聽說基督教、天主教也想利用教堂開設讀經班,一面唱“聖詩”,一面教讀論孟、老莊。因爲文化是無國界無種姓,以一個西方的宗教,尊重發揚中國本土文化,更顯示其寬容性,同時也是最根本的一種“社會服務”。又現在有兒童英語班要兒童背誦英文簡易童話,也未嘗不可,不過我想,如在相當基礎之後,能背誦聖經或莎士比亞的英文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長遠罷!這種書,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兩百頁,可以一生受用。
所以讀經教本的選擇,可隨個人的見識喜好而認定或安排其先後次序,無論如何,都有大利,不必太過患得患失。不過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議,我的建議是:與其讀胡適徐志摩,不如讀叁字經;與其讀叁字經,不如讀千家詩;與其讀千家詩,不如讀唐詩宋詞;與其讀唐詩宋詞,不如讀文選古文觀止;與其讀文選,不如讀諸子;與其讀諸子,不如讀十叁經。要讀十叁經,則當從四書起,四書又以論語爲先,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脈所在!當然一本讀完,可以再讀一本,乃至以上之書全部讀完。
近幾年,我們所實驗的讀經班,一開始所選用的教材是論語、老子和唐詩,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認的文學之寶,叁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擇給初學者。
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一、教學原理:兒童讀經的教學基本原理很簡單,就是找機會讓他多接觸,多念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巧。
它的原始規模是:老師念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帶一次或兩次或多次,然後教學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兩遍或多遍,然後或全體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個人念,你念他念,再跟著念,再一齊念......總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後是抱這些內容背起來,這樣的方式是人人都會教得來的,而且也是人人都會學得來的,這裏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講解,或甚至不講解。
這麼簡單的教學法,如果教本選用注音本,則任何人,只要讀過小學二年級以上,認識注音符號,就可以當指導讀經的老師,因爲不必講解,所以不須要科班出身的專家,任何家長只要准備了書本,甚至不須書本,只要影印或抄寫,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開一個類似才藝班的讀經班,教一班兒童。如果原來有教學經驗當然最好,如無教學經驗,只要有熱誠,就可以開始教了。杜威和胡適不是告訴我們嗎,要從做中學,漸教就漸有心得了,千萬不要爲了找一個科班的教師而耽誤了兒童的學習年齡!
二、教材的順序:最好又最簡單的方式是按經文,從頭教起,一章教過了教第二章,接著第叁章等等,尤其像論語老子唐詩一類的書,根本沒有所謂重要不重要可選擇。而且或長或短並不會造成妨礙,因爲短的可以連幾章而變長,長的可以切成數段而變短,等到兒童背熟了,他反而會喜歡長詩長文,他一背起來,就像長江大河一樣,滔滔而下,其樂融融。
叁、教學的時間和教學進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讀經,還是在學校或讀經班團體教學,其教學時間的安排和教學進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個讀經實驗班的規模,以供作參考。
教學時間:每周上課一次,每次一小時半,(中間或可休息)。
教學進程:因爲同時讀叁本經典,所以進程也依經典分爲叁階段,每階段又分叁小段,即複習、考試、教…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