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P4

  ..续本文上一页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趋下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如图)

  

  我们提倡儿童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覆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过了这个时机,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

  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不能吸收而硬逼著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人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喜好数学科学,养成喜欢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著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是逻辑,而我们高中教育没有逻辑,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演算来训练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取分数而已,只令他害怕思考而已。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电脑之输入资料,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能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著总比不预备好,宁可预备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著剌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不对题的,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份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第六节 儿童读经的实务之一:(教材问题)

  既然费如此大精神来读经,其教材的选择好像须很慎重,其实是很轻松简易的,只要遵守一个标准,即:选“最有价值”的书,整个人类各种长远传统中,所谓最有价值的就是那几部,你不必考虑她难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虑合不合现代,甚至东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难不难”,是成人的标准,说难,都难,因为文字难,义理也难。但儿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者读出声音,不必强求认字写字,便无文字的难易问题;儿童只要会念会背,不必强求理解,便无义理的难易问题。

  再说“大部和短篇”,都一样,小书背全部和大书背一半,都一样有大效用,如果读经时间长,更不必管大小长短,因为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对于合不合现代”,也不必太过在意,因为经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说理处,自是永恒的教训,无所谓现代不现代,如果说事处,也是借事显理,而我们可以从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读书,才可以培养出创造转化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读之书都要有“速食”之效,号称“合乎现代精神”,恐未必是学子之福。

  此外,“东方西方”都有深远之典册,都值得一读再读反覆背诵,理论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态读,不过,先把握自己的传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就中国人说,较多人选择先读中国本有的经典,这是人情之常,但听说当今也有佛教界大德为了培养宏扬佛法人才,一开始就教儿童和尚背诵佛经,当然也是可以的。我甚为敬佩此大德之用心,并预见在此师父培育下,将来必有佛门龙象之才出现!又听说基督教、天主教也想利用教堂开设读经班,一面唱“圣诗”,一面教读论孟、老庄。因为文化是无国界无种姓,以一个西方的宗教,尊重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更显示其宽容性,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一种“社会服务”。又现在有儿童英语班要儿童背诵英文简易童话,也未尝不可,不过我想,如在相当基础之后,能背诵圣经或莎士比亚的英文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长远罢!这种书,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两百页,可以一生受用。

  所以读经教本的选择,可随个人的见识喜好而认定或安排其先后次序,无论如何,都有大利,不必太过患得患失。不过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议,我的建议是:与其读胡适徐志摩,不如读三字经;与其读三字经,不如读千家诗;与其读千家诗,不如读唐诗宋词;与其读唐诗宋词,不如读文选古文观止;与其读文选,不如读诸子;与其读诸子,不如读十三经。要读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脉所在!当然一本读完,可以再读一本,乃至以上之书全部读完。

  近几年,我们所实验的读经班,一开始所选用的教材是论语、老子和唐诗,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认的文学之宝,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择给初学者。

  第七节 儿童读经实务之二:(教法问题)

  一、教学原理: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它的原始规模是:老师念一句,学生跟著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教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著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后是抱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方式是人人都会教得来的,而且也是人人都会学得来的,这里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这么简单的教学法,如果教本选用注音本,则任何人,只要读过小学二年级以上,认识注音符号,就可以当指导读经的老师,因为不必讲解,所以不须要科班出身的专家,任何家长只要准备了书本,甚至不须书本,只要影印或抄写,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开一个类似才艺班的读经班,教一班儿童。如果原来有教学经验当然最好,如无教学经验,只要有热诚,就可以开始教了。杜威和胡适不是告诉我们吗,要从做中学,渐教就渐有心得了,千万不要为了找一个科班的教师而耽误了儿童的学习年龄!

  二、教材的顺序: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是按经文,从头教起,一章教过了教第二章,接著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论语老子唐诗一类的书,根本没有所谓重要不重要可选择。而且或长或短并不会造成妨碍,因为短的可以连几章而变长,长的可以切成数段而变短,等到儿童背熟了,他反而会喜欢长诗长文,他一背起来,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而下,其乐融融。

  三、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进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读经,还是在学校或读经班团体教学,其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个读经实验班的规模,以供作参考。

  教学时间: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一小时半,(中间或可休息)。

  教学进程:因为同时读三本经典,所以进程也依经典分为三阶段,每阶段又分三小段,即复习、考试、教…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生哲学与佛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