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不枉费,此便是文化之根苗,教养之开端,或许此一句二句便可终身用之而不穷。
况且何必只读一遍,一个人开始读一部经典以后,可以读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举读易经为例,易经全文二万四千零二十个字,每日读三十分钟,三天之内便可读完一次,一个月便可读十次,对此书必将渐次熟悉而生亲切之感,进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内可看十家八家,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而语文能力之浸润已在其中,文化心怀之涵养已在其中,一个本来对“经典”心怀恐惧的人,渐渐有兴趣去阅读有关的文章,渐渐能参与讨论,而渐渐在生命的各方面产生受用,这是所谓的无师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师指导,则预先有了受教的基础,其收获将更为确实。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筹组读书讨论会,亦可考虑以经典为读本。相观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骄奢的心理,紧紧张张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读,其实那种心理是错的,不能长进的。从今起,奉劝读者,要谦虚的承认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应读,读多了就会懂。
朋友,你家里有“经书”吗?如果有,请你从尘封中取出来,拂掉灰尘,翻开第一页,从今开始读起吧!立志先读它半年再说!如果家里连一本“经书”都没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惭愧,赶快准备一本就是了,也可以从今天读起。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让我们的“经典天地”从今打开,在乎一念之间而已!
第五节 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也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其实是值得商量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起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著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国小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准。升国中,便觉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国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只有国中的音乐程度,到高中,国中音乐又无用,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国小到高中十二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只有高中水准。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水准,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准,便是没有水准,难怪我们的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著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的白痴,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只成就了“音乐白痴”之名!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却多用高水准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须知,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我们当然尊重科学,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泛科学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须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东西。而儿童所能知所须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就也跟著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国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了,基础打不起来,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低能和人文素养空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能考状元,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此种教育成就是可以让我们反省反省的。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六年国语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难了,姑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的认字能力是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须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低年级理解力弱,应著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有一些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就会写会用,这岂不简单而自然!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在幼稚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稚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稚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一个国小一年级的儿童,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国小儿童在六年之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担心!将减了社会多少游魂和暴燥!
解决问题的办法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的繁复的课文的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只陪儿童长大,长大后即无用”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覆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程式却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