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不枉費,此便是文化之根苗,教養之開端,或許此一句二句便可終身用之而不窮。
況且何必只讀一遍,一個人開始讀一部經典以後,可以讀它第二遍第叁遍,乃至八遍十遍......。姑舉讀易經爲例,易經全文二萬四千零二十個字,每日讀叁十分鍾,叁天之內便可讀完一次,一個月便可讀十次,對此書必將漸次熟悉而生親切之感,進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內可看十家八家,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而語文能力之浸潤已在其中,文化心懷之涵養已在其中,一個本來對“經典”心懷恐懼的人,漸漸有興趣去閱讀有關的文章,漸漸能參與討論,而漸漸在生命的各方面産生受用,這是所謂的無師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師指導,則預先有了受教的基礎,其收獲將更爲確實。
此外,如有叁五同好,籌組讀書討論會,亦可考慮以經典爲讀本。相觀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驕奢的心理,緊緊張張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讀,其實那種心理是錯的,不能長進的。從今起,奉勸讀者,要謙虛的承認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應讀,讀多了就會懂。
朋友,你家裏有“經書”嗎?如果有,請你從塵封中取出來,拂掉灰塵,翻開第一頁,從今開始讀起吧!立志先讀它半年再說!如果家裏連一本“經書”都沒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慚愧,趕快准備一本就是了,也可以從今天讀起。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讓我們的“經典天地”從今打開,在乎一念之間而已!
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從兒童時期起給予讀經,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實施起來是非常簡單而有效的。但因爲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這樣的方式。因此,也必須略作理論之說明:
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大體是以美國二十世紀初年的實用主義爲主導,也可以說是以“兒童中心本位”爲主。其施教理論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選編要按照類化原則,也就是教材要依兒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淺到深,由易到難,他能懂的才教給他。二、教育的目標是遵循實用原則,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給他。叁、教學方法要注意興趣原則,也就是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有興趣才學得好。如果依照這叁原則去推論,是不可以教兒童讀經的。
不過,以上叁原則,雖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對,但其實是值得商量的。
首先,以類化原則說,要求教材依深淺的順序,以適合理解力,這只是應用在“科學知識技能”的學習才完全必要,而人類的學習,不只是科學知識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關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養,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後學”的原則?又什麼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數學那樣才算理解?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問題。其次,所謂實用,有當前兒童期馬上可實用的東西,也有他將來成長後所需的東西,要不要一起照顧?兒童能不能學他現在用不到的東西?需不需要學他將來才用得著的東西?這在當前教育理論中是尚未深切討論的問題。其叁,所謂興趣,是可以用各種方式培養的,是否一定要遊戲才有興趣?是否不了解的東西,就沒有興趣?這種問題,應該由實驗來判斷才對。
姑且舉音樂之學習爲例,如果我們的音樂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樂,只教他當時要用的音樂,則一個國小兒童因爲只懂兒歌,所以只能教兒歌。如是,小學畢業時,他只有小學音樂水准。升國中,便覺兒歌太淺,用不上,必須再學少年之歌,國中叁年又只學少年歌,畢業時,只有國中的音樂程度,到高中,國中音樂又無用,必須再學青年之歌。如此,每長一歲,便沒有音樂可用,須學新的音樂,從國小到高中十二年的音樂教育,到高中畢業,只有高中水准。除了音樂系之外,我們所有大學生,所有成人,一輩子的音樂素養只停留在高中水准,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准,便是沒有水准,難怪我們的社會中的成人,一輩子只能跟著兒女聽流行歌。這真是音樂的白癡,十余年的音樂教育,只成就了“音樂白癡”之名!
如果換個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識性的學習,和當時年齡實用性的學習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學習,和屬于永恒性的學習。則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學習,如樂理和歌唱樂器上的學習,遵照類化實用原則,配合年齡,由淺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賞方面,卻多用高水准的有美感的音樂,讓他多聽,多接觸。這樣做,不見得兒童就會排斥,但他的音樂鑒賞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漸漸培成,而永遠成爲一個有音樂審美素養的人。請看有些音樂家庭,兒童自出生起即聽正式音樂,沒聽說這孩子會掩耳不聽,但其音樂感受力自然與衆人不同。
若要問兒童不懂那麼深的音樂,怎麼學?則須知,懂音樂和懂數學不一樣,我們如要用現在唯一的知識性的考試方式去考他,那他當然一點也“不懂”,但如教育思想不那麼僵化,如果我們肯從長遠的曆程看,應該可以推斷,他當時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實他有某種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個生命裏去,或許這才是“懂”的真意!畢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爲兒童不懂,甚至連兒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時候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應給教育保留這一扇人生的可貴之門才好。我們當然尊重科學,但一切以科學爲標准,泛科學化可能會抹殺了一些人生很寶貴的面向。
語文的學習也一樣,可分技能性實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體是認字寫字的問題,實用性則照顧他現實上所須用的語文技術和生活觀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論,我們的小學國語課本,便只想供應這些東西。而兒童所能知所須用的東西甚爲簡單,因此我們的國語課本的內容就也跟著簡單以適應之,乃至錢穆先生批評之爲“小貓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國中、高中,他除了認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便不夠用,他必須再打基礎,這時他已經太忙了,基礎打不起來,他已不可能從語文教育學到深入的永恒的東西了。若不是大學語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他永遠成爲一個語文低能和人文素養空白的人。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人人一輩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浪費,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謂十年寒窗,便能考狀元,具有一生受用不盡的才華,此種教育成就是可以讓我們反省反省的。
其實,如果只期望兒童學到兩叁千個字,以及學會應付他生活的語言,能夠表達他一點文采,是不須要像現今的六年國語課這樣大費周章的。我們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難了,姑且從認字說起,低年級的認字能力是已經很強了,但是寫字用字則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爲認字大體是靠記憶力,而寫字和應用須有很強的理解力才行。本來,低年級理解力弱,應著重認字,而少要求書寫及應用。字會認了,便可閱讀,閱讀時不太明白也沒有關系,從糊裏糊塗的大量閱讀中,自有一些吸收,自可培養出理解力,而大量閱讀的同時也增加認字數量,認字如滾雪球,會愈認愈多,一般智力的兒童,在兩叁年內,幾乎可以認完一輩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會認不會寫,會讀不會用,但這都不要緊,等長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會認就會寫會用,這豈不簡單而自然!但是我們的教育觀念認爲,每教一字就要寫一字,就要會用這一個字,才算學會,號稱“深究”。其實這是強他所難,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個字一個詞。最後,認爲既然不會寫不會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課本就那樣簡單,但雖然教得很少,卻要學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老師教得很吃力,兒童也學得很痛苦,不知錯過了多少時機,浪費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華!
曾有日本學者,認爲漢字最能訓練圖形智力,在幼稚園教日本小孩認漢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讓兒童念一首中國詩,只念十分鍾,便挂在教室後面不管,明天再換一首。叁年下來,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兒童,可以認得一千多字,比日本高中學生還多。此法如應用在國內,以讀經的方式教導,光從認字的價值來說,則叁年的幼稚園讀經,可能認得叁千字至五千字以上,一個國小一年級的兒童,便可隨意閱讀。此時,如能提供無限的課外讀物,則一個國小兒童在六年之間,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識,還愁他不會造句,不會作文嗎?一個提早認字的兒童,可以提早閱讀,而養成閱讀習慣的兒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識,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擔心!將減了社會多少遊魂和暴燥!
解決問題的辦法須從教育觀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論。要把人當人看,不要只把兒童當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視兒童學習能力的特性,要給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實用的知識學習和永恒的文化學習的不同。而在實用的考慮上,以提前認字和增廣閱讀來代替單調的繁複的課文的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參酌加入“兒童讀經”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現行的“只陪兒童長大,長大後即無用”的教育以外,參酌加入一些有長遠意義的“經典教育”。
兒童的經典教育總括地說,只有兩個重點,即是:從教材說,自小就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恒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從教法說,就是要他多念多反覆乃至于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來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電腦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式的設計和應用。沒程式空有資料,則資料是死的,沒資料空有程式,程式卻是虛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叁歲即有顯著的發展。叁至六歲,其進展更爲迅速,六至十叁歲,則爲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叁歲爲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