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P2

  ..续本文上一页本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复读经的教育。尤其要自儿童时期即开始,因为等到国中高中性情“沸腾”起来,就来不及了,与其这时“扬汤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说的“童蒙养正”。“养正”之方,应以读经为最方便!以这一种最不起眼但却最实际的办法,想从根做起,来救助文化人心,可行与否,有效与否,我现在愿提供我个人的浅见和实验的心得,请社会上关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检验。

  第二节 读经之意义

  首先,就教材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真读破万卷之后,很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因为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较为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

  所以,“读经”教育的提倡,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已刻不容缓。去年,“读经”的新闻见报后,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几岁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来见我,对我说,他四十余年来,时时想著如何挽救这个社会的文化,想不出一条路来,现在看到有人提倡“读经”,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见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向往是不分年龄,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学派,不分政党,不分经济阶层的。

  不仅台湾地区需要提倡“读经”,海外华侨社会,想要延续中国文化命脉,也需要让其子弟“读经”。尤其如果大陆要在其开发经济的同时,照顾到文化人心的恢复,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大才可用。如果二十一世纪果真是中国人的世纪,那时的中国人,才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才能恢复真正的礼义之邦,而带给世界和平与安乐。

  第三节 成人读经之基本理论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

  不过,在读的心态和方式上,成人和儿童有些不同。本书虽旨在提倡儿童读经,但成人其实也可以读,如成人能认同而开始读经,对儿童读经亦将有更深切的体认。故先说成人如何读经:

  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一个现代人已很难兴起“读经”的念头了。即使真的有意愿想去读,也跨不过第一道难关:即:连文字都不懂,怎么“读起”?这一困结关涉重大,若不详为解说,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碍,则一个人将永不能读经,兹请解说如下:

  胡适之曾写了一篇文章阻止吾人读经,题为“我们不配读经”。他举王国维为例说: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自己终身研究典籍,都承认书经还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诗经还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是何许人,你懂多少?居然胆敢说要“读经”!

  这篇文章的杀伤力很大,直到现在,我们社会中,如有人想“读经”,一定会有旁人耻笑:你不懂,怎敢读!甚至连读的人自己都会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读的,于是他就不敢尝试了。

  其实,胡适之混淆了学术规格。王国维的不懂是指“文字训诂”上的疑难,而自古以来,读书人所说的“读经”,其主要用意是为了要承接文化,开启生命,而不是在于文字训诂的斤斤计较,所以经典上纵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谜,也不碍代代贤哲辈出,为什么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读呢?再进一步说,胡适之的逻辑是不通的,如果按照他的说法,不懂就不可以读,那么我们应该问他:如不去读,何时才会懂?也就是要问他,到底我要懂了才读,还是读了才懂?如不懂就不要读,刚好一辈子不能懂,于是就一辈子不可以读,整个社会愈不懂愈不读,愈不读愈不懂,致使经典沦落,传统解体。而这正是胡适之的希望,他的希望在今日完全实现了!

  五四,不只要使中国人不敢“读经”。胡适之等人过分提倡白话文的结果,甚至使全民子孙连“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齐丧失。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是文言、白话兼擅的。正式书面文章用文言,游戏之作用白话。以文言为主,白话为辅,所以不仅文言文写得好,要写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举例而言,胡适之所特别推崇的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适之本人,他自以为他的白话文写得好,学问广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实,他忘了他是从四岁开始就读文言文了,他十一岁就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其他那些五四时代自以为白话文写得好的人,无不是个个经典满腹的。

  但是,胡适之等人并不管文言白话本来可以并存的事实,也忘了文言是白话的基础,他更没考虑到千古以来,经史子集,几乎所有书籍都是文言文。本来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时间学会读文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优游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传播的障碍,反而是一种使文化承继可大可久的设计。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统文化的薰习。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而这种效应已明显见于今日。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只凭短短的白话文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凭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矮化,从此中国将永远培养不出大人才来。

  须知,五四一贯的文化心态,就是“偏狭”两字。偏狭则不能容物,偏狭而过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鲁莽灭裂,凡不合己见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开展性。于是喊著要“现代”,就必须打倒“传统”;喊著要“西化”,就必须打倒“中国”;喊著要“科学”,就必须打倒“玄学”。这些都和喊著要“白话”,就必须打倒“文言”同样一个心态下的不正常心理。这种必须“打倒”而后甘心的心态,就成为近五六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根本乱源!君不见到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片互相“打倒”之声!

  现在,我们在此摧残殆尽的情况下,提倡“读经”,首先就要改正这种偏狭心态。我们当发挥涵容的精神,当确信:不只是文言白话不相妨害,扩而广之,文化素养与科学也不相妨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仅不相妨害,这些同样是人类理性中的价值,一个有理性者,都该加以尊重,加以学习,加以发扬,加以融会。

  而经典的研读正是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方面说,“经典”正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经典的语文训练,看其他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写作必多有帮助。“经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我们深信一个有自我传统底子的中国人,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欢迎的,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中国的作家、律师、医生、钢琴家或科学家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其专业成就,反而将因此而更富有创造的心灵。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也是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胡适之所崇拜的罗素,也是自小背古诗长大的。

  第四节 成人读经的具体方法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吾人现在之所以不能读古典,不能懂传统,过错不在我们笨,也不在我们不用功,而是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拒绝提供我们接触的机会,而且整个时代风气更势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冲破禁忌,自己重新读起。

  首先选定一本书,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打开第一页,就开始读!首先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以免搅杂。

  如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则答:含糊过去!

  又问:遇到不懂的文句怎么办?

  则又答:含糊过去!

  又问:连续几页都不懂怎么办?

  则又答:一一含糊过去!

  又问:这样一直含糊过去,有何功效?说是读经,岂不自欺欺人?

  则又答:不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读书之法,曾引用礼记上的话说:“读书如锯木头相似,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请你不要被那些不懂而含糊的“盘根错节”的“节目”所拘绊而畏惧不前,因为纵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应当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须知读经典和读一般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经典,是智慧的发露,灵光遍洒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前句不懂,后句不见得不懂。无论从前面懂起,或从中间懂起,甚至从后面懂回来,均无妨害。一本书读上一遍,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两句一句,有所会心,…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生哲学与佛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