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複讀經的教育。尤其要自兒童時期即開始,因爲等到國中高中性情“沸騰”起來,就來不及了,與其這時“揚湯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說的“童蒙養正”。“養正”之方,應以讀經爲最方便!以這一種最不起眼但卻最實際的辦法,想從根做起,來救助文化人心,可行與否,有效與否,我現在願提供我個人的淺見和實驗的心得,請社會上關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檢驗。
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首先,就教材說,“讀經”,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
“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引申爲常理常道。“經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曆史上共認的“經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聖經等,大體都是給人安身立命的典冊。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動曆史的動力核心。
今日我們提倡的“讀經”教育,所說的“經”,定義較爲松動些,亦即說爲:“最有價值的書”。範圍是舉凡經、史、子、集皆可,而且其價值性亦可以由個人的認定去選取。只要你認爲這本書值得你一讀再讀,即可自己選爲“讀經”之教材。(不過,你如真讀破萬卷之後,很可能你也會同意古人之選取。)
爲什麼非要提倡讀經,非要鼓勵選讀最有價值的書不可呢?因爲我們所說的“讀”,是“熟讀”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較輕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較迅速的啓迪自己的理性。而後對比較淺顯性,應用性的學問,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並且可以對人生的各項活動,作一較爲全面性較爲合理性的規劃與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要啓發理性,開拓見識,教養文化,除“讀經”外,恐怕別無切實可行之方。
所以,“讀經”教育的提倡,在我們現代的社會裏,已刻不容緩。去年,“讀經”的新聞見報後,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幾歲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來見我,對我說,他四十余年來,時時想著如何挽救這個社會的文化,想不出一條路來,現在看到有人提倡“讀經”,他認爲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見對自我文化的自覺與向往是不分年齡,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學派,不分政黨,不分經濟階層的。
不僅臺灣地區需要提倡“讀經”,海外華僑社會,想要延續中國文化命脈,也需要讓其子弟“讀經”。尤其如果大陸要在其開發經濟的同時,照顧到文化人心的恢複,最簡便有效的辦法,還是從現在起,給兒童“讀經”,二叁十年之後,人心自然較爲敦厚,國家也有大才可用。如果二十一世紀果真是中國人的世紀,那時的中國人,才是一個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愛的民族,才能恢複真正的禮義之邦,而帶給世界和平與安樂。
第叁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讀經,也應該讀經。
不過,在讀的心態和方式上,成人和兒童有些不同。本書雖旨在提倡兒童讀經,但成人其實也可以讀,如成人能認同而開始讀經,對兒童讀經亦將有更深切的體認。故先說成人如何讀經:
由于時代風氣的影響,一個現代人已很難興起“讀經”的念頭了。即使真的有意願想去讀,也跨不過第一道難關:即:連文字都不懂,怎麼“讀起”?這一困結關涉重大,若不詳爲解說,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礙,則一個人將永不能讀經,茲請解說如下:
胡適之曾寫了一篇文章阻止吾人讀經,題爲“我們不配讀經”。他舉王國維爲例說:王國維是國學大師,自己終身研究典籍,都承認書經還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詩經還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是何許人,你懂多少?居然膽敢說要“讀經”!
這篇文章的殺傷力很大,直到現在,我們社會中,如有人想“讀經”,一定會有旁人恥笑:你不懂,怎敢讀!甚至連讀的人自己都會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讀的,于是他就不敢嘗試了。
其實,胡適之混淆了學術規格。王國維的不懂是指“文字訓诂”上的疑難,而自古以來,讀書人所說的“讀經”,其主要用意是爲了要承接文化,開啓生命,而不是在于文字訓诂的斤斤計較,所以經典上縱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謎,也不礙代代賢哲輩出,爲什麼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讀呢?再進一步說,胡適之的邏輯是不通的,如果按照他的說法,不懂就不可以讀,那麼我們應該問他:如不去讀,何時才會懂?也就是要問他,到底我要懂了才讀,還是讀了才懂?如不懂就不要讀,剛好一輩子不能懂,于是就一輩子不可以讀,整個社會愈不懂愈不讀,愈不讀愈不懂,致使經典淪落,傳統解體。而這正是胡適之的希望,他的希望在今日完全實現了!
五四,不只要使中國人不敢“讀經”。胡適之等人過分提倡白話文的結果,甚至使全民子孫連“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齊喪失。
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是文言、白話兼擅的。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遊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爲主,白話爲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舉例而言,胡適之所特別推崇的白話文泰鬥施耐庵、曹雪芹,他們本來就是飽讀詩書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適之本人,他自以爲他的白話文寫得好,學問廣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實,他忘了他是從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了,他十一歲就讀資治通鑒,十叁歲就讀左傳了!其他那些五四時代自以爲白話文寫得好的人,無不是個個經典滿腹的。
但是,胡適之等人並不管文言白話本來可以並存的事實,也忘了文言是白話的基礎,他更沒考慮到千古以來,經史子集,幾乎所有書籍都是文言文。本來古人只要以叁五年時間學會讀文言文,則上下叁千年的一切書籍,皆可優遊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傳播的障礙,反而是一種使文化承繼可大可久的設計。不能讀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讀古典書籍,就永遠得不到傳統文化的薰習。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傳承産生斷層,甚至消亡。而喪失其傳統文化教養的人,很容易同時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而這種效應已明顯見于今日。如不及時解救,我們的社會將漸漸成爲“沒有文化而不適合人居住的社會”。只憑短短的白話文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簡化爲淺陋,只憑學習西方,是文化的自我矮化,從此中國將永遠培養不出大人才來。
須知,五四一貫的文化心態,就是“偏狹”兩字。偏狹則不能容物,偏狹而過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魯莽滅裂,凡不合己見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開展性。于是喊著要“現代”,就必須打倒“傳統”;喊著要“西化”,就必須打倒“中國”;喊著要“科學”,就必須打倒“玄學”。這些都和喊著要“白話”,就必須打倒“文言”同樣一個心態下的不正常心理。這種必須“打倒”而後甘心的心態,就成爲近五六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根本亂源!君不見到現在我們的社會還是一片互相“打倒”之聲!
現在,我們在此摧殘殆盡的情況下,提倡“讀經”,首先就要改正這種偏狹心態。我們當發揮涵容的精神,當確信:不只是文言白話不相妨害,擴而廣之,文化素養與科學也不相妨害,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僅不相妨害,這些同樣是人類理性中的價值,一個有理性者,都該加以尊重,加以學習,加以發揚,加以融會。
而經典的研讀正是一面提升語文能力,一面啓發理性開拓胸懷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爲從語文方面說,“經典”正是最優美的文言文,所謂“大文皆自六經來”,有了經典的語文訓練,看其他的古文書籍就不在話下了,能讀古文,對白話文之欣賞寫作必多有幫助。“經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廣闊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我們深信一個有自我傳統底子的中國人,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歡迎的,反而會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中國的作家、律師、醫生、鋼琴家或科學家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應該不會妨礙其專業成就,反而將因此而更富有創造的心靈。衆所周知,牛頓、愛因斯坦也是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人,胡適之所崇拜的羅素,也是自小背古詩長大的。
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成人讀經的要訣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爲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吾人現在之所以不能讀古典,不能懂傳統,過錯不在我們笨,也不在我們不用功,而是在于我們的教育體系拒絕提供我們接觸的機會,而且整個時代風氣更勢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沖破禁忌,自己重新讀起。
首先選定一本書,只要覺得有價值,不管深不深,難不難,懂不懂,打開第一頁,就開始讀!首先只讀原文即可,不必讀注解,以免攪雜。
如問: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則答:含糊過去!
又問:遇到不懂的文句怎麼辦?
則又答:含糊過去!
又問:連續幾頁都不懂怎麼辦?
則又答:一一含糊過去!
又問:這樣一直含糊過去,有何功效?說是讀經,豈不自欺欺人?
則又答:不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讀書之法,曾引用禮記上的話說:“讀書如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請你不要被那些不懂而含糊的“盤根錯節”的“節目”所拘絆而畏懼不前,因爲縱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應當還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須知讀經典和讀一般知識性的書不一樣,知識性的書是有機械結構的,前面懂,後面才能懂,整本書是連貫的。而經典,是智慧的發露,靈光遍灑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連續性。前句不懂,後句不見得不懂。無論從前面懂起,或從中間懂起,甚至從後面懂回來,均無妨害。一本書讀上一遍,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兩句一句,有所會心,…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