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P2

  ..續本文上一頁通本所加。

  [6]原本作“趣”,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則離”,“即製”依龍谷本、P2460、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製一一毒心”一句,原本無,今依龍谷本、P2460所加。

  [9]“聚者,會也”一句,原本作“趣貪者也”,今依P2460、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作“礙”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原本作“趣”,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波羅蜜者”一句,原本無,今依S2595(T85)、P2460、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原本“不”前有“則”,今依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4]“是度”,原本作“出”,今依龍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作“可”,今依P2460、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又問:如經所說,叁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

   度一切衆生。今[1]者言製叁毒心,豈不文義有所乖也。

   答曰:佛所說叁毒者: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故[2]常修戒;對於嗔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修定;對於癡毒,誓度一切衆生,故[3]常修慧。由[4]持如是戒定慧等叁聚淨戒[5],故能超彼毒惡業報,即[6]成佛也。以製叁毒,則諸惡消滅,故名之爲斷。以能持叁戒,則諸善具足,故[7]名之爲修[8]。以能斷能修[9],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10],普濟群生,故名之爲度。故[11]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12]清淨,則一切衆生悉皆清淨。故經雲:心垢則衆生垢,心淨故,一切衆生[13]悉皆清淨。又雲:欲淨佛土[14],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若製得叁種毒心,叁聚淨戒自然成就。

   校記:

   [1]原本無“今”字,今依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無“故”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無“故”字,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所加。

   [4]原本無“由”字,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5]“叁聚淨戒”原本作“叁種淨法”,今依龍谷本、P2460、金澤文庫本、及上下文義改正。

   [6]原本無“即”字,今依S2595(T85)所加。

   [7]原本無“故”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所加。

   [8]“修”原本作“戒”,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能斷能修”,原本作“修能斷”,今依龍谷本、P2460改正。

   [10]原本無“俱”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原本“利”後有“已” 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1]原本無“故”字,今依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2]原本無“心”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衆生”原本作“功德”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14]“欲淨佛土”一句,原本作“欲得佛”,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P2460改正。

  (10)又問: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1]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2]六波羅蜜,若爲通會[3]六度者,其義雲何?

  答曰:欲修六度,當淨六根,欲淨六根,先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心無顧悋,名爲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爲持戒。能伏[4]鼻賊,等諸香嗅,自在調柔,名爲忍辱。能製舌賊 ,不貪邪味,贊詠講說,無疲厭心,名爲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欲,心湛然不動,名爲禅定。能攝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樂諸功德,名爲智慧。若能永除六賊,常修淨六根,是名六波羅蜜行[5]。又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如船筏,能運載衆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校記:

  [1]“謂”,原本作“爲”,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無“名”,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六度”前有“又”字,今依龍谷本刪除。

  [4]“伏”,原本作“除”,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若能永除六賊,常修淨六根,是名六波羅密行”一句,原本無,今依龍谷本、P2460所加。

  (11)又問:經言[1],釋迦如來爲菩薩時,曾飲叁鬥六升乳糜,方成佛道。既[2]如是先因食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耶[3]?

   答曰:誠如所言,無虛妄也。必因食[4]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真如清淨法乳。叁鬥者,即是叁聚淨戒。六升者,即六波羅蜜。佛[5]成道時,食如是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淫欲和合不淨之牛膻腥乳者,豈不成[6]謗誤[7]之甚也!如來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饑渴也!經[8]所說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谷麥糟糠麥豆,不與特牛同群,身作紫磨金色。此牛者,即盧舍那佛也。以大慈大悲憐愍[9]故,於清淨體中,出叁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一切求[10]解脫者。如是真牛[11]清淨之乳,非但[12]如來飲之成佛道,一切衆生若食者,皆得阿耨多羅叁妙叁菩提也!

   校記:

  [1]“經言”原本作“所說”,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既”,原本作“則”,今依文義改正。

  [3]原本無“耶”,今依文義所加。

  [4]“食 ”,原本作“飡”,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無“佛”,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所加。

  [6]“成”,原本作“誠”,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誤”,原本作“悟”,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經”,原本無,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憐愍”,原本作“憐敏”,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解脫”前,原本有“清淨”,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1]“牛”,原本作“中”,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12]“但”原本作“真”,今依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又問:經中所說,佛令[1]衆生修伽藍,鑄形像,燒香,散花,燃[2]長明燈,晝夜六時,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豈不[3]虛妄也?

  答曰:佛所說經[4],有無量方便,以一切衆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所以假有爲事,喻無爲理。若不修[5]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梵言,此地[6]翻爲清淨處。若永除叁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則名爲修伽藍也。

  又鑄形像者,即是一切衆生,爲[7]求佛道,所謂[8]修諸覺行,仿[9]像如來,豈唯[10]鑄寫金銅之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爲爐,以法爲火,智慧爲工匠,叁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爲模[11]樣,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中,如教奉行,以無[12]缺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法[13]身,非有爲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則然言成就功德。

  又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爲正法香也。薰諸穢惡,悉令消滅。其正法者,有五種體。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決定大乘,心無退轉。叁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外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覺照常明[14],通達[15]無礙。如是五[16]香,世間無以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寶香,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今時衆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於世間沈檀薰陸質礙之香者,希望福報,雲何可得?

  又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演說正法,流[17]功德花[18],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19]佛所稱歎,究竟常住,無凋落期。若複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令諸衆生,剪截繪采,傷[20]損草木,以爲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21]戒者,於諸大地,森羅萬象,不令觸犯。誤觸犯者,猶[22獲大罪,況複今者,故毀禁[23]戒,傷損萬物,求于福報,欲益反損,豈有是乎!

  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智慧明了,喻之爲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常以身爲燈臺,心爲燈盞,信爲燈炷,增諸戒行,以爲添油。智慧明達,喻[24]如燈火常燃。…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