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25]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悟,即是一燈。然百千燈,以一燈續明,明終不盡,以無盡故,號曰長明。過去有佛,名爲燃燈,義亦如是。愚癡衆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爲,遂然世間酥油之[26]燈,以照一室,乃[27]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一光,尚照萬八[28]千界,若身光盡照,則[29]普遍十方。豈假如是世俗之燈,以爲利益。詳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30]六時行道者,所謂[31]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佛[32]者覺也。調伏六根[33],淨行長時不舍,。名六時行道。
塔者身也。常令覺慧,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爲繞塔。過去聖僧,如是行道,即得涅槃。求解脫者,不會斯理,何名行道?竊見今時鈍根之輩,曾無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迷誤之甚,誠可愍歎!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其理[34],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整[35]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36]戒行,如[37]法護持。必須禁六情,製叁毒,勤覺察身心,了如是義,可[38]名爲持[39]齋也。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如來[40]正法,歡喜奉行[41]。二者禅悅食,所謂風外澄寂,身心悅樂。叁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42]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之淨食,名爲齋食。若複有人,不食[43]如是五種[44]清淨食,言[45]持齋者,無有是處。言斷[46]食者[47],斷[48]於無明惡業之食。若則觸者,名爲破齋破戒[49],雲何獲福。或有迷愚,不悟斯理[50],身心放逸,諸惡皆爲,貪欲恣情,了無慚愧。唯斷外[51]食,自謂持齋,何異癡人見爛壞死屍,稱言有命,必無是處。
又禮拜者,當須如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恒不舍,事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如法禮拜。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52]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爲禮拜。以恭敬故[53],不敢毀傷,以屈伏故[54],無令縱逸。若能諸惡永滅,善念恒存,雖不見相,常名禮拜。其事法者[55],即身相也。爲欲令諸世俗表謙下心,故須屈伏外,心示恭敬相[56]。用之則顯,舍之則藏,舉[57]外明內,以相應也。若複不行理法,唯執事門。內則故縱貪癡,常爲惡業;外則空現身相,何名禮拜?無慚於聖,徒诳於凡,不免淪墮,豈成功德?既無功德[58],雲何求道?
校記:
[1]原本無“令“,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燃”,原本作“然”,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無“豈不”,今依P2460改正。
[4]原本無“經”,今依P2460、P25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5]原本無“修”,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6]“地”,原本作“智”,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改正。
[7]原本無“爲”,今依龍谷本所加。
[8]“謂”,原本作“爲”,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仿”原本作“肪”,今依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唯”,原本作“遣”,今依P2657改正。
[11]“模”,原本作“畫”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無”,原本作“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3]“法”,原本作“色”,今依朝鮮本所改。
[14]原本無“明”,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5]原本無“達”,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6]原本“五”後有“者”,今依S2595(T85)、朝鮮本刪除。
[17]“流”,原本作“說”,今依龍谷本、P2460改正。
[18]“花”,原本作“者”,今依S2595(T85)、S5532、S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9] 原本“佛”前有“也”,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20]“傷”,原本作“複”,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1]原本無“淨”,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2]原本無“猶”,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3]原本無“禁”,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所加。
[24]“喻”,原本作“谕”,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5]原本無“無明”,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6]“之”,原本作“乃”,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7]“乃”,原本作“之”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8]“萬八”,原本作“八萬”,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9]原本無“則”,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30]原本“又”後有“問”,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31]“謂”,原本作“爲”,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2]原本無“佛”,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33]原本“六根”後有“六情”,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34]“當須會意,不達其理”一句,原本作“當達其理”,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5]“整”,原本作“愍”,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改正。
[36]原本無“於諸”,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7]原本無“如”,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8]原本無“可”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39]原本無“持”,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0]原本無“來”,今依S2595(T85)、朝鮮本所加。
[41]“行”,原本作“公”,今依S2595(T85)、S5532、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2]原本“所謂”後有“願”,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食“,原本作“飡”,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4] [44]“五種”,原本作“五味”,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5] “言”,原本作“躬”,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6] “斷”,原本作“斯”,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47] 本無“者”,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8] 本無“斷”,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9] “若則觸者,名爲破齋破戒”一句,原本作“若轉讀者破齋”,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50] “不悟斯理”,原本作“不斯道理”,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1] 原本“外”後有“道”,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52] “謂”,原本作“爲”,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3]原本無“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54]原本無“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55]原本無“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所加。
[56]“示恭敬相”,原本作“恭敬”,今依S2595(T85)改正。
[57]“舉”,原本作“覺”,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58]…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