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通本所加。
[6]原本作“趣”,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则离”,“即制”依龙谷本、P2460、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制一一毒心”一句,原本无,今依龙谷本、P2460所加。
[9]“聚者,会也”一句,原本作“趣贪者也”,今依P2460、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作“碍”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原本作“趣”,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波罗蜜者”一句,原本无,今依S2595(T85)、P2460、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原本“不”前有“则”,今依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4]“是度”,原本作“出”,今依龙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作“可”,今依P2460、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又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
度一切众生。今[1]者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所乖也。
答曰:佛所说三毒者:对於贪毒,誓断一切恶,故[2]常修戒;对於嗔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修定;对於痴毒,誓度一切众生,故[3]常修慧。由[4]持如是戒定慧等三聚净戒[5],故能超彼毒恶业报,即[6]成佛也。以制三毒,则诸恶消灭,故名之为断。以能持三戒,则诸善具足,故[7]名之为修[8]。以能断能修[9],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10],普济群生,故名之为度。故[11]知所修戒行,不离於心,若自心[12]清净,则一切众生悉皆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故,一切众生[13]悉皆清净。又云:欲净佛土[14],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制得三种毒心,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校记:
[1]原本无“今”字,今依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无“故”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无“故”字,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所加。
[4]原本无“由”字,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5]“三聚净戒”原本作“三种净法”,今依龙谷本、P2460、金泽文库本、及上下文义改正。
[6]原本无“即”字,今依S2595(T85)所加。
[7]原本无“故”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所加。
[8]“修”原本作“戒”,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能断能修”,原本作“修能断”,今依龙谷本、P2460改正。
[10]原本无“俱”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原本“利”后有“已” 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1]原本无“故”字,今依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2]原本无“心”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众生”原本作“功德”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14]“欲净佛土”一句,原本作“欲得佛”,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P2460改正。
(10)又问: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1]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2]六波罗蜜,若为通会[3]六度者,其义云何?
答曰:欲修六度,当净六根,欲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心无顾悋,名为布施。能禁耳贼,於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4]鼻贼,等诸香嗅,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 ,不贪邪味,赞咏讲说,无疲厌心,名为精进。能降身贼,於诸触欲,心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摄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乐诸功德,名为智慧。若能永除六贼,常修净六根,是名六波罗蜜行[5]。又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如船筏,能运载众生,达於彼岸,故名六度。
校记:
[1]“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无“名”,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六度”前有“又”字,今依龙谷本删除。
[4]“伏”,原本作“除”,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若能永除六贼,常修净六根,是名六波罗密行”一句,原本无,今依龙谷本、P2460所加。
(11)又问:经言[1],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既[2]如是先因食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耶[3]?
答曰:诚如所言,无虚妄也。必因食[4]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三斗者,即是三聚净戒。六升者,即六波罗蜜。佛[5]成道时,食如是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於世间淫欲和合不净之牛膻腥乳者,岂不成[6]谤误[7]之甚也!如来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也!经[8]所说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糟糠麦豆,不与特牛同群,身作紫磨金色。此牛者,即卢舍那佛也。以大慈大悲怜愍[9]故,於清净体中,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一切求[10]解脱者。如是真牛[11]清净之乳,非但[12]如来饮之成佛道,一切众生若食者,皆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也!
校记:
[1]“经言”原本作“所说”,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既”,原本作“则”,今依文义改正。
[3]原本无“耶”,今依文义所加。
[4]“食 ”,原本作“飡”,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无“佛”,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所加。
[6]“成”,原本作“诚”,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误”,原本作“悟”,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经”,原本无,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怜愍”,原本作“怜敏”,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解脱”前,原本有“清净”,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1]“牛”,原本作“中”,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12]“但”原本作“真”,今依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又问:经中所说,佛令[1]众生修伽蓝,铸形像,烧香,散花,燃[2]长明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岂不[3]虚妄也?
答曰:佛所说经[4],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所以假有为事,喻无为理。若不修[5]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西国梵言,此地[6]翻为清净处。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则名为修伽蓝也。
又铸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为[7]求佛道,所谓[8]修诸觉行,仿[9]像如来,岂唯[10]铸写金铜之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智慧为工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11]样,熔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中,如教奉行,以无[12]缺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法[13]身,非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则然言成就功德。
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香也。薰诸秽恶,悉令消灭。其正法者,有五种体。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决定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於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照常明[14],通达[15]无碍。如是五[16]香,世间无以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於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者,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又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演说正法,流[17]功德花[18],饶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19]佛所称叹,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令诸众生,剪截绘采,伤[20]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21]戒者,於诸大地,森罗万象,不令触犯。误触犯者,犹[22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禁[23]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反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24]如灯火常燃。…
《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