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
宗性
《观心论》一卷,唐·慧琳(737—820)撰《一切经音义》卷第一 百载:“观心论者,大通神秀作。”(T85,931页, a)有铃木大拙五本对校(1971年岩波书店《铃木大拙全集》别卷一。
五本即敦煌写本S2595、龙谷本、金泽文库本、朝鲜版本、日本流通本)。 近有西口芳男整理的《敦煌写本七种对照〈观心论〉》问世(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七四号抽印本〈一九九六、三〉七本即P4646、龙谷本、S2595、S5532、S646、P2460、P2657)。在五本对校本和七本对校本中,S2595和龙谷本是重叠的。因此,《观心论》实际共有十种写本。在五种用来对校的本中,以朝鲜版本比较完善。在七种用来对校的本中,以P4646比较完整。此次校勘,在铃木氏和西口氏的基础上,以P4646为底本,以朝鲜本为辅助,另参照龙谷本、S2595(大正藏85卷所收)、S5532、S646、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共八种写本,重新标点、校勘,力求切实。
(1) 问: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 总摄诸行,名为最要。
(2)又问:云何观心[1]一法能摄诸行?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行具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2]。栽树者存根而始生;伐树者去根而必死。了心修道,则省力易成;不了心者所修,乃费功而无益。故知[3],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4]。
校记:
[1] 原本“何”字后有“云”字,今依龙谷本删除;“观心”二字,今依文义所加。
[2]“皆悉依根而始生”一句,原本作“皆悉自心根本生长”,今依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如”字,今依龙谷本、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法”, 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 又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了于四大五阴本空无我[1],於空无我中了见自心,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染心,二者净心。其净心者,即是无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无明之心。二种之心,法尔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本不相生。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真如自觉,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缘造业,受具缠缚,则名[2]之为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3]为五荫重云所覆,犹如瓶内灯光,[4]不能显了。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既觉性也。但自觉觉他,智慧[5]明了,离其所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校记:
[1]“本空无我”四字,原本无,今依朝鲜本所加。
[2]原本作“凡”字,今依S646本、朝鲜本改正。
[3]原本作“止”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改正。
[4]原本“不”字前有一“故”字,疑是重复,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删除。
[5]“慧”原本作“惠”,以下凡“惠”,皆改为“慧”。不另加注。
(4) 又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一切诸恶,以何为根?
答曰: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沙众恶,无量无边,取要言之,皆因三毒,以为其本。三毒者,即贪嗔痴是也。此三[1]毒心,自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2]一,所生枝叶,其数无量。[3]彼三毒根中,有诸恶业,百千万亿於前,不可为喻。如是三[4]心,於本体中,自为三毒。若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其六贼者,则名六识也。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损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及以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又如[5]江河,因小[6]泉流,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则众恶皆息。求解脱者,除其三毒,及以六贼[7]。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校记:
[1]原本无“三”,今依朝鲜本、S2595、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作“见”,今依龙谷本、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S2595(T85)、P2460改正。
[3]原本作“其无量数”,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改正。
[4]原本“三”字作“本”字,今依龙谷本、S5532、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作“有”,今依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本改正。
[6]原本作“少”,今依龙谷本、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7]原本作“趣”,今依龙谷本、S2595(T85)、S2460改正。
(5) 又问:三界六趣,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云何免彼无穷[1] 之苦?
答曰: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则无三界。其三界者,即是三毒也[2],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由此三心,结集诸恶,业报成就,轮回不息,故名三界。又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校记:
[1]原本无“无穷”二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其三界者,即是三毒也”一句,原本作“三毒者”,今依龙谷本、S2595(T85)、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又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若有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1]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所为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於天[2]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3],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畜[4]生道。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善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则名解脱。
校记:
[1]原本作“顺”字,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作“六”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增”,今依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毒”,今依龙谷本、P5532、P2460、朝鲜本、S2595(T85)、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
改正。
(7)又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1]阿僧只劫,无量勤苦,乃成佛道,
云何今说,唯除三毒,即名解脱?
答曰:佛说三大[2]阿僧只劫者,汉言不可数。此三毒心,於一念中,有[3]恒河[4]沙众恶,一念中皆为一劫。恒河沙者,不可数也。真如之性,被三毒之覆障,若不超彼三世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得解脱也?今者能除贪嗔痴等三种毒心,是则名为[5]度得三大[6]阿僧只劫。未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7]阿僧只劫秘密之说,遂言成佛[8]历劫未期,岂不疑误[9]行人,退[10]菩提道也。
校记:
[1] 原本作“代”,今依龙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2]同上,今依S2595(T85)、日本流通本更改正
[3]原本无“有”,今依龙谷本、P2460所加。
[4]原本作“阿”,今依文义更正。
[5]原本无“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作“世”,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种”,今依龙谷本改正。
[8]原本无“佛”,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原本作“悟”,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无“退”,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8)又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1]净戒,行[2]六波罗蜜[3],方成
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3]?
答曰:[5]三聚[6]净戒者,即制[7]三毒心也,制一一毒心[8],成无量善。聚者会也[9],以制三毒,即有三无量[10]善,普会於心,故名三聚[11]净戒也。六波罗蜜者,即六根也 。波罗蜜者[12],汉言达彼岸。以六根清净,[13]不染世尘,即是度[14]烦恼河[15],至菩提岸也,故名六波罗蜜。
校记:
[1]原本作“趣”,今依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无“行”,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蜜”原本作“密”,以下凡“密”皆改作“蜜”。另不加注。
[4]原本作“觉”,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答曰”原本无,今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
《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