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

  宗性

  《觀心論》一卷,唐·慧琳(737—820)撰《一切經音義》卷第一 百載:“觀心論者,大通神秀作。”(T85,931頁, a)有鈴木大拙五本對校(1971年岩波書店《鈴木大拙全集》別卷一。

  五本即敦煌寫本S2595、龍谷本、金澤文庫本、朝鮮版本、日本流通本)。 近有西口芳男整理的《敦煌寫本七種對照〈觀心論〉》問世(花園大學禅學研究第七四號抽印本〈一九九六、叁〉七本即P4646、龍谷本、S2595、S5532、S646、P2460、P2657)。在五本對校本和七本對校本中,S2595和龍谷本是重疊的。因此,《觀心論》實際共有十種寫本。在五種用來對校的本中,以朝鮮版本比較完善。在七種用來對校的本中,以P4646比較完整。此次校勘,在鈴木氏和西口氏的基礎上,以P4646爲底本,以朝鮮本爲輔助,另參照龍谷本、S2595(大正藏85卷所收)、S5532、S646、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共八種寫本,重新標點、校勘,力求切實。

  (1) 問:若複有人,志求佛道,當修何法,最爲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 總攝諸行,名爲最要。

  

  (2)又問:雲何觀心[1]一法能攝諸行?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也。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行具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2]。栽樹者存根而始生;伐樹者去根而必死。了心修道,則省力易成;不了心者所修,乃費功而無益。故知[3],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4]。

   校記:

   [1] 原本“何”字後有“雲”字,今依龍谷本刪除;“觀心”二字,今依文義所加。

  [2]“皆悉依根而始生”一句,原本作“皆悉自心根本生長”,今依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如”字,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法”, 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 又問:雲何觀心稱之爲了?

   答曰: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了于四大五陰本空無我[1],於空無我中了見自心,有二種差別。雲何爲二?一者染心,二者淨心。其淨心者,即是無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無明之心。二種之心,法爾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本不相生。淨心恒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真如自覺,不受所染,則稱之爲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隨緣造業,受具纏縛,則名[2]之爲凡,于是沈淪叁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雲:衆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3]爲五蔭重雲所覆,猶如瓶內燈光,[4]不能顯了。又《涅槃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既覺性也。但自覺覺他,智慧[5]明了,離其所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爲根,因其覺根,遂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爲了。

   校記:

   [1]“本空無我”四字,原本無,今依朝鮮本所加。

   [2]原本作“凡”字,今依S646本、朝鮮本改正。

   [3]原本作“止”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改正。

   [4]原本“不”字前有一“故”字,疑是重複,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刪除。

   [5]“慧”原本作“惠”,以下凡“惠”,皆改爲“慧”。不另加注。

   (4) 又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爲根。未審無明之心,一切諸惡,以何爲根?

   答曰: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沙衆惡,無量無邊,取要言之,皆因叁毒,以爲其本。叁毒者,即貪嗔癡是也。此叁[1]毒心,自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2]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量。[3]彼叁毒根中,有諸惡業,百千萬億於前,不可爲喻。如是叁[4]心,於本體中,自爲叁毒。若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其六賊者,則名六識也。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損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衆生,由此叁毒,及以六賊,惑亂身心,沈沒生死,輪回六趣,受諸苦惱。又如[5]江河,因小[6]泉流,涓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裏。若複有人,斷其本源,則衆惡皆息。求解脫者,除其叁毒,及以六賊[7]。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校記:

   [1]原本無“叁”,今依朝鮮本、S2595、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作“見”,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S2595(T85)、P2460改正。

   [3]原本作“其無量數”,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改正。

   [4]原本“叁”字作“本”字,今依龍谷本、S5532、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作“有”,今依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本改正。

   [6]原本作“少”,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7]原本作“趣”,今依龍谷本、S2595(T85)、S2460改正。

  (5) 又問:叁界六趣,廣大無邊,若唯觀心,雲何免彼無窮[1] 之苦?

  答曰:叁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則無叁界。其叁界者,即是叁毒也[2],貪爲欲界,嗔爲色界,癡爲無色界。由此叁心,結集諸惡,業報成就,輪回不息,故名叁界。又叁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校記:

  [1]原本無“無窮”二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其叁界者,即是叁毒也”一句,原本作“叁毒者”,今依龍谷本、S2595(T85)、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又問:雲何輕重,分之爲六?

   答曰:若有衆生不了正因,迷心修[1]善,未免叁界,生叁輕趣。雲何叁輕?所爲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2]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3],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爲,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叁類,名叁輕趣。雲何叁重?所謂縱叁毒心,唯造惡業,墮畜[4]生道。如是叁重,通前叁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善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叁界六趣輪回之苦,自然消滅,則名解脫。

   校記:

   [1]原本作“順”字,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作“六”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增”,今依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毒”,今依龍谷本、P5532、P2460、朝鮮本、S2595(T85)、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

   改正。

  

  (7)又問:如佛所說,我于叁大[1]阿僧只劫,無量勤苦,乃成佛道,

   雲何今說,唯除叁毒,即名解脫?

   答曰:佛說叁大[2]阿僧只劫者,漢言不可數。此叁毒心,於一念中,有[3]恒河[4]沙衆惡,一念中皆爲一劫。恒河沙者,不可數也。真如之性,被叁毒之覆障,若不超彼叁世恒沙毒惡之心,雲何得解脫也?今者能除貪嗔癡等叁種毒心,是則名爲[5]度得叁大[6]阿僧只劫。未世衆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叁大[7]阿僧只劫秘密之說,遂言成佛[8]曆劫未期,豈不疑誤[9]行人,退[10]菩提道也。

   校記:

  [1] 原本作“代”,今依龍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2]同上,今依S2595(T85)、日本流通本更改正

  [3]原本無“有”,今依龍谷本、P2460所加。

   [4]原本作“阿”,今依文義更正。

   [5]原本無“爲”,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作“世”,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種”,今依龍谷本改正。

   [8]原本無“佛”,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原本作“悟”,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無“退”,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8)又問:菩薩摩诃薩,由持叁聚[1]淨戒,行[2]六波羅蜜[3],方成

   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雲何成佛[3]?

   答曰:[5]叁聚[6]淨戒者,即製[7]叁毒心也,製一一毒心[8],成無量善。聚者會也[9],以製叁毒,即有叁無量[10]善,普會於心,故名叁聚[11]淨戒也。六波羅蜜者,即六根也 。波羅蜜者[12],漢言達彼岸。以六根清淨,[13]不染世塵,即是度[14]煩惱河[15],至菩提岸也,故名六波羅蜜。

  

   校記:

  [1]原本作“趣”,今依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無“行”,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蜜”原本作“密”,以下凡“密”皆改作“蜜”。另不加注。

  [4]原本作“覺”,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答曰”原本無,今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