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探討一下人性的多元性,我們一起來看看人的內心世界。跟你們說哈,認識其它東西很容易,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卻很難,你們認不認識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你可能回答說:知道,不就是心肝脾肺腎嘛,樣樣俱全,還有點臭烘烘的呢!我告訴你,這個不是內心世界,這是你的生理器官,是有形的。而我們剛才講人性,講善惡的這些東西,都不是有形的。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那是一種潛在的能量,是無形的。這裏所說的內心世界,也是無形的,就是心理活動的意思。
(一)人的心理活動和八識
佛教裏有個唯識宗,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描述非常透徹。這個宗派有一本書叫《瑜伽師地論》,裏面對心裏活動有很多描述,但是太多了,今天就不一一介紹了,好在作者世親菩薩把它概括在《百法明門論》裏,把我們的內心世界分成了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就是認識的主體,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什麼是眼識呢?不是你那個眼眶眶,也不是眼睛珠子哈,更不是你的生物學上的視覺神經,它肯定不是物質的。跟我們今天生物學上講的不一樣,生物學上講,我們的認識從哪個地方開始的呢?從大腦,就是“腦顱腔”裏面的“腦豆花”,生物學上講的視覺神經中樞。佛法上卻不這麼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死了之後“腦豆花”還在啊,那爲什麼你叫他他不答應呢?所以說除了這些物質的東西,佛法上講,還有一種認識的功能,你必須要用這種認識的功能配合認識的載體才能認知這個世界。好了,現在回答什麼是眼識:眼識就是視覺功能。耳識呢?聽覺功能。以此類推,鼻識就是嗅覺功能,舌識就是味覺功能,身識就是觸覺功能。比如我接觸這個金屬杯——喔!是涼的,是硬的,這就是感覺。什麼是意識?意識就是綜合思維功能,就象使用電腦一樣,你在電腦桌面打開任務窗口,你看到的現象是:這個過程是在桌面完成的。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在電腦的硬件裏有一個中央處理器叫 “CPU”。我們知道,如果電腦離開了CPU,那麼什麼桌面什麼菜單都是打不開的。這八識就象電腦的CPU的處理功能,離開了這些認識功能,那麼“認識”根本無從談起。
除了中央處理器,電腦裏還有硬盤,這就相當于阿賴耶識。就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裏面裝。所以有人問我,什麼是阿賴耶識啊?我就回答他:“阿賴耶識是籮筐,什麼都往裏面裝”。我們所有好的壞的認識,全部都在裏面,所以啊,諸位,從現在起不能老是想壞的東西了喲,你老是想,它就會保存進去的喲。舉個例,今天很冷,走在大街上,大街上飄過來刷羊肉的香味,這個時候,清口水有點不聽話,老是想流出來,但是,摸摸口袋——哎喲!這個月還沒發工資,只能忍一下,等發了工資再說。這樣過了幾天,再經過“羊肉攤”,又想吃,但是,我告訴你哈,第二次想吃的那個思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在第一次思維的基礎之上就開始了,就是說它不在象第一次那樣是新思維。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其實是當你第一次看到“羊肉攤”的時候,它就已經有了一個信息,並且把這個信息保存到你的硬盤——阿賴耶識裏面去了。所以第二次看得“羊肉攤”而心生想吃之意,其實是生物學上講的“條件反射”而已。但是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這個硬盤保存信息,那麼條件反射還能成立嗎?
接著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末那識。所謂末那識,就是自私的念頭。我們前面的信息裝進阿賴耶識,經過末那識這個自私的念頭後再放進去,什麼東西都變成髒東西了,所以說,那個末那識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就像戴眼鏡一樣,管你什麼眼鏡,它都是有色玻璃做成的,而這個玻璃上的顔色,就好比是末那識了,只是它一定是自私的念頭,,自私的思維而已。
綜合上面所講的,在唯識佛法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構成了我們整個心理活動的主體,不過,單有這八個主體,是無法展開認識活動的,它還有五十一的心所來幫助它。
五十一心所,分成六位。第一是遍行心所,什麼叫遍行心所呢?它描述了我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開始的。比如說,我看到這個杯子,首先是從哪兒開始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直接看得到這個杯子?能不能直接認識它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我們只能間接的認識到它,今天的生物學也是這樣講的:這個杯子的影子通過眼球(眼球是個透鏡),然後在眼球後面的視網膜上留下影像的過程。遍行心所講的就是這樣認識的過程:首先是認識的境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佛法上把它叫“作意”,然後我們的認識功能就通過認識的載體接觸認識的境,比如剛才提到的那個杯子,就是我們的眼識通過眼眶裏的眼珠而形成的眼光,最終落在杯子上。佛法上講識與根接觸到境的過程叫“觸”。既然眼睛接觸了杯子,就會立刻升起覺知反應感受,這就是“受”,通過“受”采集來的簡單信息再做綜合判斷,這就是“想”,在了知是杯子之後再去進一步做對杯子的取舍的判斷,這種行爲趣向的思考,就是“思”。好了,我們再整理一下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構成了我們整個認識的過程。之所以在這裏跟大家講這幾個心所,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意識到“認識”的複雜性,從而了解“人性”的複雜性,比如某人看到有個和尚戴眼鏡,或者是看到人家坐車打的,就盲目地作些草率的判斷,甚至還升起謗佛的念頭,這就不應該了。我們現在了解了遍行心所,知道認識的最後一個過程是“思”,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審決事物的時候謹慎的對待這個“思”了。如果大家真的能夠謹慎而“思”,對于“人性”的判斷就會簡單多了。當然,我這個“簡單”是建立在能夠“謹慎而思”的基礎之上的哈!它不是象大家想象的由單一的某個器官對事物的單一的認識。
第二是別境心所,有五個,因爲跟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沒多大關系,在這裏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紹了,有興趣的愛好者可以看看《大乘百法明門論》,裏面有詳盡的解釋。
第叁是善心所,有十一個,分別是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這些心所,是讓我們升起信心,升起正念,抵製誘惑,刻苦學習的良善心所,是值得提倡的,這也是前面講的需要也應該認真有效的開發的。
而我們的人性爲什麼不能什麼都開發,什麼都張揚,什麼都解放出來的原因,就在于下面要說的這幾十個壞的,不良性的心所。
第四是六個根本煩惱心所,第五是二十個隨煩惱心所。其中隨煩惱心所大多由根本煩惱衍生而成。第六是說不清好壞善我的不定心所,又叫無計心所。
(二)認清內心世界的本質與轉識成智
學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這六個根本煩惱。其中貪是對欲望的不滿足,嗔是對不順心的過激的發泄,說到貪,諸位,我們自己摸心自問一下,我們就沒有欲望嗎?說到嗔,我們不妨再問問,我們自己的內心真的很平靜嗎?前幾天,又看得一則新聞,說在美國某學校發生了槍擊事件,造成幾個學生無辜喪命。像這樣的事件,在西方國家來說簡直是不稀奇的,爲什麼?因爲他們張揚個性啊!甚至首先是不提倡謙遜,提倡強硬,你看很多廣告都在表現強硬才能夠彰顯個性,甚至認爲謙遜是懦弱的表現。各位,這就是讓人痛心的地方啊,優良的傳統變成了缺點,而暴力反而變成了彰顯個性的優點,現在不是流行一個詞語嗎:暴力美學!雖然這個暴力美學說的好像是拍電影的美學,但是諸位,想想看,電影作爲傳播的媒介,對當今一代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在座的諸位,是有巨大的影響力的,道理很簡單,近墨者黑嘛!天天都接觸這些信息,還不保存在你的硬盤——阿賴耶識裏嗎?諸位你們看,這暴力都上升到美學了。哎喲!這如何得了呃!這個世界還有救嗎?如果照這麼發展,我看沒救了。如果真的要拯救目前這種心性的狀態,應該要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做什麼呢?努力斷掉上面所說的這些邪惡的心所啊!而不是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樣,開放人性,張揚個性。
跟大家講這些心所的目的,是要大家認識到:其實我們人的內心世界裏,惡的,不良性的心性遠遠多與良性的心性。明白之後,我們才能夠有效的發掘自己的良善的品性,抵製,束縛自己邪惡的,不良善的習性。了解了內心世界,了解了人性的構成,才能夠全面的,正確的認識人的自由和權利。在中正平和的心態下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今天的目的,在于讓大家了解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目的也達到,就不在這裏啰嗦其它心所了,有興趣的朋友下來後可以看看百法明門論。這裏就算告了一個段落,我們繼續往下說。
第二章 家 庭
第二個話題——家庭。這個話題我是門外漢,因爲我是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的,和尚嘛。但是我覺得呢,我看到這麼多的家庭,好像我也看透了一點點東西,也可以給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談一談什麼是家。我來之前也查了一下那個《說文解字》,它上面的釋義只有兩個字,家者“居也”。居,住的地方。這個解釋的意味太深長了。諸位啊,今天我聽說有個怪現象,好多人不想回家!是吧?爲什麼我知道這個情況?因爲我在人大常委會,下屬有個民宗僑外委,那個專委會聯系有旅遊局。有一次旅遊局報告工作,就給我們報告,我們今年叁星級酒店又增加了多少,旅店又增加了多少。我當時就問那個旅遊局的,我說:“請問局長,他們都不在家裏睡覺嗎?”。他說:“我沒有調查過”。我說:“怎麼一下子搞那麼多旅館又沒見幾個外地人嘛,一聽全說的成都話。這些人怎麼都喜歡在旅館睡覺,不回家去睡覺呢?”家者居也。你別小看這個“居也”啊,我理解了半天。我覺得這個家的意義是什麼呢?爲什麼要有個居住的地方?因爲那個地…
《人.家庭.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