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探讨一下人性的多元性,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的内心世界。跟你们说哈,认识其它东西很容易,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却很难,你们认不认识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你可能回答说:知道,不就是心肝脾肺肾嘛,样样俱全,还有点臭烘烘的呢!我告诉你,这个不是内心世界,这是你的生理器官,是有形的。而我们刚才讲人性,讲善恶的这些东西,都不是有形的。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那是一种潜在的能量,是无形的。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也是无形的,就是心理活动的意思。
(一)人的心理活动和八识
佛教里有个唯识宗,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述非常透彻。这个宗派有一本书叫《瑜伽师地论》,里面对心里活动有很多描述,但是太多了,今天就不一一介绍了,好在作者世亲菩萨把它概括在《百法明门论》里,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分成了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就是认识的主体,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什么是眼识呢?不是你那个眼眶眶,也不是眼睛珠子哈,更不是你的生物学上的视觉神经,它肯定不是物质的。跟我们今天生物学上讲的不一样,生物学上讲,我们的认识从哪个地方开始的呢?从大脑,就是“脑颅腔”里面的“脑豆花”,生物学上讲的视觉神经中枢。佛法上却不这么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死了之后“脑豆花”还在啊,那为什么你叫他他不答应呢?所以说除了这些物质的东西,佛法上讲,还有一种认识的功能,你必须要用这种认识的功能配合认识的载体才能认知这个世界。好了,现在回答什么是眼识:眼识就是视觉功能。耳识呢?听觉功能。以此类推,鼻识就是嗅觉功能,舌识就是味觉功能,身识就是触觉功能。比如我接触这个金属杯——喔!是凉的,是硬的,这就是感觉。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综合思维功能,就象使用电脑一样,你在电脑桌面打开任务窗口,你看到的现象是:这个过程是在桌面完成的。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在电脑的硬件里有一个中央处理器叫 “CPU”。我们知道,如果电脑离开了CPU,那么什么桌面什么菜单都是打不开的。这八识就象电脑的CPU的处理功能,离开了这些认识功能,那么“认识”根本无从谈起。
除了中央处理器,电脑里还有硬盘,这就相当于阿赖耶识。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所以有人问我,什么是阿赖耶识啊?我就回答他:“阿赖耶识是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我们所有好的坏的认识,全部都在里面,所以啊,诸位,从现在起不能老是想坏的东西了哟,你老是想,它就会保存进去的哟。举个例,今天很冷,走在大街上,大街上飘过来刷羊肉的香味,这个时候,清口水有点不听话,老是想流出来,但是,摸摸口袋——哎哟!这个月还没发工资,只能忍一下,等发了工资再说。这样过了几天,再经过“羊肉摊”,又想吃,但是,我告诉你哈,第二次想吃的那个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第一次思维的基础之上就开始了,就是说它不在象第一次那样是新思维。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其实是当你第一次看到“羊肉摊”的时候,它就已经有了一个信息,并且把这个信息保存到你的硬盘——阿赖耶识里面去了。所以第二次看得“羊肉摊”而心生想吃之意,其实是生物学上讲的“条件反射”而已。但是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硬盘保存信息,那么条件反射还能成立吗?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末那识。所谓末那识,就是自私的念头。我们前面的信息装进阿赖耶识,经过末那识这个自私的念头后再放进去,什么东西都变成脏东西了,所以说,那个末那识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就像戴眼镜一样,管你什么眼镜,它都是有色玻璃做成的,而这个玻璃上的颜色,就好比是末那识了,只是它一定是自私的念头,,自私的思维而已。
综合上面所讲的,在唯识佛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构成了我们整个心理活动的主体,不过,单有这八个主体,是无法展开认识活动的,它还有五十一的心所来帮助它。
五十一心所,分成六位。第一是遍行心所,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它描述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开始的。比如说,我看到这个杯子,首先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得到这个杯子?能不能直接认识它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我们只能间接的认识到它,今天的生物学也是这样讲的:这个杯子的影子通过眼球(眼球是个透镜),然后在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留下影像的过程。遍行心所讲的就是这样认识的过程:首先是认识的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佛法上把它叫“作意”,然后我们的认识功能就通过认识的载体接触认识的境,比如刚才提到的那个杯子,就是我们的眼识通过眼眶里的眼珠而形成的眼光,最终落在杯子上。佛法上讲识与根接触到境的过程叫“触”。既然眼睛接触了杯子,就会立刻升起觉知反应感受,这就是“受”,通过“受”采集来的简单信息再做综合判断,这就是“想”,在了知是杯子之后再去进一步做对杯子的取舍的判断,这种行为趣向的思考,就是“思”。好了,我们再整理一下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构成了我们整个认识的过程。之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讲这几个心所,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意识到“认识”的复杂性,从而了解“人性”的复杂性,比如某人看到有个和尚戴眼镜,或者是看到人家坐车打的,就盲目地作些草率的判断,甚至还升起谤佛的念头,这就不应该了。我们现在了解了遍行心所,知道认识的最后一个过程是“思”,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审决事物的时候谨慎的对待这个“思”了。如果大家真的能够谨慎而“思”,对于“人性”的判断就会简单多了。当然,我这个“简单”是建立在能够“谨慎而思”的基础之上的哈!它不是象大家想象的由单一的某个器官对事物的单一的认识。
第二是别境心所,有五个,因为跟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没多大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绍了,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看看《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有详尽的解释。
第三是善心所,有十一个,分别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些心所,是让我们升起信心,升起正念,抵制诱惑,刻苦学习的良善心所,是值得提倡的,这也是前面讲的需要也应该认真有效的开发的。
而我们的人性为什么不能什么都开发,什么都张扬,什么都解放出来的原因,就在于下面要说的这几十个坏的,不良性的心所。
第四是六个根本烦恼心所,第五是二十个随烦恼心所。其中随烦恼心所大多由根本烦恼衍生而成。第六是说不清好坏善我的不定心所,又叫无计心所。
(二)认清内心世界的本质与转识成智
学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个根本烦恼。其中贪是对欲望的不满足,嗔是对不顺心的过激的发泄,说到贪,诸位,我们自己摸心自问一下,我们就没有欲望吗?说到嗔,我们不妨再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真的很平静吗?前几天,又看得一则新闻,说在美国某学校发生了枪击事件,造成几个学生无辜丧命。像这样的事件,在西方国家来说简直是不稀奇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张扬个性啊!甚至首先是不提倡谦逊,提倡强硬,你看很多广告都在表现强硬才能够彰显个性,甚至认为谦逊是懦弱的表现。各位,这就是让人痛心的地方啊,优良的传统变成了缺点,而暴力反而变成了彰显个性的优点,现在不是流行一个词语吗:暴力美学!虽然这个暴力美学说的好像是拍电影的美学,但是诸位,想想看,电影作为传播的媒介,对当今一代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在座的诸位,是有巨大的影响力的,道理很简单,近墨者黑嘛!天天都接触这些信息,还不保存在你的硬盘——阿赖耶识里吗?诸位你们看,这暴力都上升到美学了。哎哟!这如何得了呃!这个世界还有救吗?如果照这么发展,我看没救了。如果真的要拯救目前这种心性的状态,应该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做什么呢?努力断掉上面所说的这些邪恶的心所啊!而不是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样,开放人性,张扬个性。
跟大家讲这些心所的目的,是要大家认识到:其实我们人的内心世界里,恶的,不良性的心性远远多与良性的心性。明白之后,我们才能够有效的发掘自己的良善的品性,抵制,束缚自己邪恶的,不良善的习性。了解了内心世界,了解了人性的构成,才能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人的自由和权利。在中正平和的心态下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天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的也达到,就不在这里啰嗦其它心所了,有兴趣的朋友下来后可以看看百法明门论。这里就算告了一个段落,我们继续往下说。
第二章 家 庭
第二个话题——家庭。这个话题我是门外汉,因为我是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和尚嘛。但是我觉得呢,我看到这么多的家庭,好像我也看透了一点点东西,也可以给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谈一谈什么是家。我来之前也查了一下那个《说文解字》,它上面的释义只有两个字,家者“居也”。居,住的地方。这个解释的意味太深长了。诸位啊,今天我听说有个怪现象,好多人不想回家!是吧?为什么我知道这个情况?因为我在人大常委会,下属有个民宗侨外委,那个专委会联系有旅游局。有一次旅游局报告工作,就给我们报告,我们今年三星级酒店又增加了多少,旅店又增加了多少。我当时就问那个旅游局的,我说:“请问局长,他们都不在家里睡觉吗?”。他说:“我没有调查过”。我说:“怎么一下子搞那么多旅馆又没见几个外地人嘛,一听全说的成都话。这些人怎么都喜欢在旅馆睡觉,不回家去睡觉呢?”家者居也。你别小看这个“居也”啊,我理解了半天。我觉得这个家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有个居住的地方?因为那个地…
《人.家庭.社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