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家庭成員到菩提眷屬
按照佛教講,他(她)來投胎就是跟你有緣才來的。佛教講這個投胎啊,就說比如你父母,兩個人碰在一起的時候,一個精細胞一個卵細胞一結合,那麼這個時候,投胎的就來啦。如果她這個時候喜歡那個父親,那她一定投的是女的;如果他這個時候喜歡這個母親,他一定投身是男的,所以人一開始就帶著這些東西來的。爲什麼?按佛教講,人死了以後七天是中陰身,他(她)就要去找父母緣嘛。這個不是我編的呢,不是我說你有緣就有緣,那是佛說的你有緣啦。所以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是緣分走在一起,要珍惜啊。所以,我跟你們改了一個詞,不是冤家,聽到沒有!回去不要叫小冤家吃飯啦,老冤家來啦。不要冤家啊!而要改稱眷屬!你看那個成佛的,當菩薩的,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好多眷屬呢!是吧?你想嘛,如果你是一個人,什麼都不要,我要修行,我都不管你們了,我要成佛的。能不能成佛哦?即使能成佛,你也是號那南無光杆司令佛。你一個人玩嘛,有什麼味道,沒意思嘛。你看那個極樂世界多熱鬧哦!是吧?什麼**菩薩多少,還有什麼白鶴鹦鹉猞猁那些都是化身,都可以講經說法。哎呀,這個世間要多結緣啊。從哪兒開始,從你那個家庭開始,把他們當成眷屬——菩提眷屬!我再給你加兩個字,定語,菩提眷屬。所以你得把你那些小祖宗,小冤家都當成佛,未來佛啊!
(二)真慈悲與假親情
所以有時候我老給你們開玩笑講,那老太婆跑到我那兒,師父啊,你救救我。我說怎麼了?她說我那個死老頭不准我學佛啊!我說老頭都死了他還能管著你啊!那不是說廢話嘛。我說你這個心態就不好,你有這個心態他跟你就是對立的,他當然就要反對你。你對他好一點嘛,哎呀,老頭子,你好啊,你像佛一樣啊,哎呀,你真是對啊。你每天跟他粉他叁道,他不支持你學佛才怪呢。爲什麼我給你講這個?我們今天這個世間上很多人有個毛病,他容易跟外面的人相處,害怕把外面的人得罪了,他不怕得罪自己家裏人。你說是不是?別人外面有個什麼他都是小心翼翼地應付,他最容易忽視家人的存在。什麼毛病在作怪?因爲總覺得自己人嘛,沒關系的啦。要不得,時間一長啊,後牆要拉豁啊!他就開始想了,你看他叁天都不看我一眼啦,十天都不給我講一句話啦,問題就出來啦。所以我覺得不僅僅是對外面的人要好,對自己家裏面的人啦,也要像對菩薩對待衆生一樣,要用慈悲心來呵護他。我想你有這樣子的心態的家庭,不是佛化家庭勝似佛化家庭,標准的佛化家庭嘛。是不是?所以你每天不要以爲我家裏有個佛堂,供的觀世音菩薩,早上燒香,晚上換水,每天初一十五還吃素,我這個叫佛化家庭了。可是你一天到晚家裏面你見到我瞪眼睛,他見到你吐口水,完了!這哪裏是佛化家庭嘛,整個一個戰場,伊拉克打以色列。這顯然是心態沒擺正!所以你要把你的家庭所有的成員,從老到小,都應該看作是你的菩提眷屬,我們大家在一起是有緣的。有了這樣子的關系,彼此融洽,才能感受天倫之樂呐!彼此才能夠融洽,有親情呐!你連你自己家裏面的人的感情都建立不起來,你說對外面的人是真心的,我跟你講,這樣子的人啊,兩個字,我批給你兩個字——“騙子”!你連家裏面的人跟你最有血緣關系的人,你對他都不親,對他都不愛,對他都不尊重,對他都不呵護的人,他對朋友說是真心的,你信嗎?我是要相信的——等到我變了鬼的時候才相信!所以,我覺得,按照佛教的立場,這個家庭成員,因爲有些人講的嘛,說學佛是不是這個家庭裏面的人都不管啦?學佛是不是什麼都不要啦?都跟他們劃清界限啦?真是的,你又不是搞階級鬥爭。學佛,佛在哪個地方,有沒有聽說看到菩薩來了怕的?菩薩都是讓人生歡喜心的嘛,讓人一看到就有安全、有依靠的嘛。對不對?你學佛了,問你是不是菩薩,你說我是菩薩。是菩薩你就按菩薩那樣來辦,讓家裏面的人看到你都有依靠有安全。所以,我跟你們講啊,人家問你是不是菩薩,你說是菩薩,我說你也是菩薩,號南無飲食菩薩。真正的菩薩哪能是這個樣子,板著一副面孔,你有沒有看到哪個菩薩一副苦瓜臉的?沒有嘛,菩薩的臉是春光明媚的。是吧?以上這個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關于家庭的第二方面的內容。
叁、團聚與節日
(一)節日的倫理意義
對于“團聚與節日”,這個我要特別提出來談一下。爲什麼呢?我問你們哦,現在又要放中秋節,又要放端午節,又要放春節,又要放清明節,你們都上哪兒去?中秋節你們哪兒去啦?端午節去哪兒啦?春節去哪兒啦?今天一放假呀,我們那個旅遊局啊,旅遊公司,天天號召趕快來這兒玩啊,這兒有打折啊,這兒又便宜了,就號召大家玩去了。我是強烈反對!我上次提的,放假不等于過節,過節不等于放假!爲什麼我提這個?我跟你講,星期六、星期天就是放假嘛,那是爲了更好的工作,休息一下充充電。但是這個過節就不是等于放假了,爲什麼?比如說春節,你看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拼死拼命到了最後那一天晚上,幹嘛?要吃團圓飯!你們琢磨過沒有?爲什麼要吃團圓飯?在哪兒吃不一樣嗎?你吃什麼東西嘛,吃的還不是那些東西。爲什麼要強調團圓啊?因爲團員才能體現家庭的完整性。即使回去不了,在外面也要發點感慨,每逢佳節倍思親呐!你以爲他寫這個詩幹嘛?那是寫給家裏人看的——我盡管沒回來,我還是想著你們的,我的心跟你們在一起的,還是團圓了的。中國人爲什麼強調這個團圓?過節啊,團聚啊,所以我講,過節放假不是放假,那有倫理意義。讓大家團聚在一起,傳承這個家庭的完整,同時親情的交流和溝通啊,特別是今天最需要的。
(二)節日與團聚 —— 聯結友情、家庭親情的紐帶
你看古代的社會,不要說你這一家叁口要團聚,整個大家族,不分家的。幾代人都住在一起,誰要分家,誰要分家我跟你急!電視裏不是演的嗎?你別看他是老古董,這個老頭子怎麼這麼牛啊!那是一種精神!就強調了要維系這個家庭的完整,不能支離破碎。所以,古代覺得要離婚是恥辱的事情,它有很多種說法來約束你,實際上保護好下一代啊,這裏面的意義太深刻啦!我們過節連千遠萬遠都要跑回來。我講團聚啊,團聚在一起幹嘛?交流、溝通,感情建立啊。你看今天的人,不回來了。在美國打個電話,:哦,過節啦,吃好點,耍好點,行啦,我電話費貴不說啦。聲音也聽到啦,將來還有可視電話,人影子也看得到。你們在座的有年齡大的當父母的,如果每逢春節,你的兒子跑到大西洋西岸給你打個電話,你也聽了,你也高興了,高興背後總帶有幾分淒涼啊。所以也只能自己安慰一下,沒事,打個電話回來就好。背後還是會講,能回來還是盡量回來嘛。是不是?爲什麼?今天盡管這個電話把彼此的距離拉近了,這一條線,甚至不要線啦,但是彼此的感情疏遠啦。你信嗎?幾年不見他心裏想什麼你可不知道啊。所以中國人爲什麼過去要團聚,不是要來吃那麼一餐飯。不是老講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嘛。今天的人,你有個朋友從北京來看你,你高興嗎?早上給你打個電話“我要來啊”,一會兒就看到了——哦,來啦!來了就去吃飯——走,“皇城老媽”!解決問題了。可是過去啊,從北京要到成都來看你,叁個月之前寫信,我要來看你。接到這封信,我的朋友要來啦,天天都望著那一方,什麼時候到啊?什麼時候到啊?念了叁個月。那一天突然在你面前出現,哎呀,是不是高興啊。那叁個月在路上就是培養感情啊!天天想啊!所以過去這個過節爲什麼都要回來,那天都盼你啊!感情的流露啊!但是我們今天人不理解,哎呀,沒事,回不去,實在不行打個電話回去就行啦,沒那麼簡單。所以這個節日是家庭的維系啊!我是主張節日還是要團聚。但是,大吃大喝也不行哦,重在感情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還有回來團聚的時候盡量不說那些不開心的事,本來吃一頓飯挺開心的,挺有營養的,結果一說那些不開心的,不吃啦!生氣啦!是吧?本來吃得挺開心的。所以我老給你們講一天在外面受的氣,不高興的事,盡量別拿回去,你自己不開心就算了嘛,你還拿回去感染一家人,真是的,感染病!生氣有病毒啊!要傳染人的!本來幾個人有說有笑的,突然有個人不高興,你遇到過這樣子沒有,想笑笑到一半,臉上停了好尴尬哦!是不是?沒有那個必要嘛!所以爲什麼中國過去以家庭爲單位,強調節日,強調家人要團聚,這是我的看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叁章 社 會
第叁個大問題――社會,關于這個社會的問題,今天有個專門的學問叫“社會學”研究得很寬廣,我今天不跟諸位報告什麼社會學,我只講一些社會現象。
我覺得這個社會中有兩種現象是很值得琢磨的:一個是名利,一個是是非。這兩個問題攪得天下不甯,你說是不是?天下要是把這兩個事情把拉開了,這個社會簡直就是極樂世界,你琢磨一下看是不是。當然名利的問題我不太講,爲什麼?你要是說名吧,我沒做過大官;你要是說利嗎,我沒賺過大錢,所以講不清楚,我主要想講講關于這個是和非的問題。
一、佛教的名利觀
當然講這個問題之前,對于名利,我還是要講一下佛法關于名利這個問題的總的看法。我問過很多人學佛的人:“爲什麼學佛?” 大多數回答說看破了,看透了。我就問:“你把什麼看破了?”他們就說名也是假的,利也是假的。我後來問他“你說名是假的,你當過官沒有?當過處長沒有?”你連科長都沒有當過還談什麼名放下了,那是虛的。當官好過瘾的呐!那個筆拿來簽個字,管用呐,走到那個地方都通行!利也是假的,那麼我問你,你是老板嗎?你有多少資産?可回答說自己都下崗了,每個月才領六百塊錢。這個話聽起來讓人覺得就像新疆那個什麼東西——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你不但要當官,…
《人.家庭.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