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家庭成员到菩提眷属
按照佛教讲,他(她)来投胎就是跟你有缘才来的。佛教讲这个投胎啊,就说比如你父母,两个人碰在一起的时候,一个精细胞一个卵细胞一结合,那么这个时候,投胎的就来啦。如果她这个时候喜欢那个父亲,那她一定投的是女的;如果他这个时候喜欢这个母亲,他一定投身是男的,所以人一开始就带着这些东西来的。为什么?按佛教讲,人死了以后七天是中阴身,他(她)就要去找父母缘嘛。这个不是我编的呢,不是我说你有缘就有缘,那是佛说的你有缘啦。所以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是缘分走在一起,要珍惜啊。所以,我跟你们改了一个词,不是冤家,听到没有!回去不要叫小冤家吃饭啦,老冤家来啦。不要冤家啊!而要改称眷属!你看那个成佛的,当菩萨的,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好多眷属呢!是吧?你想嘛,如果你是一个人,什么都不要,我要修行,我都不管你们了,我要成佛的。能不能成佛哦?即使能成佛,你也是号那南无光杆司令佛。你一个人玩嘛,有什么味道,没意思嘛。你看那个极乐世界多热闹哦!是吧?什么**菩萨多少,还有什么白鹤鹦鹉猞猁那些都是化身,都可以讲经说法。哎呀,这个世间要多结缘啊。从哪儿开始,从你那个家庭开始,把他们当成眷属——菩提眷属!我再给你加两个字,定语,菩提眷属。所以你得把你那些小祖宗,小冤家都当成佛,未来佛啊!
(二)真慈悲与假亲情
所以有时候我老给你们开玩笑讲,那老太婆跑到我那儿,师父啊,你救救我。我说怎么了?她说我那个死老头不准我学佛啊!我说老头都死了他还能管着你啊!那不是说废话嘛。我说你这个心态就不好,你有这个心态他跟你就是对立的,他当然就要反对你。你对他好一点嘛,哎呀,老头子,你好啊,你像佛一样啊,哎呀,你真是对啊。你每天跟他粉他三道,他不支持你学佛才怪呢。为什么我给你讲这个?我们今天这个世间上很多人有个毛病,他容易跟外面的人相处,害怕把外面的人得罪了,他不怕得罪自己家里人。你说是不是?别人外面有个什么他都是小心翼翼地应付,他最容易忽视家人的存在。什么毛病在作怪?因为总觉得自己人嘛,没关系的啦。要不得,时间一长啊,后墙要拉豁啊!他就开始想了,你看他三天都不看我一眼啦,十天都不给我讲一句话啦,问题就出来啦。所以我觉得不仅仅是对外面的人要好,对自己家里面的人啦,也要像对菩萨对待众生一样,要用慈悲心来呵护他。我想你有这样子的心态的家庭,不是佛化家庭胜似佛化家庭,标准的佛化家庭嘛。是不是?所以你每天不要以为我家里有个佛堂,供的观世音菩萨,早上烧香,晚上换水,每天初一十五还吃素,我这个叫佛化家庭了。可是你一天到晚家里面你见到我瞪眼睛,他见到你吐口水,完了!这哪里是佛化家庭嘛,整个一个战场,伊拉克打以色列。这显然是心态没摆正!所以你要把你的家庭所有的成员,从老到小,都应该看作是你的菩提眷属,我们大家在一起是有缘的。有了这样子的关系,彼此融洽,才能感受天伦之乐呐!彼此才能够融洽,有亲情呐!你连你自己家里面的人的感情都建立不起来,你说对外面的人是真心的,我跟你讲,这样子的人啊,两个字,我批给你两个字——“骗子”!你连家里面的人跟你最有血缘关系的人,你对他都不亲,对他都不爱,对他都不尊重,对他都不呵护的人,他对朋友说是真心的,你信吗?我是要相信的——等到我变了鬼的时候才相信!所以,我觉得,按照佛教的立场,这个家庭成员,因为有些人讲的嘛,说学佛是不是这个家庭里面的人都不管啦?学佛是不是什么都不要啦?都跟他们划清界限啦?真是的,你又不是搞阶级斗争。学佛,佛在哪个地方,有没有听说看到菩萨来了怕的?菩萨都是让人生欢喜心的嘛,让人一看到就有安全、有依靠的嘛。对不对?你学佛了,问你是不是菩萨,你说我是菩萨。是菩萨你就按菩萨那样来办,让家里面的人看到你都有依靠有安全。所以,我跟你们讲啊,人家问你是不是菩萨,你说是菩萨,我说你也是菩萨,号南无饮食菩萨。真正的菩萨哪能是这个样子,板着一副面孔,你有没有看到哪个菩萨一副苦瓜脸的?没有嘛,菩萨的脸是春光明媚的。是吧?以上这个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关于家庭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三、团聚与节日
(一)节日的伦理意义
对于“团聚与节日”,这个我要特别提出来谈一下。为什么呢?我问你们哦,现在又要放中秋节,又要放端午节,又要放春节,又要放清明节,你们都上哪儿去?中秋节你们哪儿去啦?端午节去哪儿啦?春节去哪儿啦?今天一放假呀,我们那个旅游局啊,旅游公司,天天号召赶快来这儿玩啊,这儿有打折啊,这儿又便宜了,就号召大家玩去了。我是强烈反对!我上次提的,放假不等于过节,过节不等于放假!为什么我提这个?我跟你讲,星期六、星期天就是放假嘛,那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休息一下充充电。但是这个过节就不是等于放假了,为什么?比如说春节,你看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拼死拼命到了最后那一天晚上,干嘛?要吃团圆饭!你们琢磨过没有?为什么要吃团圆饭?在哪儿吃不一样吗?你吃什么东西嘛,吃的还不是那些东西。为什么要强调团圆啊?因为团员才能体现家庭的完整性。即使回去不了,在外面也要发点感慨,每逢佳节倍思亲呐!你以为他写这个诗干嘛?那是写给家里人看的——我尽管没回来,我还是想着你们的,我的心跟你们在一起的,还是团圆了的。中国人为什么强调这个团圆?过节啊,团聚啊,所以我讲,过节放假不是放假,那有伦理意义。让大家团聚在一起,传承这个家庭的完整,同时亲情的交流和沟通啊,特别是今天最需要的。
(二)节日与团聚 —— 联结友情、家庭亲情的纽带
你看古代的社会,不要说你这一家三口要团聚,整个大家族,不分家的。几代人都住在一起,谁要分家,谁要分家我跟你急!电视里不是演的吗?你别看他是老古董,这个老头子怎么这么牛啊!那是一种精神!就强调了要维系这个家庭的完整,不能支离破碎。所以,古代觉得要离婚是耻辱的事情,它有很多种说法来约束你,实际上保护好下一代啊,这里面的意义太深刻啦!我们过节连千远万远都要跑回来。我讲团聚啊,团聚在一起干嘛?交流、沟通,感情建立啊。你看今天的人,不回来了。在美国打个电话,:哦,过节啦,吃好点,耍好点,行啦,我电话费贵不说啦。声音也听到啦,将来还有可视电话,人影子也看得到。你们在座的有年龄大的当父母的,如果每逢春节,你的儿子跑到大西洋西岸给你打个电话,你也听了,你也高兴了,高兴背后总带有几分凄凉啊。所以也只能自己安慰一下,没事,打个电话回来就好。背后还是会讲,能回来还是尽量回来嘛。是不是?为什么?今天尽管这个电话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这一条线,甚至不要线啦,但是彼此的感情疏远啦。你信吗?几年不见他心里想什么你可不知道啊。所以中国人为什么过去要团聚,不是要来吃那么一餐饭。不是老讲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嘛。今天的人,你有个朋友从北京来看你,你高兴吗?早上给你打个电话“我要来啊”,一会儿就看到了——哦,来啦!来了就去吃饭——走,“皇城老妈”!解决问题了。可是过去啊,从北京要到成都来看你,三个月之前写信,我要来看你。接到这封信,我的朋友要来啦,天天都望着那一方,什么时候到啊?什么时候到啊?念了三个月。那一天突然在你面前出现,哎呀,是不是高兴啊。那三个月在路上就是培养感情啊!天天想啊!所以过去这个过节为什么都要回来,那天都盼你啊!感情的流露啊!但是我们今天人不理解,哎呀,没事,回不去,实在不行打个电话回去就行啦,没那么简单。所以这个节日是家庭的维系啊!我是主张节日还是要团聚。但是,大吃大喝也不行哦,重在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还有回来团聚的时候尽量不说那些不开心的事,本来吃一顿饭挺开心的,挺有营养的,结果一说那些不开心的,不吃啦!生气啦!是吧?本来吃得挺开心的。所以我老给你们讲一天在外面受的气,不高兴的事,尽量别拿回去,你自己不开心就算了嘛,你还拿回去感染一家人,真是的,感染病!生气有病毒啊!要传染人的!本来几个人有说有笑的,突然有个人不高兴,你遇到过这样子没有,想笑笑到一半,脸上停了好尴尬哦!是不是?没有那个必要嘛!所以为什么中国过去以家庭为单位,强调节日,强调家人要团聚,这是我的看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章 社 会
第三个大问题――社会,关于这个社会的问题,今天有个专门的学问叫“社会学”研究得很宽广,我今天不跟诸位报告什么社会学,我只讲一些社会现象。
我觉得这个社会中有两种现象是很值得琢磨的:一个是名利,一个是是非。这两个问题搅得天下不宁,你说是不是?天下要是把这两个事情把拉开了,这个社会简直就是极乐世界,你琢磨一下看是不是。当然名利的问题我不太讲,为什么?你要是说名吧,我没做过大官;你要是说利吗,我没赚过大钱,所以讲不清楚,我主要想讲讲关于这个是和非的问题。
一、佛教的名利观
当然讲这个问题之前,对于名利,我还是要讲一下佛法关于名利这个问题的总的看法。我问过很多人学佛的人:“为什么学佛?” 大多数回答说看破了,看透了。我就问:“你把什么看破了?”他们就说名也是假的,利也是假的。我后来问他“你说名是假的,你当过官没有?当过处长没有?”你连科长都没有当过还谈什么名放下了,那是虚的。当官好过瘾的呐!那个笔拿来签个字,管用呐,走到那个地方都通行!利也是假的,那么我问你,你是老板吗?你有多少资产?可回答说自己都下岗了,每个月才领六百块钱。这个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就像新疆那个什么东西——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你不但要当官,…
《人.家庭.社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