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常識
毛坤居士編著
一、寺、院、庵
二、和尚、僧、尼、法師
叁、羅漢、菩薩、佛
四、四大天王
五、念佛及南無阿彌陀佛
六、念珠、木魚、山門
七、佛教的節日、佛教節日表、觀音齋期表
八、四大菩薩
九、東方叁聖、西方叁聖
十、落發、染衣和受戒
十一、彌勒菩薩
十二、天龍八部
十叁、五趣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爲官署。漢代設有鴻胪寺,用以招待四方賓客。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從西域來的僧人漸多,遂在洛陽建白馬寺,專供外來僧侶居住。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處所,都可總稱爲寺的由來。
院,本是寺內的一部分,寺內的別舍。後來佛教僧人也單獨用院作爲居住處所的名稱,但院的規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專指佛教出家的女衆(比丘尼)居住的處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與宮、觀、廟混爲一談。宮、觀、廟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傳佛教用“宮”)。
宮,原義是高大的屋字,過去皇帝的居處多稱宮,後來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師等也可宮。
廟,是朝庭、民間、道教皆用,用來供奉祖宗、神、仙等。
觀,是道教所專用。因此,寺廟並說,其意思應包含佛、道教修行之處所。如單獨指佛教僧人居住處所,不能說寺廟。
【二、和尚、僧、尼、法師】
和尚,是從梵文而來,原義是“師”。本是一個尊稱,具有一定資格,能爲人師的才能稱和尚,但後來習俗上被作爲一般出家男衆的專用稱呼了。
僧,是僧伽的簡稱,本義是指出家佛教徒叁人以上的團體,後來習俗把出家的個人也稱爲僧。無論男女,都可以稱爲僧,不能把僧和尼對舉,作爲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區別。
尼,是從沙彌尼、比丘尼的字尾而來,是對出家女衆的簡稱。正確的稱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齡在20歲以下)稱沙彌,受俱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齡也在20歲以下)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
法師,是佛教的一種稱謂,指通曉佛法並善于講解及致力修行傳法的僧人,本不適用于一般出家人,但習俗也用作對僧人的尊稱。
【叁、羅漢、菩薩、佛】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回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槃,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師子國(今與斯裏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爲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爲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爲覺悟,薩埵意譯爲有
情意的生物或衆生。大乘佛教認爲,以阿羅漢果爲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衆生,度衆生到極樂彼岸。佛經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爲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叁個意思:自覺、覺他(使衆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只有佛才叁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大乘佛教認爲,叁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恒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音同觸ㄔㄨˋ)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俗稱四大金剛。佛教傳說東南西北各有一神守護,故此得名。我國漢族地區寺院,常常在山門兩側塑上他們的像。其中,身爲白色,手指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爲紅色,手纏繞地龍的是西方廣目天王;身爲青色,手持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身爲綠色,一手持傘、一手持銀鼠的是北方多聞天王。
韋馱,也是佛教傳說中的護法神。在我國漢族地區佛寺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彌勒佛之後,面對釋迦牟尼像,其形象爲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剛杵。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載,唐代高僧道宣夢見一神,自稱:“弟子是韋將軍,諸天之子,主領鬼神。如來欲入涅槃,教弟子守護贍部(南瞻部洲)遺法。”
在我國一些寺院的山門兩側,還塑有兩尊守護佛法的神將,一位張口,一位閉口,習俗稱爲“哼哈二將”。二人皆裸露上身,纏衣裳于腰部,于執金剛杵,容貌威猛。實則此二人也爲佛教傳說中的金剛力士,職責爲守護寺院大門。由于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的流傳,民間遂根據二人張口、閉口的特點,附會爲小說中描寫的“哼將”鄭倫和“哈將”陳奇了。
【五、念佛及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是佛教徒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或念誦佛名號的一種修行方法。據說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欲,有助于達到解脫或死後往生佛國。小乘佛教念佛專指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因認爲有無數佛,故所念之佛也有許多。最盛行的念阿彌陀佛,如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也是梵文的意譯,讀爲“那谟”(namo),是致敬歸命,歸依禮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來加在佛、菩薩或經典名稱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與虔誠。阿彌陀佛簡稱彌陀佛,是大乘淨土宗的主要信仰物件。佛經上說,西方有個極樂淨土,所居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阿彌陀佛就是這片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該處。
【六、念珠、木魚、山門】
念珠,又叫佛珠或數珠,佛教徒在念佛誦經持咒時用它來計數和收攝心意。念珠質地有多種,佛教認爲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粒數也有多種,大都有其含意。
木魚是佛教法器之一。相傳佛教認爲魚晝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製成魚形,擊之以警戒僧衆晝夜思道。木魚有兩種:一爲園狀,刻有魚鱗,誦經禮佛時叩之,以調音節,一爲挺直魚形,吊于庫堂前,粥飯或集合僧衆時用之。
山門是寺廟的大門。因爲寺廟的大門多是叁門並立(中大旁小),故稱“叁門殿”。又因寺廟多在山間,所以又稱“山門殿”。
【七、佛教的節日】
佛教有許多節,我國漢族地區佛教的重要節日有兩個: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誕節,亦稱浴佛節。在這一天,寺院裏要舉行“浴佛法會”,僧衆們以香花燈燭茶果珍肴供養佛像,並用各種名香浸水泡洗釋迦牟尼誕生像,作爲對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紀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蘭盆節,另稱中元節,民間習俗稱爲鬼節。“孟蘭盆”是梵文的意譯,意思是“救倒懸”。佛經傳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便求佛救度。釋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衆,可使其母解脫。後來,在這一天寺院裏都舉行多種佛事活動,以超薦曆代祖先。除上述兩個節日外,在二月八日釋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涅槃日,臘月初八釋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舉行紀念活動。
另外,與諸佛、菩薩有關的日子,寺院裏,也常舉行一些紀念活動,比較重要的如農曆七月叁十爲地藏菩薩生日,屆時九華山地藏道場將舉行盛大地藏會。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的誕生、成道、出家的紀念日,普陀山觀音聖地將舉行重大慶祝活動。
【佛教節日表】
彌勒菩薩聖誕
正月初一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五日
觀音菩薩聖誕
二月十九日
普賢菩薩聖誕
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
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初八日
韋馱菩薩聖誕
六月初叁日
觀音菩薩成道
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十叁日
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二十四日
藥師佛聖誕
九月叁十日
阿彌陀佛聖誕
十一月十七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
【觀音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日
二月初九日
二月十九日
叁月初叁日
叁月初六日
叁月十叁日
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叁日
五月十七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叁日
七月十叁日
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叁日
十月初二日
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五日
【八、四大菩薩】
在佛教衆多菩薩當中,名聲最大的有四位: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王。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他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教認爲他大慈大悲,遇難衆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叫觀世音。據說觀音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幹手千眼觀音等。觀世音菩薩在印度原爲男像,自傳入中國後,逐漸被漢化,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轉女,成爲大受我國俗衆歡迎的女菩薩,以至千百年來,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稱,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釋迦牟尼佛的左邊,爲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常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並稱,又文殊菩薩的塑像常是頂結五窯,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相傳他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佛教小常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