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淺說

  

學佛淺說

  王博謙居士輯述

  

印光大師鑒訂

  

  

人何以要學佛

  

樂是苦的因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麼?

  

出世間法仍以世間法爲根本

  

佛道容易成麼

  

在家人也能學佛麼?

  

愚笨人也能學佛麼?

  

女人也能學佛麼?

  

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

  

修行人應當修淨土

  

念念阿彌陀佛就能成佛麼?

  

學佛應當念什麼經典做什麼功課

  

修行人要精進不可懈怠

  

何以應當戒殺?

  

修行人忏除淫念的方法

  

大乘小乘的分別

  

真心與妄心的分別

  

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臨終的一念

  

佛學與學佛的分別

  

  

  序

  佛法深廣,有如大海,唯佛與佛,方能徹其源底;其余九法界,雖則聖凡利鈍不同,各各隨己分量而爲修習,以迄證入。譬如修羅香象,及與蚊蟲,飲于大海,各得飽腹而去;若欲一口吸盡,除非具足大海之量者方可;否則只可親嘗其味,未易窮源徹底也。然佛法乃一切衆生即心本具之法,于衆生心外,了無一法之所增益;以一切衆生之心,當體與佛無二無別。但由迷而未悟,起惑造業,隨業受苦;以致即心本具之智慧德相,被煩惱惡業之所蓋覆,如雲籠月,不見光相。雖則不見光相,而月之光相常自如如,了無所減。如來由是起無緣慈,運同體悲,隨順機宜,與之說法。雖大、小、權、實,偏、圓、頓、漸,隨機施設,種種不同;在佛本意,無非令一切衆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出幻妄之生死,成本具之佛道而已。以衆生業障深重,未易消除;故特開信願念佛之淨土法門,俾一切若聖若凡,或愚或智,同仗彌陀宏誓願力,往生西方;則複本具之心性,成無上之菩提,蓋易易矣。自佛法入震旦,千八百余年以來,凡聖君賢臣,偉人名士,莫不仰遵佛囑,護持流通;以佛法雖屬出世之法,所有世間經世之道,悉皆包括無遺;舉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鹹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世間聖人,唯令人盡義盡分;佛則具明能盡義盡分,與不能盡義盡分之善惡報應。盡義盡分,只能教其上智;若禀性頑劣,則不是僞爲,便是故悖。倘知善惡報應,則欲爲善而必能勉力,欲爲不善而有所不敢矣。如來所說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等法,深則見深,淺則見淺。以之修心,即可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以之治世,即可勝殘去殺,返澆還淳。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極點;競倡新法,廢棄舊章。雖父子夫婦之倫,尚欲推翻,況其小焉者乎。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國運危岌,民不聊生。有心世道人心之人,欲爲挽救,普勸悉皆研究佛學,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由一傳十,由十傳百,至千至萬,靡然風從,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此實治亂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輪也。當今之世,若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爲訓,雖聖賢齊出于世,亦莫如之何矣。若不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修,縱天姿高上,亦難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王博謙居士,宿根深厚,救世心切,兼且主筆報館,操言論之機關。欲令同人,同皆學佛;以佛教經論著述,文深義奧,縱慧業文人,久經研究,尚難悉其指歸,入其阃奧,況愚夫愚婦乎哉?由是以己所見之理,作學佛淺說二十篇,概用通俗文字;其語悉本佛祖經論,不過借顯淺之文發揮之,以期雅俗同觀,智愚鹹了耳。以光形迹雖異,志道原同;虛心下問,以稿見寄,謬令鑒訂,以便流通。因詳閱之,不勝歡喜。聊抒愚懷,以示同意。普願閱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當自證知。

  中華民國十叁年甲子季春古莘常慚傀僧釋印光撰

  人何以要學佛

  列位要知道人們,何以要學佛的理由,須先知道釋迦牟尼佛,何以出生的緣故。

  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什麼大事,就是人們的生死大事。列位要知道,人人都有一個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在佛教的名詞,叫作佛性;在世俗通用的名詞,叫作靈性。本是無形無象,不可以言語形容的。曆代祖師,于無可形容之中,假定一種形容的話頭,說是圓陀陀、光灼灼、赤灑灑、一絲不挂,也不過形容個大略罷了。列位要曉得我們的本來面目,在那無始以前無明未動的時候,(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也。)原是不死不生,與佛的心性一樣,因爲無明一動,就鑽進了生死的圈子,從此就生生死死,塵塵劫劫,在生死苦海裏面隨業流轉,(隨業流轉者,隨自己身口意造作種種有漏善,及諸惡業之力,流轉于六道之中。)永遠跳不出這生死圈子。並且雖在生死苦海裏面,往往不以爲苦,反以爲樂。譬如蒼蠅一般,終日營營,撞來撞去,不知忙些什麼。在我佛如來慧眼,觀看衆生這種顛倒情狀,真是可憐極了。正如法華經所說:“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叁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我們娑婆世界的本師教主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早經成佛。因爲憐念我們衆生,長久的沈淪在生死苦海之中,愚癡不醒,永無回頭到彼岸的機會,(到彼岸,即出離苦海也。)因此發了大慈悲心,不惜應身救世。當中國周朝的時候,在中印度天竺國地方,降生爲淨飯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破右脅而生;舍棄國榮,出家在雪山成道,(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高于海面二萬九千尺,其頂千古積雪,故名雪山。在印度之北,西藏之南。西藏久屬吾國,不待言。其間有不丹、尼波耳二國,亦久屬吾國;釋尊成道于此,蓋早具文殊主化五臺,達摩承命東來之意。)說了四十九年大法。現在佛教各種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但是千言萬語,說來說去,說到歸根結柢,無非是度人脫離生死超出苦海。所以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我佛慈悲,既爲衆生之生死大事而出世,我們再不澈底覺悟,再不勇猛發心,那真是辜負佛恩,自暴自棄,千萬億劫無由出離生死苦海了。

  人皆有生,即人皆有死,即人皆貪生而怕死。人們想要脫離生死,只有發心改惡修善,至誠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享那永遠不死的快樂。否則愈怕死愈要死,在輪回之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縱經世界微塵數劫,亦難出離六道輪回。則永遠在貪生怕死之中,即永遠在生生死死之中,跳不出這個生死圈子;若要跳出圈子,勸君趕緊學佛。我當少年的時候,小有文名,狂妄荒謬,目空一世;不但不肯學佛,並且還要辟佛,說人家學佛的是迷信,至于持齋吃素,尤爲反對。當那個時候,我自信爲辟佛中堅分子,無論如何是不肯降伏的。雖也看過幾部佛經,倒反拿來作辟佛的資料,其實于佛經裏面的微言奧旨,卻並沒有去細心的理會,只是剽竊了一句兩句,信口狂吠,吹毛求疵。如今回想起來,真正罪過,真正慚愧。我那時少年氣盛,不但不信有佛,並且忘卻了死,後來年歲漸增,慢慢覺著人生總有一死的觀念,遂觸動了貪生怕死的觀念。往往獨自一人睡在床上,當那黎明蘇醒的時候,思前想後,萬念起滅:初想我今年已經幾多歲了,不知還有幾年好活?又想人生夭壽不齊,我今日活著,明日就死也料不定。又想自幼而少,自少而壯,都在眼前,不過一刹那間,就是活到一百歲,也不過一刹那間,就完事了。又想現在此地此房此榻,是我住我睡,一刹那間,我不知那裏去了,此地此房此榻,又不知何人住了睡了。又想我死以後,是不是就此灰滅了?(這就是衆生的斷見,要知道心性是長存不滅的。)如果就此灰滅,倒也罷了,設或又有來世,來世的我,就不記得今世的我了。又默然自己數著自己的出入氣息,想道我這氣息出了一口,就少一口,等到一息不來,萬事成空,那是何等淒慘!又想人生出生入死,如此淒慘,有沒有可以避免生死的方法呢?千思萬想,沒有沒有!此時我的思慮,如同辘轳一般,一陣一陣的起落;我的心肝如同刀攪一般,一陣一陣的酸痛。想到後來,終是無可如何,只好糊塗混過,撇開再說。我的貪生怕死念頭是這樣,我想人人的貪生怕死念頭,大半也是這樣。後來是我的機緣到了,忽然遇著幾位善知識,硬拉著我研究佛經。我起初還是卻不過朋友的好意,勉強隨著他們研究研究,並不知其中有什麼妙處。不料一經研究,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原來我所朝思暮想避免生死的方法,佛經上面都完完全全的載著;原來我佛所說之理,是貫澈宇宙的真理;原來我佛所傳之道,是解脫生死的大道。彈指之間,如甘露入喉,如醍醐灌頂。回想從前種種貪生怕死的念頭,都是一種可笑的妄念。我就從那一天起,斷葷茹素,發願皈依叁寶。(叁寶者,佛、法、僧也。)如今覺得身心清淨,魂夢皆恬,比從前好像換過一個人了。我自己既然得此法益,回顧我無量恒河沙數同胞,大都沈溺在生死海中,沒有出頭的機會;所以我不惜將我從前罪惡,發露出來,作一個榜樣;並且將我所見到想到一知半解的佛學,編成學佛淺…

《學佛淺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