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難。吾今複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和。爲與暗和。爲與通和。爲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雲何見明。若即見者。雲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複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合。爲與暗合。爲與通合。爲與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雲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雲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阿難,雖然你曾悟解到妙明覺見的本性不在因緣,亦不是自在自爲,但是,你仍然沒有明白這個妙覺的根本,既不在妄念的因緣和合,也不在妄念的非因緣和合。阿難,我再以面前境象問你。你現在仍然以爲世間一切都是妄念的因緣和合,從而自己已是迷惑不已,甚至要證明那菩提妙心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你那妙明本心到底是與光明和合而生,還是與昏暗和合而生?是與通闊和合而生,還是與堵塞和合而生?如果是與光明和合而生,那麼你觀看光明,光明即現示面前,哪裏會摻雜著觀見?如果觀見是可以分辨出來的,那它會是什麼形象?如果分辨不出觀見,又說什麼看見了光明?如果那就是觀見本身,又說什麼看見了觀見?觀見一定是圓滿不可分的,那麼它在哪裏與光明和合?如果光明是圓滿不可分的,就不會與觀見和合,如果與觀見是和合而生,則這個觀見一定是另外一個光明。兩個光明相雜相混就失去了原本所說的一個光明的本義,如此一來,說觀見與光明因緣和合而生並不正確,這個道理,對于說與昏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另外,阿難,你現在認爲那妙明淨見的根本,在于其與光明和合,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如果是與光明和合,那麼在與黑暗和合時,光明的相就應消逝了,而觀見不能與種種黑暗和合,還說什麼看見了黑暗呢?如果看到黑暗時又不能與黑暗和合,那麼與光明的和合,就不能看見光明,既然如此,又說什麼與光明和合而生?看到光明就看不到黑暗,這個道理,對于說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都是一樣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複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爲非明和。爲非暗和。爲非通和。爲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谛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爲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雲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爲非明合。爲非暗合。爲非通合。爲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雲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如果我認爲這個妙明覺心本來就不與種種世間事物和種種識心妄念和合而生呢?如來說:你現在又說妙明覺心不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我再問你,這個妙明覺心的根本不是因緣和合,它是不與光明和合,還是不與昏暗和合?是不與通闊和合,還是不與堵塞和合?如果是不與光明和合,觀見和光明就處在對立兩邊,你仔細觀察,哪邊是光明?哪邊是觀見?光明和觀看以什麼爲邊界?阿難啊!如果在光明這邊沒有觀見,那麼觀見就沒有涉及到光明,自然也就看不到光明在哪裏。如此說來,邊界怎麼能安立呢?這個道理,對于說不與昏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說妙明覺心的根本不在因緣和合,不與光明和合,也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亦不與堵塞和合。那麼,如果不與光明和合,觀見與光明就是相抵相乘的,就像耳朵與光明毫不關聯。觀見已然不知道光明在哪裏,還去辨明什麼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這個道理,對于說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相同的。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阿難啊!你仍然沒有明悟到,世間一切浮物,一切幻化物象,它們在哪裏出現,隨即就在哪裏滅盡。幻象妄念只是外相,它們的本性原來都是妙覺清淨本體。像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所有的因緣和合,虛妄事物,因緣離合,虛妄滅絕等等,都不知一切的生起滅去,原來都是如來藏,都是常住圓明妙覺之中,都是如來真如自性。要在這如來真性常住不動之中,尋求生死、去來、迷悟、生滅等等,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的。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回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雲何睛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爲什麼說五蘊原來都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阿難啊!譬如有人用澄明之眼觀看晴明的天空,只看到那晴空虛廓,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時那人不會徒然去轉動眼睛。等到瞪視已久,眼有煩勞時,眼才有所動作,于是就會在虛空之中看到搖動的光華,隨即就會生出種種搖蕩狂亂的妄相。色蘊也是這樣産生的。阿難,這種種搖蕩光華,既不是從虛空之中生出,也不是從眼睛産生出來的。阿難,如果光華是從虛廓的空中産生,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但是,有光華的出來進去,天空就不會是虛廓的,如果天空不是虛空,自然也就不會有虛妄的光華在那裏生起滅去,這就好比已有的阿難軀體不會再容載另一個阿難一樣。如果這些光華從眼睛産生出來,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由于光華從眼睛裏産生,就應當能夠被看見。如果有能看見的東西,這東西被除去時,那光華就應當不在,隨即就只看得到眼睛。如果眼睛沒有可以看到的東西,那這眼睛是長翳膜,但是,當眼睛又看到光華時,說明這眼睛應當是沒有長有翳膜的。如此說來,還說什麼晴明虛廓的天空,說什麼清明無礙的眼睛呢?所以,色蘊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爲。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迹。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爲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個人,其手足安好,身體調適,一副安樂長生的樣子,沒有不順適的地方,這個人無因無由用兩只手掌相互摩擦,兩只手掌無端就生出澀、滑、冷、熱等感受。受蘊也是這樣。阿難啊!這種種虛妄觸受,既不是從空無中産生,也不是從手掌中産生。阿難,如果是從空無中産生,既然它能觸摸到手掌,爲什麼就不能觸摸到身體,虛空之觸並不會去選擇其所要觸摸的地方。如果是從手掌中産生,用不著兩只手掌的摩擦,自然就在手掌上。如果仍然是從手掌上産生,那麼,當手掌去觸摸到它時手掌就能感受到它,手掌離開後,它就應當重歸于手掌,那麼,它應當也能進入種種能夠觸受的地方,譬如像手腕、手臂、骨骼、神經等地方,都應當能夠感受到它産生的痕迹。如果這當中一定有能覺知的心,覺知到觸受的産生和進入,那就應當有一個東西在身體中往來,爲什麼非要等到手掌的應合觸摸才有觸受呢?所以,應當知道,受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爲。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說到梅子時,口中就會淌出口水,有人想到站在懸崖邊上,腳底就會抽蓄緊張,想蘊也是這種情形。阿難,說梅子時口中生出酸味,既不是從梅子這裏生出來,也不是從口裏生出來。阿難,如果講梅子生出酸味是從梅子裏生出,那麼,這個梅子自己就會去說,何須要人去說?如果酸味從口裏生出來,口自己應當嘗得到,何必要用耳朵去聽?如果只是耳朵聽到的,那口水爲什麼不從耳朵裏淌出來呢?心裏想像站在懸崖邊上的情形,與口說梅子時的情形,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應當知道,想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爲。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