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激流波浪前沖後湧,前浪後浪相繼相續,不相逾越,行蘊也是這樣的情形。阿難,水流的狀態,既不是從空無中産生,也不是從水自身裏産生,它既不是水的自然本性,也不是能夠離開空無和水自身的。那麼,阿難,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十方世界無涯無際的虛空裏,就會湧流著漫無涯際的水流,十方世界自然就會被淹沒
。如果它是從水自身裏産生出來,那這些激流的本性就不會是水,而有它自己的相狀,現在就應該能夠現示出來。如果它就是水的自然本性,那麼,當水平靜澄清時,這水就不是水的自身。如果它又是離開空無和水自身而存在的,那麼,空無自身之外並不另有東西,水自身之外也沒有流水,除此而外還有什麼激流呢?所以,應當知道,行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爲。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拿頻伽瓶,將瓶子的兩個孔塞住,瓶中蓄滿了虛空,然後擎瓶到千裏之外,去贈予另一個國家。識蘊的情形也是這樣。阿難,瓶子裏的虛空既不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也不是從這個地方盛進去。阿難,如果它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的,那麼,瓶子本來就蓄滿了虛空去另一個地方的,瓶子原來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應當少了一些虛空才對。如果它是從瓶子原地盛進去的,那麼,打開瓶子,就應當能夠倒出虛空來。所以,應當知道,識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爲。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爲什麼說六入本來就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阿難,眼睛凝視已久就有了煩勞發花,而這眼睛和煩勞發花,都是菩提真如的凝視已久煩勞發花的相狀。觀見生起在明和暗兩種塵物妄起之中,通過看而汲取了兩種塵象,這就叫做觀見。這個見離開了明、暗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那麼,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見,不是從明和暗這裏來,也不是從眼根裏來,更不是從空無裏産生。爲什麼呢?如果是從明這裏來,暗隨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如果是從暗裏來,隨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如果是從眼根裏生出,一定不會有明和暗兩種物象,所以這樣的觀見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是從空無裏産生,那麼面前所見之物象自然應當歸屬到眼根這裏,然而空無自是空無所有,眼根涉入有什麼作用呢?所以應當知道,眼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于耳根的煩勞啓動,頭裏就有聲音。這時耳朵和煩勞發聲,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聆聽生起在動和靜兩種塵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凝聽的本性。凝聽離開了動、靜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那麼,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聽,既不是從動和靜之中産生,也不是從耳根中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生出。爲什麼呢?如果它是從靜中産生,動隨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動。如果它是從動中産生,靜隨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靜。如果是從耳根裏生出,就聽聞不到動和靜,那麼,這樣的聽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是從空無中生出,空無因爲有了聽聞,就不是空無了,這空無本身即是空無所有,耳根怎麼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耳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基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迅速抽動鼻子,抽動久了鼻根就煩勞啓動起來,嗅聞時鼻中就有了冷的觸受,區別開這個觸受時,就會有通和塞的感覺,有虛和實的感覺,以至于有種種香、臭的氣味。這鼻子和鼻根的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由于嗅聞在通和塞兩種塵象中啓動,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嗅聞的本性。嗅聞離開了通和塞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所以應當知道,嗅聞既不是由通和塞之中産生,也不是從鼻根中産生,更不是從空無中生出。爲什麼呢?如果它是從通生出,就嗅聞不到塞,怎麼能夠感受到塞呢?如果它從塞這裏生出,就嗅聞不到通,如此又怎麼能夠嗅聞分別出香味和臭味呢?如果是從鼻根裏生出來,那就沒有什麼通和塞的感受,這樣的嗅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生出,這個嗅聞就應當返回來嗅聞自己的鼻根,其實空無只能嗅聞到空無,鼻根怎麼能夠涉入其中呢?所以應當知道,鼻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于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不斷用舌舐著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來,如果那人沒病,就有淡甜的觸受,甜和苦顯現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動之時,就沒有甚麼滋味産生。舌和舌根的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啓動發花的相狀。由于舐吻在甜苦和淡兩種塵象中啓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味的本性。知味的本性,離開了甜苦和淡兩種塵象,畢竟沒有自身本性。那麼,阿難,應當知道,舐嘗到的甜苦味和淡味,既不是從甜苦味中産生,也不是從淡味中産生,既不是從舌根裏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裏生出。爲什麼呢?如果從甜苦味裏産生,就嘗不到淡味,你怎麼嘗得出淡味呢?如果從淡味裏産生,那甜苦味就沒有了,又怎麼能夠嘗到甜苦味呢?如果它是從舌根自己生出,就不會有甜、苦、淡諸塵象,應當知道,味根本來畢竟沒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虛空自是虛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嘗知的,另外,空無自是空無,舌根怎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舌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冰涼的手去觸摸另一只暖熱的手,如果一只手很涼,那只熱手受其影響就會變涼起來,如果熱的手很熱,那只涼手受其影響就會變熱起來,這樣相互摩擦的觸受,比不摩擦時更加顯著,如此相互間的涉入就啓動了觸受。這身軀和身根的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啓動發花的相狀。由于觸摸在離、合兩種塵象之中啓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覺的本性。這個知覺本性,離開了離合和違順兩塵象,沒有自己的本性。那麼,阿難,應當知道,這個知覺既不是從離合這裏産生,也不是從違順這裏産生,既不是從身根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裏産生。爲什麼呢?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時産生,那麼就知覺不到手的分開,如此,離巳經滅去,怎麼能夠知覺到離呢?違順兩種情形也是這樣。如果它是從身根裏生出,就不會有離、合、違、順四種物象,那麼,你身根的知覺原來也沒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空無自己知覺到空無,身根怎麼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