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P12

  ..續本文上一頁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覺,睡熟了就會醒。看過的東西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遺忘,這就叫做顛倒。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記、消逝的顛倒相狀,都是思慮集聚所致,只是它們之間相續相繼,不相逾越,這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和它的煩勞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啓動發花的相狀。意知在生滅兩種浮物塵象之中啓動,就集聚汲取了種種意想思慮,這些意念、思慮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對境等五塵滅後,留影于意知之中,而爲法塵的。此法塵流蕩無有止息之地,這就是覺知的本性。這個覺知本性,離開了睡醒和生滅兩種塵相,畢竟沒有自己本性。那麼,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本,既不是從睡和醒中産生,也不是從生滅中産生,既不是從意知根裏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産生。爲什麼呢?如果它是從醒這裏産生,睡眠隨之就沒有了,那麼,什麼是睡眠呢?如果它在生之中産生,那麼就沒有滅,這時,什麼東西會滅呢?如果它從滅這裏産生,那生也就滅逝了,有誰能夠知覺到生呢?如果它是從意知根裏産生,那麼睡、醒兩種相狀隨身體的感覺而在,離開了睡和醒,這個意知根的覺知,只是如空花一般,畢竟沒有實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這個覺知自然就是空無所有,意知根怎麼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另外,阿難,爲什麼說十二處原本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難。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及諸泉池。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口是。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你看見這只陀林中的樹木和泉水等等,這是什麼意思?這都是由色境而生出眼見,還是由眼見而生出色相?阿難,如果是由眼根生出色相,那麼,眼見到空,就沒有色相,色相就應當消失。色相消逝滅去,表明一切都沒有了,既然沒有了一切色相,怎麼能表明那個空無的形質?空無也是同樣情形。如果是由色塵生出眼見,那麼,看到空無就是沒有色塵,眼見也就消失滅盡了,眼見滅盡了就是一切都沒有,怎麼能夠明辨那空無和色塵呢?所以應當知道,眼見和色、空,都沒有安住的處所,也就是說,色與見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爲。

  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只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只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複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你聽到這只陀園裏,擊鼓吃飯,敲鍾集合,鍾鼓的聲音前後相續綿延不絕,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情形,是聲音向耳朵這裏傳來,還是耳朵向聲音靠去?阿難,如果這聲音是傳到耳朵這邊,而這就像我正在城裏化緣乞食,這只陀林裏就沒有我,那麼,這個聲音一定只會傳到阿難的耳朵這裏,目腱連、迦葉不會同時聽到這個聲音,但是爲什麼這裏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一聽到鍾聲都來吃飯呢?如果你的耳朵是向聲音那聽過去,這就像我已經返回了只陀林,城裏並沒有我。你聽到鼓聲,你的耳朵已經往擊鼓的地方去了,那麼,當鍾聲和鼓聲一齊響起時,你就不能同時聽到它們,更不用說能夠同時聽到象、馬、牛、羊等的聲音。如果沒有聲音和聽聞的一來一往,也就沒有了聽聞。所以應當知道,聽聞和聲音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聽和聲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複然于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氣。于意雲何。此香爲複生栴檀木。生于汝鼻。爲生于空。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于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裏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你嗅聞到這個爐中燒的檀香,如果再燒上一爐,它的香味就會彌漫在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裏內,人們都能夠同時聞到香味,這是什麼意思?香味是從檀木裏生出來的,還是從你的鼻子裏生出來的,或者是從空無裏生出來的?阿難,如果香味從你鼻子裏生出來,那麼依鼻而出,香味就應當在鼻子裏,然而鼻子不是檀木,它怎麼會有檀香味呢?如果說是你聞到了香味,香味就應當從外面進入鼻子,然而是你的鼻子裏有香味,說你是聞到香味就不對了。如果說香味從空無裏生出,那麼,空無是恒常不變的,香味也應當是常在的,爲什麼又要用鼎爐來燃燒檀木以使它産生香味呢?如果香味從檀木裏生出,那麼,香味是因爲燃木成煙,鼻子才聞到的,而那朦胧的煙氣在空中缭繞但並沒有多遠,這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裏內怎麼都能聞到呢?所以,應當知道,香味、鼻子、嗅聞,它們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嗅聞和香味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于意雲何。此味爲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爲生食中。阿難。若複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堿味。既堿汝舌。亦堿汝面。則此界人。同于海魚。既常受堿。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堿。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你每天兩次拿著飯缽來吃飯,不時能吃到酥酪、醍醐這些美味食物。這是什麼意思?這些美味是從空無中生出,還是從舌頭上生出,亦或是從食物中生出?阿難,如果這些美味從你的舌頭上生出,而你的口裏只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這時只有酥酪的味道,如果這時再吃到黑石蜜,酥酪味應當不會變得沒有,如果味道會變,那麼,沒有許多個舌頭,怎麼能夠嘗到許多種味道呢?這一個舌頭所知覺到的味道,如果是從食物那裏生出來的,那麼,食物並不能夠知覺,它怎麼能夠知道自己是什麼味道?如果食物自己知道味道,這就如同這味道是別人在吃,你怎麼能夠知覺到他的味道?如果這味道是從空無裏産生,讓你去嘗嘗,虛空之中有什麼味道?如果虛空之中有堿味,那就既能堿了你的舌頭,也能堿了你的臉面,如此一來,你們這些人就與海裏的魚一樣,常住在堿水裏,根本就不知道淡味,如果不知道淡味,也就不能知覺到堿味,終于一無所知,還說什麼知味呢?所以應當知道,味道、舌頭和舐嘗,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舐嘗和味道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具有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于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爲能觸。能爲在手。爲複在頭。若在于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于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爲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你常常在早晨時摩撫你的頭,這是什麼意思?撫摩所知覺到的觸受,是在你的手上呢,還是在你的頭上?如果觸受是在你的手上,那麼頭就無所知覺,怎能夠知覺得到呢?如果觸受是在頭上,手就沒有用處,這又怎麼能叫做觸摸呢?如果觸受既在頭上又在手上,那麼,你阿難就應當有兩個身體了。如果頭和手只是一個觸摸,那麼,你的頭和手就應當只是一個物體。如果頭和手是一體,就不會有所觸摸。如果頭和手各是一體,那麼,觸摸到底在哪裏?在觸摸這裏,那就不在所觸摸的東西那裏,在所觸摸的東西這裏,就不會在觸摸那裏,你不可能與虛空産生觸受。所以,應當知道,觸摸和身體都沒有處所。這就是說,身體和, 觸摸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本性。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叁性。生成法則。此法爲複即心所生。爲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