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P2

  ..續本文上一頁才看見的呢?阿難回答:這大講堂,門窗寬闊,四方洞開,所以我在講堂內能夠看見那些樹林。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這時候,如來佛就在大衆之中伸展出金色手臂,撫摩阿難頭頂,同時開示阿難和諸位大衆:有一個心念止定無散亂無差別的無上境界,其名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達此境界具備了萬千法行,諸天十方的如來佛,都由此而歸到佛的大道上來,最後成就了無上的佛果,你們仔細聽罷。此時阿難行禮伏拜,領受如來的教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如來對阿難說:就像你所說那樣,你在講堂內,因門窗洞開而能看到遠處的林園,但是也有衆生在講堂上看不到如來,只能看見講堂外的東西。阿難回答:世尊啊!在講堂內看不到如來,只看到外面的林園泉水,這不可能。如來說:阿難,你也是這樣的。你的心本來有靈性,是透澈明淨的。如果你眼前現示出來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其實就在你身軀之內,那麼,這時就應先透澈知道身軀的內部。但是,很多處在生死輪轉之中的衆生,是先去看身軀裏面,然後才去觀察外部事物,既使如此,也看不到身軀內的心肝脾胃,看不到指甲毛發在生長,更看不到筋骨血脈的運動流淌。真正的透徹明淨能明白一切之心爲什麼不能識知到這些呢?一定是他不能知內,那還談什麼知外呢?所以應當知道,你所說覺悟靈明的心,原是駐在身軀之內,這是不對的。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于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此時阿難行禮叩首,並對如來說:我聆聽了如來宣示的佛法,頓時覺悟了我的心,其實是駐在身外的,爲什麼呢?就像燈光那樣,燈點亮在室中,就應是先照亮室內,接著才照亮門戶,然後才是照亮庭院。一切衆生,不能識見自身內部,只能看見自身之外事物,這就像燈光是駐在室外,所以不能照亮室內。明白了這點,就不會再有迷惑,就能達到與佛的智見一樣,這大概不會有什麼顛倒妄亂的吧?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只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衆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如來對阿難說:這些比丘們剛才隨我在城裏乞食行齋,現在回到只園來,此時我已吃過了。你來看看,一個比丘在吃東西,其他人會不會飽呢?阿難回答:其他人不會飽。世尊,這是爲什麼呢?這些比丘們雖然都已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但是他們各有各的軀體,一人吃飯,其他人怎麼會飽呢?如來對阿難說:如果像你能夠識知的心,其實是在身外,那麼,身體與心各在一處,並不相幹,心所能識知的東西,身體就不能感覺到,身體能感覺到的東西,心卻不能識知。我現在伸手給你,你用眼睛看到它時,你的識知的心能辨別出來嗎?阿難回答:是的,世尊。如來告訴阿難:如果識知之心能夠辨別出來,可見眼和心不是相知相幹的,那爲什麼又還要說心是在外呢?所以,你應當知道,你所說能覺能識知的心駐在身外,其實也是不對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爲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對如來說:就像如來說的,由于不能知內的緣故,所以說心不居于身內。又由于身與心相互認知即能夠相互間不分離的緣故,所以又說心不在身外。現在我想,識知之心是在某個地方。如來說:在什麼地方?阿難說:這種能知之心,即使不能識知內部的事物,但是卻能看見外部事物,那麼,我想這識知之心就像是潛伏在一個根裏般。這好比有人拿水晶碗蓋在眼上,雖然遮住了雙眼,但卻不妨礙眼看見東西一樣,識知之心從深根裏生出。見隨即顯現,這個見隨即也就能分別識知事物,這就是說,眼睛看見什麼東西,心就能夠辨別。所以我認爲,識知之心所以不能識知內,是因爲它在深藏的根裏的緣故,識知之心能夠識知外物而無障礙遮蓋。這也是它潛藏在根裏的緣故。如來告訴阿難:如你所說,識知之心藏在根裏,就像水晶碗蓋著一樣。當人們用水晶蓋在眼前時,就應當看到河流山川,但是,能看得到水晶嗎?阿難說:世尊,當人們用水晶遮在眼前時,實際看到的是水晶。如來告訴阿難:.當你的識知之心與玻璃同在一處,只看到河山,爲什麼看不到眼睛呢?如果看到眼睛,眼睛即同眼前景像在一起,眼睛就是眼前的景像,這時,怎麼能夠看見東西就能夠分辨出來呢?如果不能看到眼睛,爲什麼說這識知之心是潛藏在根裏,與玻璃蓋在眼前是一樣的情形呢?所以,你說識知之心潛伏在根裏,與玻璃蓋在眼前一樣,是不對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衆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爲見外。閉眼見暗。名爲見內。是義雲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爲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爲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我現在又想,衆生的身體上,內髒等深藏在體內,眼耳等露在外面,深藏即是暗的,外面的則是明的。現在我面對著如來,睜開眼就能看見明,這就叫見外,閉上眼睛看到暗,這就叫見內。這該怎麼解釋呢?如來告訴阿難:當你閉眼看見暗時,這個暗的情景是與眼相對,還是不與眼相對?如果是與眼相對的,那麼暗的情景就應當在眼的前面,爲何要說什麼見內呢?如果是見內,那麼,你坐在暗室裏,沒有日、月、燈光,這暗室之中,就都是你的心肺腑髒,而不是與這些事物相對著。如果你不能面對你的心肺腑髒,那你又怎麼能夠看見它們呢?如果離開由外而見,那這識見也是在內相對而見,並沒有什麼見內見外的不同。如果說閉眼看見暗,是說這暗就在身體內部,那麼睜眼看見明,爲什麼看不到身體外面的臉呢?如果向外看不到臉,那麼向內也就不能看見內。如果看得到臉,那麼:這識知之心以及眼根必處在虛空之中,哪裏在什麼內呢?如果它們處在虛空之中,那自然就不是你自己體內的東西,而是本來如此存在的東西,現在看見你的臉,就在你的身上,雖然你的眼已知覺到了,你的身體卻不能感覺到它們的統一,此時你必定認爲身體與眼是分開的兩個知覺,所以應當有兩個識知之心。這就是說,你是一個身體,卻要成就兩個佛。所以你應知道,

  你所說的見暗即是見內,是不對的。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叁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爲複內出。爲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爲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爲複一體。爲有多體。今在汝身。爲複遍體。爲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爲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說:我曾經聆聽如來開示衆人,由于心念的作用,種種事物才生出來,由于事物的作用,種種心念才生出來。現在我在思維,我的思維就是思維本體,這其實也就是我的心的本體,隨著心與它物的遇合,…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