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P21

  ..續本文上一頁經被你肢解分裂了。爲什麼呢?因爲虛空並無形相,本來就無結可解。如果虛空被肢解,這就無異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攀緣知見等、都是竊賊的作爲,都在盜竊自己的寶藏。由此無始以來衆生世界就生出種種纏繞束縛,沈淪于器物世界而不能自拔。

  阿難。雲何名爲衆生世界。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方位有十。流數有叁。一切衆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流變叁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阿難,什麼是衆生世界?世對時間而言,就是遷流輾轉,界對空間而書,就是方位界限,你應當知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下,爲界,過去、現在、未來,爲世。方位有十個,世數有叁個,一切衆生的妄亂交織,就在這當中貿然遷流、與世和界相互牽涉。雖然設立了十個方位界別,並且各自定位分明,但是世間只看到東、西、南、北、上和下沒有定位,這是因爲中間方位難以定位。東、西、南、北這四個數是分明的、將它與世的數相乘,那麼,就得到了一十二這個數,再將一十二這個數與流變的世數作叁次重疊計算,就有了無計數量來總括這個世界。

  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你再在這當中去判斷它們的優和劣。眼睛可以看,但眼睛後面的卻看不到,而眼睛前面的能夠看見,這是後暗前明,前面的全明,後面的全暗,左面、右面可以看到的各是叁分之二,總括來看,眼睛的功德並不在全面,叁分功能之中,就缺失了一分。所以眼睛只有八百種功德。耳朵能周遍聆聽,十方聲音都能聽到,聲音升起時,可以聽到遠和近,聲音寂止時則能聽到無邊無際的寂靜,所以,耳朵圓滿了一千二百種功德,鼻子可以嗅聞,吸入呼出,有出有入,但是兩孔之中則不能嗅聞,所以,鼻根的功能也是叁分缺一,只有八百種功德。舌可以用來宣揚世間與出世間種種智慧,其可言說各種各樣,道理無窮無盡,所以,舌根圓滿了一千二百種功德。身體能夠觸知,能夠知覺到舒適與不適,但是須觸摸時才能夠知覺,離開了觸摸就不能夠覺知,這當中,觸摸時占二分,離開時占一分、于是檢驗身根,也是叁分缺一,所以,身根只有八百種功德。意識能領會到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事物,這其間種種凡與聖的事物,無所不能包容、盡其涯際,所以意根圓滿了一千二百種功能。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阿難,你想要逆轉生死欲流,就要回來窮究六根流轉的源頭,從而能獲不生不滅境地。那麼,你應當檢驗這六種受用根,它們當中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是圓通,誰是不圓滿,如果能夠就此而悟解到圓通根本,那麼你就能夠逆轉那無始以來就妄亂交織的業力的流轉,從而能夠循入到圓通之中,或者可以逆溯到六根妄起的源頭那裏,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現在我已將六根的湛靜圓明本性,其本所具足的功德全部顯示出來,他們各自功能就是這樣,你詳細選擇其中可以方便進入的受用根,我會爲你發明它的功德,由此令你增進無上智慧。十方如來都能夠在十八界裏一一修行,不論從哪裏進入都能得到圓滿無上菩提,這當中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但是你仍處劣下智慧之中,還不能夠在十八界中圓滿自在,所以,我幫助你,讓你從一種根裏深入進去,只要此一門仍獲無妄,那麼,全部六種識根就都能夠得到清淨無妄的真知真覺。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爲什麼說要能逆轉根塵遷流,只須返回來深入一門就能令六根一時清靜?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叁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爲一爲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如來告訴阿難:你現在已經進到須陀洹果位,初入了聖道,你已滅絕了叁界衆生的世間識見。但是你仍然不知道,六根之中久遠以來早已積聚了無數量的滯礙虛物,這個虛物要經修習才可以斷絕,何況根中虛物的生、住、異、滅,各自有別又齊頭並進,現在你來看面前的六根,它們是一種還是六種?阿難,如果說只是一種,那麼耳朵爲什麼不能看,眼睛爲什麼不能聽,頭爲什麼不能走路,腳爲什麼不能言語?如果說六根就是六種根,那麼,我在這裏宣揚微妙法門,你用六根中的哪一根來領受?

  阿難言。我用耳聞。

  阿難說:我用耳朵來聽。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爲一。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如來說:你的耳朵在聽、關身和口什麼事?但你卻同時用口來問這微妙義,起身領承佛旨。所以,不是一根就是六根,若不是六根就是一根,你的根識不能既是一根又是六根。阿難,應當知道,這個根既不是一根也不是六根。它從無始以來就已經顛倒交替,沈淪于六塵境象,更替于見聞覺知,因此,在圓湛不動的覺性當中,才産生一根和六根等概念和意義。你初入聖道,雖然能夠銷解六根的概念,但是仍沒有最終消除那一根的概念。就如太虛空參合種種器物,由于這些器物形狀各異,所以稱這個太虛空爲多種事物相異並存的空,除去種種器物後再來觀視虛空,這空就還是個虛廓澄明的空。其實,這個虛空怎麼會一下是同,一下又不同呢?更何況說它是一個虛空或者不是一個虛空?那麼,應知六種受用根也是如此。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于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于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于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于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由于明、暗二相的現示,于妙圓之中湛然生出觀見,觀見精微映現色塵,色塵凝結成爲眼根,根的本真原是清淨四大和合而成,所以,說眼睛是像葡萄串那樣的物體。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色境塵物。由于動靜二相的剌潋,于圓妙之中湛然生發聽聞,聽聞精微映現聲音,汲納聲音成爲耳根,其本真耳根原來是清淨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耳朵體像嫩卷葉,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向聲音塵物。由于通塞二相的激發,于妙圓之中湛然發用嗅聞,嗅聞精微映現香味,香味聚集成爲鼻根,其本真鼻根原來是清淨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鼻子體像雙垂爪。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香味塵物。由于恬、變二相的涉入,于妙圓之中湛然生發舔嘗,舔嘗精微映現滋味,滋味聚集成爲舌根,其本真舌根原來是清淨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舌頭像初偃月,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滋味塵物。由于離、合兩種相的摩擦,于妙圓之中湛然發用知覺,知覺精微映現觸摸,觸摸聚集成爲身根,其本真身根原來是清淨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身體像腰鼓,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觸塵。由于生滅二相的相續,于妙圓之中湛然生發意知,意知精微映現法塵,法塵攬集成爲意根,其本真意根原來是清淨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意識像幽室見,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法塵。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爲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