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連自己的生辰八字都忘了,就別提還記得自己什麼身分了!
見著他那講話都從鼻孔出來,一副高不可侵的神態,真的是可悲複可憐!不能明白爲什麼有人能憑恃著那麼一點雕蟲小技,便自以爲足以傲視群倫、目空一切;也不能明白爲什麼有人能僅憑著那一瓢水,便自以爲擁有四大海水!有限的能力,卻無限的擴張自己的優越傲慢,我們的妄自尊大,比起那白晝執炬之人,究竟好過多少!
有些人是這樣,聽也聽了,看也看了,但是聽來聽去、看來看去,不論他聽聞多久、見聞多少,卻始終依然故我──永遠執守著自己的那一套!原來他花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心力,目的也只是在找尋與自己水平相當、知識相謀者,而作選擇性的吸收;其他,則全然不在他的學習範圍。這樣的人,就像一根湯匙,盡管在美味的羹湯中舀了多少時日,卻始終不知這羹湯的滋味!同樣的,他盡管長期浸淫在佛法的熏沐中,卻也始終嘗受不到佛法的滋味!
有些人或許可以勉強算是多聽多聞的,但是也僅止于聽多見多,而尚缺乏進一步的如理思惟、如法修行。所以盡管可以在嘴上說得痛快,卻全是人雲亦雲,而毫無自己的思考、體驗;不過他可是沾沾自喜地陶醉其中呢!這應該也算是另一種典型的『湯匙』吧!說食、數寶,就佛法的修學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嚴重的損失呢!我佛弟子真當深自警醒啊!
憍慢──自我優越感,是一種由無明而發展出來的微細煩惱,或許在平時,它並不是很有顯露的機會,可是這根深柢固的自恃輕他,確乎時時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作用著。自己的一切,無論再怎麼不濟,也總以爲超勝他人;要真勝過他人也就罷了,偏偏事實卻並非如此。即使在與人不相上下,或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如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還是不能誠服的;不是不以爲然地刻意抹煞──『那有什麼了不起!』就是認爲對方理所當然應該如此的!
由于內心的這種慢習作祟,于是在物質上,就直覺得自己理當比別人多得一些,也多享受一些。在處事上,則別人理當以我的意見爲意見,而聽從于我;甚至什麼事,都得先經過自己才行!個人的慢心若是這麼持續地發展下去,也就是權力欲與支配欲的無限擴大,最終要造成個人、家庭、團體,乃至社會、國家的苦難!所以我們當深自警惕啊!不祇「多少有聞」,可能造成自己「自大以憍人」,潛藏內心深處的我慢,其實無時無刻不在作用,只是我們一直未能覺察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吧!還記得先母在世時,曾在妙心寺住過一段時間。她是一位十分能幹又善于持家的舊時代女性,住到寺裏來,她內心上不免會想:寺裏頭住持是最大的,而我是住持的母親,所以論起來我應該算最大的吧?這種心理換作是我們,同樣免不了,隱隱約約一定會有幾分。
先母很善于烹饪,所以有事沒事她就會去廚房『關心』人家一下,『啊!這種不是這樣切的,應該怎麼切怎麼切……』
我就對她說:『媽,念佛吧!廚房的事就由著她們去做吧!』她一聽,就嘀嘀咕咕地說:『我才剛念完佛,還要我念,真是的!』不過,她也知道我跟她講的意思,是不要她去廚房管東管西的,人家不好做事!只是偶爾,她也會向我發牢騷地說:『我哪有管人家,我不過就是提供一下意見而已嘛!』
我是不好意思對她老人家說:『您老人家是住持的母親,您提供的意見,人家還敢不聽嗎?』有時候看她連菜刀都拿過來要作示範了,還祇是『提供意見』?想想我們凡夫衆生,不都是如此的嗎?說好聽一點是提供意見,但是當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卻又會覺得怅然若失,甚至不受重視,這真的是大矛盾啊!
前些日子,報上報導了南部有位熱心臺語教學的老師,他的一些事迹。正巧他的朋友認識住在寺裏的聲韻學家魏南安先生,就拿了一些他所寫的臺語詩,想請魏先生指正。魏先生很客氣,想起正在成功大學訪問的漢語學者周長楫教授,就將這些詩再轉送過去,想請教周教授的意見。周教授看過之後,他又拿了回來,說要請我看。我一看,不由脫口說了一句:『噢!我最怕這個了!』魏先生一聽,忍不住笑了出來!他說,我們叁個人接到的反應都一樣,所講的話也都一樣!
前幾天,他們二位相偕要去見這位臺語老師。臨去之前,我就先對魏先生面授機宜一番,于是舉了一位看第四臺而來參訪的信徒爲例。這位信徒也是作了一首詩,說是要請我幫他修改,我說:『我對詩是外行哩!』他就很誠懇地說:『師父啊!不要客氣啦!我看你在電視上分析的,就知道你懂作詩,請你指導我一下吧!』
看他這麼誠懇,似乎是有心來求教的,心想不妨先試探看看,免得人家一路來到這裏,還傷了和氣就不好。我看了看,就對他說:『裏面這個字,如果改成什麼,可以嗎?』沒想到他的臉色一下子就沈了下來!『那不對!那不行!那是外行才會這麼說……』接下來的發展,大家應該可以想象了吧!所以有人要來請你指導,可千萬要『依義不依語』,通常多是希望來得到肯定與贊美的,而不是想聽真話,可別誤會了!──這當然不是否定那些虛心受教者,而只是這樣的比例占得多些!
所以我就對魏先生說:『你們去了,可不要劈頭就指出人家的錯誤哦!有些人乍聽會受不了的!但是也不要隨便稱贊,免得害他繼續錯下去!』
結果這位臺語老師還真的是很有意思,也不管來者都是專研漢音、漢語的學者專家,就自顧自地賣弄起『學問』來了。自吹自擂了半天,兩位學者面面相觑,後來還是以『天晚了,我們該回去了!』才得以收場!
凡夫衆生的我見、我慢,真的是遠遠超乎我們自己所能想象的。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思考一下自己的盲點究竟在哪裏?自己最感優越自豪的,到底是什麼?審細地省察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每一個言行。別人或者可以因爲不了解,因爲嫉妒,而嗤之以鼻地在我們面前,或者背後放話:『就你最行!』『就你最了不起!』但是我們卻不能不赤裸裸地分析自己、反省自己,我們真是別人眼中那副不堪的模樣嗎?或者只是對方的問題?
緣起的世間,本就是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個人的能力強不強,自有其不共的因緣,但同樣都是衆多條件因緣的和合,沒有什麼值得憍人,反而有太多的因緣、人事值得感謝!今天,倘使我們在家庭、在工作、在社會、在度世利生的事業上,可以在某一方面有所發揮,我們都應當心存感激!感激別人將這個機會留給我們,而我們的能力正好足以勝任!感激有這個機會貢獻自己的所長,以爲一人、二人,乃至更多的衆生服務!而且我們的內心清楚地知道:順境,不能使我們憍慢迷失;逆境,也不能使我們折伏退縮──因爲我們不能滿意這樣的自己,也因爲我們還要再向上升進──直到煩惱斷盡的涅槃寂靜!(待續)
注釋:
1.《雜阿含經》卷二七.七二六經(大正2.195中)。
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新版),頁42。
《法句經講記(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