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6.1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十三)
释传道主讲
〈多闻品第三〉十有九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5.为能师现道 解疑令学明
亦兴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兴,音(兄)heng1喜经切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因「为」有备具才「能」的导「师」──集学问、德行与智慧于一身的善知识,为我们示「现」通往解脱、成佛的正「道」,又释「解」了我们在修道路上的众多「疑」惑,才「令」我们对于佛法的修「学」,得以日益通达「明」了。
善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尤其他的『从证出教』──从他亲证真理的体验,发而为言语(文字)、身行的教授、教诫,「亦」可说是「兴」发吾人趣向「清净」涅槃──贪、瞋、痴、慢、疑等烦恼永灭的根「本」。我们或者可以自己从经典中阅读而了解正法,但无疑地,透过善知识的开导,要迅速且容易得多!循着善知识所指引的这一学佛道次第,由广学多闻、依所闻法义如理思惟,从而抉择善恶邪正、清净染污,遂「能奉持」佛「法」宝「藏」,终而预入圣流。
得遇善知识教诲,对于修道之路是如许重要而珍贵,无怪乎佛会赞叹地说:『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1但善知识着实是难求的,而且,多数人所要求的,也并不是真正能够指导自己修学佛法的善知识;而是如佛菩萨一般,能知自己过去、未来,又能给予自己无限包容的『善知识』。因为这样的市场导向,于是一些声称能够看『三世因果』,或者善说好话逢迎──而非真正指导修行的『善知识』,便应运而生。到头来,『一盲引众盲』,终而『相牵入火坑』,s那就可怜又复可悲了!
善知识虽然依其性习,而有慈和可亲与严峻卓绝的不同类型,但必然同是对于甚深佛法有所体验,而能以之教人者。时值末法,众生的福报浅薄,难逢全德的善知识;所以,只要对方有一分的长处,不管是学问、德行、办事、度众、修行,我们皆应如法亲近而从之学习。不过要切记: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要依止他「解疑令学明」,以便「能奉持法藏」;而非专挑他的毛病、缺点,因此尤当抱持着『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2的求法态度,依法而不依人,才能于佛法的修学得真利益。
近代日本有位中梶良一医师,致力于尿疗法的临床研究与推广,使许多患者因而治愈了痼疾。一日,他的一位知己好友突然来问他,尿酸过多,使用尿疗法可以治好吗?他肯定地回答说:『可以治好!』这位朋友又不大放心地问了一句:『那你自己喝过吗?』他有点赧然地说:『很抱歉!我没试过!』
『你自己没喝过,却要人喝,你是存心作弄人的吗?』中梶医师一听,也觉得自己的说服力不够,所以马上就拿了杯子去亲自体验一番。
同理,佛法的修学,亦非仅止于理论知识的研究,而是实证经验的传承;正因如此,才更显出从善知识闻法的重要性。此生若有幸得一言教、身教并重的善知识示导,那是福缘深厚,应当善加珍惜而倍增努力!切莫等待善知识雕零,才徒自懊悔,已然不及!
6.能摄为解义 解则义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摄,音【涩】siap4时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穿,音(川)chhoan1出官切
猗,一音(意)i3应记切
一音(依)i1于讥切
疾,音【一】chit8精直切
多闻正法,而「能」将所听闻的佛法,忆念「摄」持不忘失,又复加以反复的思惟,即「为」理「解」甚深法「义」的基础。
若对于法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并用之于日常修行,「则」不论遭遇顺境逆境,不论别人如何以似是而非的理论试图混淆你,你深心所信解的佛法「义」理,皆「不」会被其所撼摇、毁坏(「穿」,『坏』之意;如《庄子.山木篇》上所云:『衣弊履穿』。);更不会因为误解而败坏了佛法法义。
一个接「受」佛「法」教化,并随顺(「猗」,随顺而轻安之意。)佛「法」真理而行的修学「者」,因依于戒定慧,获得轻安美妙的法喜,而增强堪能性,所以必然会在身心方面有所净化、有所提升。至少内心上越来越调柔,越来越平静,也越来越认清自己;言行方面则越来越如法,越来越如理、如分,且不再造作伤他、害他的恶言恶行。「从是」而后,若再持之以恒地止恶、行善、净心,定能「疾」速「得」证「安」稳的涅槃境地!
修学佛法,不是为了堆砌知识,也不是为了与人辩论;不是用来糊口图利,更不是用来提高声价。而是要真正、实在地用以净治我们身心的烦恼迷惑,使自己与别人从烦恼迷惑中超脱出来!但要能达到这个境地,除了「受法」──从善知识多闻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更要「猗法」──随顺真理,如法修行。
一般凡夫众生,虽然口口声声谈学佛,却始终耽在烦恼缠缚中出离不了。彼等所随顺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重重层层的是非烦恼、情绪习气;所欣求的,也往往不是甘露法味,而是无量无边的占有执着、苦痛纠缠!
尽管也听闻真理吧!与佛法正理却绝不相应,而反任凭贪、瞋、无明一分一分地啃食自己,看看自己吧!这长夜为烦恼浸染的心,究竟还剩些什么!而那些曾让自己法喜的甘露,又究竟被挤到哪个阴暗的角落去!为何佛法真理听过即忘,极不轻易想起,而是非烦恼却能只听一次,即过耳不忘,甚至陈年恨事,都能历历如在目前?
或者,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业深障重的愚痴凡夫!也或者,我们都该发大惭愧心,来着实地自省一番!然后认真地思考:如何摄取佛法,以为自己成长的养分;又如何以佛法的正观,来看待自己与自己所面对的一切,那才有自解缠缚的一日,否则仍将是无止尽的烦恼轮回!
7.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憍,音(娇)kiau1求娇切
盲,音(明)beng5文擎切
烛,音(祝)chiok4精菊切
多闻正法,那是修学佛法所必要的,也是本品自第一章以来,一直所强调的。但「若多少有」过一些见「闻」,便自以为胜人一筹,而即仗恃着这点世智辨聪、俗知俗见,自高「自大以憍」慢他「人」。如「是」之行为,恰「如盲」者手「执烛」火,虽「照」亮了「彼」人,引导了他人步向光明,却「不」能因此而「自」获得「明」慧,反将继续沉沦在愚痴幽暗中!
释尊所以宣说此偈,是由于以下这段因缘:
当时,释尊正在拘睒尼国的美音精舍,为四众弟子广说佛法大要。国内有一位婆罗门修道者(梵志),因为自恃其知识广博,世间学问鲜不通达;群经备览,修道之法亦无不条贯,于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普天之下,再无人能与之匹敌。
但是没有对手,似乎又寂寞了点,于是他就故作惊人之举──大白天拿了根火把,在市集上到处招摇,以吸引众人的目光。有人见了他这副怪模样,就忍不住问他:『怎么大白天的,还拿着火把走路呢?』
这问话可正是他所期待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因为世人愚痴冥蒙,叫我举目所见,尽皆黑暗一片,所以才拿着火把来照亮世间!可叹这世间恐怕再无敢与我言辩之人了!』听他说得,言下还颇带几分的悲壮!
大智大悲的佛世尊,深知此梵志累世以来的福智因缘已然成熟,合该得度;如今却贡高我慢,贪求胜誉,不知无常迅速,还自恃广博而骄纵不已。如此发为恶言恶行,定当堕入恶道,长劫受苦,想求出离,恐怕难矣!
于是,佛便乔装成一世间贤者,坐在市集街道上,等他到来。待这梵志走近他身边,便问他为何作此举动?
梵志还是照样祭出他那一套说词:『因为众人冥昧愚暗,令我日夜不见光明,所以手执炬火来帮世人照路。』
释尊所乔装的贤者就又开口问梵志说:『经中有所谓的四明法,不知你可听过?』
『四明法?』哇!这下可把他给问倒了,他内心大约也经过一番挣扎吧!才从喉咙里发出一个声音说:『我不知道!』
『何谓四明法呢?一是明于天文地理之学,知晓春夏秋冬四时节气之运行与调和;二是明于星象之学,并能分别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之事;三是明于为政治国之道,及绥定外邦、安抚民心之法;四是明于统率军队、运筹帷幄之学,而能固守疆域不令失。您身为一位婆罗门教的修道者,可知有此四明法吗?』
梵志听了,不禁面有愧色,这四明法的确是他所未曾学过、听过的,真没想到这世间竟也有自己力所不及之学,旋便丢下火把,叉手向释尊作礼。释尊明白他此刻的挫折感,着即回复他本来的相好庄严,一剎时,佛那因深澈智慧而自然显露的熠耀光明,顿然朗照天地!之后就以清净梵音,为梵志说了此偈: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说毕此偈,释尊又对梵志说:『你取笑世人冥昧愚暗,依我看来,实则你自己的冥昧愚暗,更甚于一般人!但你却白日执炬,在市集街道上向世人挑衅似的四处游走,你可知道自己所通晓的一切,其实就如微尘般微不足道吗?』
梵志听了,记起之前的憍慢自大、目中无人,不禁更加惭愧,即向释尊顶礼忏悔,并表示愿意为佛弟子,从佛出家。佛也就欢喜地接受他成为沙门,一时,他的妄念邪见尽皆止息,当下证得了阿罗汉。
※ ※ ※ ※
不谈世间学问,就说佛法的修学吧!很多人往往多少有了一些见闻,就认为自己了不得了,胜过别人了!也不管自己的见解正不正确,事行又做到了几分,反正就开始要凭着老资格,扮起老大,教起『后学』来了!看了真是叫人忧心!
凡夫众生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有着自我优越感的,不论在哪一方面,只要比别人略胜那么一筹,能说、能写、能领众、会办事、会唱念、精厨艺……,甚至和哪位高僧大德、名流闻人攀得上一点关系,都可以成为憍人的理由;甚而无限的自我膨胀到,…
《法句经讲记(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