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契理契機面向探討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下)

  ◎2010.12.19發表于2010馬來西亞國際佛教論壇

  

  從契理契機面向探討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下)

  

  釋傳道

  

  參、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

  

  二、「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

  【教史分期】:「中期佛教」系指五期說的「菩薩爲本之大小兼暢」;四期說的「初期大乘佛法」。導師譬喻如人之少壯時期。

  

  【教典宗趣】:初期大乘的「大乘空相應經」是對治悉檀(《中論.觀行品第十叁》:「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40);覺音注爲「破斥猶豫」。41

  

  【抉擇理由】:「中期佛教(「初期大乘」)之行解」,即導師在〈法海探珍〉所提出的「行在六度,解在真空」,42亦即菩薩道的修學與行踐。

  

  1.「行在六度」:

  

  釋尊入滅後,佛弟子在對佛的永恒懷念中,從不斷傳出的釋尊本生事迹(「本生」、「譬喻」、「因緣」)中,歸納出成佛的因行──波羅蜜多(意譯「到彼岸」,即「究竟完成」之意);發心修波羅蜜多行成佛的,即名菩薩。菩薩行的偉大,表現在其「爲法爲衆生而無限精進,忘己爲人,不求速成──不急求自己的解脫成佛,而願長期在生死中,從利他中去完成自己。」43佛弟子在念佛因行──對菩薩行的贊仰與修學中,乃逐漸彙集成「大乘佛法」的洪流。

  

  修菩薩行,要依叁心──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而修六度萬行,這是導師依《大般若經》的:「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44而拈出的菩薩行的目標、動機與善巧(方法)。六度(六波羅蜜)則是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菩薩的修行六度,出發于叁心,歸結于叁心,又進修于叁心的推移過程中。」45以下即依此略說菩薩行的修學曆程:

  

  A.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見(般若慧)來確立大徹悟、大解脫的大菩提願──這是發菩提心。

  

  B.其次,本著叁心和合的菩提願,從自他和樂本位,修施、戒、忍、精進,也略學禅、慧,作種種利他事業──這是修大悲行。

  

  C.著叁心而精進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資糧充足,這才轉向自心淨化,修定發慧;……由利他而自利,證無所得的空寂理──這是般若的實證。以上是般若道。

  

  D.本著實證慧導攝的叁心,廣修六度,再從自他和樂本位,「成熟有情,莊嚴國土」,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 末了,自利圓滿,利他圓滿,圓成究竟的大菩提。以上爲方便道。46

  

  2.「解在真空」:

  根本佛教的「佛法」是緣起說,佛弟子從觀緣起無常、苦、無我我所──空,而斷煩惱、證涅槃。緣起甚深,而涅槃更複甚深,所以論到修道的次第,依「佛法」說:「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47但「初期大乘」卻以緣起四谛說爲世俗谛,主張直從勝義谛,觀「一切法本性空」、「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不生」。尤其《般若經》,更是著重空義的發揮。雖說涅槃是第一義谛,然此一發展,顯然存有「對治」的特性,對治什麼呢?48

  

  A.「佛法」的勝義谛──緣起無我,發展到部派以來,可說異論紛纭,而且彼此評破,「大乘佛法」因此以涅槃超越一切的立場,掃蕩一切異說又融攝一切歸于佛法的最高理則。

  

  B.「佛法」的緣起說,是依緣有而生死流轉,緣無而還滅解脫;生死流轉與還滅解脫,緣起與涅槃──有爲與無爲,因此不自覺的對立起來,而被意解爲二法。大乘的《般若經》則以:「色(等五蘊)不異空,空不異色(等);色(等)即是空,空即是色(等)。」49將世間與涅槃統一起來,而說「世間即涅槃」。與文殊有關的教典,更說「煩惱即菩提」。(然《思益經》說:這是隨機宜的法門)這在一般不知立教理趣的信仰者,是會誤解爲:空是什麼都沒有,甚至進而反對大乘的。50

  

  C.「大乘佛法」是在重法的大衆部當中發展起來的,大乘行者因而有著重法輕律的傾向,尤其傳統的僧伽又拘泥于釋尊晚期所定的律製,不能適時、適地作修正,更使得以個人自由爲尚的大乘行者,從而輕忽僧團律製。

  

  「大乘佛法」的興起,不論理論或實踐,有某種程度是爲了對治佛法流行中引起的某些問題;然而對治太過,有了偏頗的發展,也就引起相當程度的副作用:如談空而蔑視人間善行,「口但說空,住在有中」;51如造成小乘與大乘的互相指摘;又如前述重法而輕律的發展。佛教界的這一切相互抗拒,直到龍樹菩薩作《中論》,以「佛法」的中道緣起貫通大乘空義,而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52成立緣起即空、空即緣起,才弭平「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對立;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依無自性以說明空義。爲什麼一切法空?因爲一切法無自性──不是自有、自成、自存的。爲什麼說無自性?因爲是緣起有的。所以緣起有的,就無自性;無自性,所以空。空無自性,所以從緣起而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53「佛法」的緣起與「大乘佛法」的空性因此而得統一。54對世世常行菩薩道的行者而言,從如實觀緣起而得無我我所的真空見,是極其重要的一著!

  

  【據此而提出之人間佛教理論原則】:

  

  1.緣起與空的統一:55

  由緣而有的一切法相是千差萬別的,然論究到其理性(法性),則是自性空寂的。「緣起與緣起性空寂,《阿含經》已有說到,而且是作爲佛法的特質,菩薩道的特質的。」二者就猶如花的表與裏、形與影一樣,有表就有裏,有形即有影。緣起(相)是無常而生滅變化的,緣起性則是寂然而不生滅的(涅槃);這不生不滅的涅槃空寂,就成立在緣起法上,所以龍樹菩薩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谛)。」56衆生生活在世俗中,若不知世俗谛的名、相、分別,不可能契入第一義空;若不依世俗谛的善行,亦不可能趣向甚深空義。57只是學佛的,有的醉心于理性的思惟、參證而不重法相,以致偏廢人間應有的正行(執理廢事);有的偏重事行與法相差別,卻對空平等性不能信解或心生輕視(執事廢理)。不能即俗而真或真而不礙俗,這二種偏差都不能與菩薩道相應。唯有理解得「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非但不相礙,而且是相依相成。」將世出世法融攝統一,即人事以成佛道,體達現空無礙的中道,才能契合佛法的心髓,才是人間佛教所應遵循的理論原則。

  

  2.自利與利他的合一:58

  聲聞與菩薩最顯著的差別在于:聲聞因爲厭離情深,著重自我身心煩惱的調伏,所以說他們重于自利,這是指其相對忽略積極利他的事行而言。菩薩則因「緣苦衆生」而發心,所以重于慈悲利他,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這也並不是說他們忽略自我身心的調治,只是一切學行均以慈悲利他爲前提,一切功德回向一切衆生,而不處處爲個己的斷煩惱、了生死著想而已。關于菩薩的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導師在〈自利與利他〉中有一段十分令人動容的描繪,謹恭錄如下:

  菩薩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衆生的本領。……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衆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菩提心)」,「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谛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雜阿含》)經上說:「若有于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曆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唯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不厭世間,不戀世間;不著涅槃,卻向涅槃前進)……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以衆生的苦痛爲苦痛,衆生的利樂爲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唯有專爲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中觀與瑜伽宗的共義。釋尊在(《中阿含》)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師地論》解說爲:「世尊于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薩行成佛的大方便。59

  

  綜上所述,可知導師「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而運用于人間佛教理論的,即爲「緣起與空的統一」,以及「自利與利他的合一」。

  

  3.(梵【天】化之機應慎)

  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將「梵化」改爲「天化」,因爲「梵」有離欲清淨的意思,此處的梵化系指「初期大乘」低級天的鬼神化,所以宜正其名爲「天化」。60「低級天的鬼神化」,筆者以爲:或可說爲「鬼、畜、天的菩薩化」,更有令人一目了然之感。上文述及:「初期大乘」的興起,是對治了佛法流傳中的某些問題,但也引起了某些問題,如理想、信仰的成分加深,爲了普及化、不得不以通俗方便而融攝神教的宗教行儀,即爲其中一項──這也就是導師所謂的「天化」。「天化」,其實即爲佛法異化的先聲。「初期大乘」天化之機運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試說明如下:

  

  1.處于佛教中心的佛菩薩,不僅都現爲在家相,而且中尊的毗盧遮那佛,還是與印度的大自在天,同住色究竟天成佛的。左右二掠侍的文殊與普賢菩薩,則爲釋尊人間與天上二大弟子的合化:文殊是舍利弗與梵天的合化,普賢是目犍連與帝釋的合化。受到本生談,菩薩也在天、畜、鬼神中受生的影響,所以經中也出現天菩薩。天神的地位從「佛法」的真誠護法,提高到助佛揚化了,「雖然所說的,都是發菩提心,悲智相應的菩薩行,卻淩駕人間的聖者,大有人間修行,不如鬼神──天的意趣。」人間成佛變成…

《從契理契機面向探討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