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契理契机面向探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下)

  ◎2010.12.19发表于2010马来西亚国际佛教论坛

  

  从契理契机面向探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下)

  

  释传道

  

  参、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

  

  二、「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

  【教史分期】:「中期佛教」系指五期说的「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四期说的「初期大乘佛法」。导师譬喻如人之少壮时期。

  

  【教典宗趣】:初期大乘的「大乘空相应经」是对治悉檀(《中论.观行品第十三》:「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40);觉音注为「破斥犹豫」。41

  

  【抉择理由】:「中期佛教(「初期大乘」)之行解」,即导师在〈法海探珍〉所提出的「行在六度,解在真空」,42亦即菩萨道的修学与行践。

  

  1.「行在六度」:

  

  释尊入灭后,佛弟子在对佛的永恒怀念中,从不断传出的释尊本生事迹(「本生」、「譬喻」、「因缘」)中,归纳出成佛的因行──波罗蜜多(意译「到彼岸」,即「究竟完成」之意);发心修波罗蜜多行成佛的,即名菩萨。菩萨行的伟大,表现在其「为法为众生而无限精进,忘己为人,不求速成──不急求自己的解脱成佛,而愿长期在生死中,从利他中去完成自己。」43佛弟子在念佛因行──对菩萨行的赞仰与修学中,乃逐渐汇集成「大乘佛法」的洪流。

  

  修菩萨行,要依三心──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而修六度万行,这是导师依《大般若经》的:「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44而拈出的菩萨行的目标、动机与善巧(方法)。六度(六波罗蜜)则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菩萨的修行六度,出发于三心,归结于三心,又进修于三心的推移过程中。」45以下即依此略说菩萨行的修学历程:

  

  A.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见(般若慧)来确立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这是发菩提心。

  

  B.其次,本着三心和合的菩提愿,从自他和乐本位,修施、戒、忍、精进,也略学禅、慧,作种种利他事业──这是修大悲行。

  

  C.着三心而精进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资粮充足,这才转向自心净化,修定发慧;……由利他而自利,证无所得的空寂理──这是般若的实证。以上是般若道。

  

  D.本着实证慧导摄的三心,广修六度,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 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以上为方便道。46

  

  2.「解在真空」:

  根本佛教的「佛法」是缘起说,佛弟子从观缘起无常、苦、无我我所──空,而断烦恼、证涅槃。缘起甚深,而涅槃更复甚深,所以论到修道的次第,依「佛法」说:「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47但「初期大乘」却以缘起四谛说为世俗谛,主张直从胜义谛,观「一切法本性空」、「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不生」。尤其《般若经》,更是着重空义的发挥。虽说涅槃是第一义谛,然此一发展,显然存有「对治」的特性,对治什么呢?48

  

  A.「佛法」的胜义谛──缘起无我,发展到部派以来,可说异论纷纭,而且彼此评破,「大乘佛法」因此以涅槃超越一切的立场,扫荡一切异说又融摄一切归于佛法的最高理则。

  

  B.「佛法」的缘起说,是依缘有而生死流转,缘无而还灭解脱;生死流转与还灭解脱,缘起与涅槃──有为与无为,因此不自觉的对立起来,而被意解为二法。大乘的《般若经》则以:「色(等五蕴)不异空,空不异色(等);色(等)即是空,空即是色(等)。」49将世间与涅槃统一起来,而说「世间即涅槃」。与文殊有关的教典,更说「烦恼即菩提」。(然《思益经》说:这是随机宜的法门)这在一般不知立教理趣的信仰者,是会误解为:空是什么都没有,甚至进而反对大乘的。50

  

  C.「大乘佛法」是在重法的大众部当中发展起来的,大乘行者因而有着重法轻律的倾向,尤其传统的僧伽又拘泥于释尊晚期所定的律制,不能适时、适地作修正,更使得以个人自由为尚的大乘行者,从而轻忽僧团律制。

  

  「大乘佛法」的兴起,不论理论或实践,有某种程度是为了对治佛法流行中引起的某些问题;然而对治太过,有了偏颇的发展,也就引起相当程度的副作用:如谈空而蔑视人间善行,「口但说空,住在有中」;51如造成小乘与大乘的互相指摘;又如前述重法而轻律的发展。佛教界的这一切相互抗拒,直到龙树菩萨作《中论》,以「佛法」的中道缘起贯通大乘空义,而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52成立缘起即空、空即缘起,才弭平「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对立;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依无自性以说明空义。为什么一切法空?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不是自有、自成、自存的。为什么说无自性?因为是缘起有的。所以缘起有的,就无自性;无自性,所以空。空无自性,所以从缘起而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53「佛法」的缘起与「大乘佛法」的空性因此而得统一。54对世世常行菩萨道的行者而言,从如实观缘起而得无我我所的真空见,是极其重要的一着!

  

  【据此而提出之人间佛教理论原则】:

  

  1.缘起与空的统一:55

  由缘而有的一切法相是千差万别的,然论究到其理性(法性),则是自性空寂的。「缘起与缘起性空寂,《阿含经》已有说到,而且是作为佛法的特质,菩萨道的特质的。」二者就犹如花的表与里、形与影一样,有表就有里,有形即有影。缘起(相)是无常而生灭变化的,缘起性则是寂然而不生灭的(涅槃);这不生不灭的涅槃空寂,就成立在缘起法上,所以龙树菩萨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谛)。」56众生生活在世俗中,若不知世俗谛的名、相、分别,不可能契入第一义空;若不依世俗谛的善行,亦不可能趣向甚深空义。57只是学佛的,有的醉心于理性的思惟、参证而不重法相,以致偏废人间应有的正行(执理废事);有的偏重事行与法相差别,却对空平等性不能信解或心生轻视(执事废理)。不能即俗而真或真而不碍俗,这二种偏差都不能与菩萨道相应。唯有理解得「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非但不相碍,而且是相依相成。」将世出世法融摄统一,即人事以成佛道,体达现空无碍的中道,才能契合佛法的心髓,才是人间佛教所应遵循的理论原则。

  

  2.自利与利他的合一:58

  声闻与菩萨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声闻因为厌离情深,着重自我身心烦恼的调伏,所以说他们重于自利,这是指其相对忽略积极利他的事行而言。菩萨则因「缘苦众生」而发心,所以重于慈悲利他,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忽略自我身心的调治,只是一切学行均以慈悲利他为前提,一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而不处处为个己的断烦恼、了生死着想而已。关于菩萨的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导师在〈自利与利他〉中有一段十分令人动容的描绘,谨恭录如下:

  菩萨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菩提心)」,「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着。所以(《杂阿含》)经上说:「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恶趣。」唯有了达得生死与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不厌世间,不恋世间;不着涅槃,却向涅槃前进)……在生死中浮沉,因信愿、慈悲,特别是空胜解力,能逐渐的调伏烦恼,能做到烦恼虽小小现起而不会闯大乱子。不断烦恼,也不致作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么堕落?唯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中观与瑜伽宗的共义。释尊在(《中阿含》)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师地论》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经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萨行成佛的大方便。59

  

  综上所述,可知导师「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而运用于人间佛教理论的,即为「缘起与空的统一」,以及「自利与利他的合一」。

  

  3.(梵【天】化之机应慎)

  导师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将「梵化」改为「天化」,因为「梵」有离欲清净的意思,此处的梵化系指「初期大乘」低级天的鬼神化,所以宜正其名为「天化」。60「低级天的鬼神化」,笔者以为:或可说为「鬼、畜、天的菩萨化」,更有令人一目了然之感。上文述及:「初期大乘」的兴起,是对治了佛法流传中的某些问题,但也引起了某些问题,如理想、信仰的成分加深,为了普及化、不得不以通俗方便而融摄神教的宗教行仪,即为其中一项──这也就是导师所谓的「天化」。「天化」,其实即为佛法异化的先声。「初期大乘」天化之机运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试说明如下:

  

  1.处于佛教中心的佛菩萨,不仅都现为在家相,而且中尊的毗卢遮那佛,还是与印度的大自在天,同住色究竟天成佛的。左右二掠侍的文殊与普贤菩萨,则为释尊人间与天上二大弟子的合化:文殊是舍利弗与梵天的合化,普贤是目犍连与帝释的合化。受到本生谈,菩萨也在天、畜、鬼神中受生的影响,所以经中也出现天菩萨。天神的地位从「佛法」的真诚护法,提高到助佛扬化了,「虽然所说的,都是发菩提心,悲智相应的菩萨行,却凌驾人间的圣者,大有人间修行,不如鬼神──天的意趣。」人间成佛变成…

《从契理契机面向探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