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徑。究實言之,入第一義,即是唯心淨土。任何淨土,皆不離第一義。觀經雲:“不知第一義,不得上品生”。念佛而解悟般若旨趣,則不難直入一心境界,自臻上乘。通達第一義空,自能老實念佛。然事可不須理。理則必兼事。蓮池大師謂:“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故知必須先重事修,然後由事入理,由少增多,由暫而久,由外念內,由迹而神,由有念無。不滯有爲事相,了達能念所念,如幻如化,性空非實。以念佛功夫,收萬法盡歸一心。蓋念佛參禅,皆是依倚而行的拐杖,皆是以妄攻妄的權宜,皆是萬法歸一的方便。不放拐杖,不舍權宜,不識方便,認定死法執以爲實,此古德呵爲“扶籬摸壁漢”也。所以功夫純熟,更加深進,複歸一心入第一義空。即是一心歸不動的真空本體。蓋大歸無歸,即是真歸。即是歸本有家鄉,歸自性寶藏,歸平等本際,歸不生不滅,歸毗盧性海(毗盧此雲遍一切處,謂清淨法身遍一切處),歸虛空法界。正是“劈頭舍去錐尖地,踏破真空無覓處,萬法虛空體壽同,何分性相波水共,家園依舊無欠缺,亘古常明法爾然,不似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然後體達不壞世間相而徹悟本源。一切萬法當體無非第一義谛。此爲十方諸佛與阿彌陀佛不二宗旨也。
八、淨土法門,只是從假入空(第一義空)修學的一個階段。亦是自覺覺他悲智雙運的冶爐。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承事十方諸佛,一切功德皆悉成就之後,則從真出俗,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十方,以自在神力,興無緣之慈,運同體之悲,常遍法界,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方便善巧,教化攝受一切衆生,令離煩惱無明,出生死苦海,到于覺岸,得究竟樂。虛空無盡,國土無盡,衆生無盡,業障煩惱無盡,如是盡未來際,利樂悲憫廣度衆生之大業,亦無盡也。蓮池大師發願文雲:“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即是爲衆生故,而求無上菩提,爲菩提道故,而求生助道因緣殊勝穩當的淨土。以期上求大覺,下化有情也。願與法界一切衆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發願生西,入不退地,同化無盡有情,同證無上菩提。
一、般若義趣
自在行者 甚深般若 法界海慧 照了諸相
(能觀之智 能如是觀察 照了行于自在的人)
遍觀法界 十方叁世 無盡刹海 宇宙現象
身心世界 六趣四生 凡聖依正 諸山大海
草芥微塵 根塵識蘊 緣處界谛 生死涅槃
煩惱菩提 有情無情 有爲無爲 世出世間
叁界六道 是非善惡 苦樂罪福 貪嗔癡愛
妄念執著 心境能所 色心染淨 如是萬法
由諸法集 幻化而有 無常無我 緣生緣滅
相依相成 即假即空 如幻如化 無性無生
同一法性 本自涅槃 悉皆究竟 皆不可得
般若觀慧 照徹無遺 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
(所觀之境 應遍觀無盡無盡塵塵刹刹一切萬法 從本以來悉皆空寂 將心量擴大到無邊際)
般若無見 無所不見 無見之見 見遍十方
無聞之聞 聞通一切 心性離見 智慧光明
遍照法界 即諸法性 以攝心故 心則在定
能知世間 生滅法相 寂知之體 神解之用
善照諸幻 似鏡無痕 分別諸法 而得不動
真如性淨 慧鑒無窮 寂照忘知 虛含萬像
猶如明鏡 空洞虛豁 了無一物 遇形斯映
此一念心 猶如虛空 平等不動 覺性遍滿
清淨法界 圓無邊際 無邊虛空 覺所顯發
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 現前一念 靈知性體
(因觀照法性空 而住于如如正知見中 知一切法本無所有 知一切法皆無明所變 見一切法本不生 見一切法性平等 見自心清淨 見本自空寂 空寂體中具大光明 妙用無盡 蓋清淨涅槃中 法爾具足諸佛知見也)
本無自性 當體即寂 性等虛空 體同法界
深入法性 寂滅真境 一念頓脫 徹了自心
豁然貫通 桶底脫落 身心俱寂 理智皆如
超越叁空 迥脫根塵 叁關洞徹 五陰皆破
叁千長安 一步到達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妄窮真露 寂滅現前 阒爾無寄 妙性天然
親證藏性 親見本來 法身顯現 十方廓然
四智圓明 六通自在 智慧普見 法眼清明
是即一乘 寂滅場地 是名行者 得無生忍
客塵煩惱 從此永滅 即是度盡 無量衆生
曆劫無明 自然消殒 塵勞習漏 自然淨盡
(以正知見故 前後際斷 心行路絕 一腳到底 顛破無明 一切煩惑苦厄 從七識根本無明所生 今七識大死 法身頓活 故苦厄度盡 前後際斷曰現前 不落差別曰一念 非昏非掉曰靈知)
真淨法界 性相平等 恒沙諸法 同一體性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以不二相 洞見十方
用一心門 融會萬法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知一切法 即是道場 一爲無量 無量爲一
能所平等 常住一相 心即萬法 萬法即心
心境不異 無二無別 真境無相 真智無知
即智即境 即境即智 境智不二 體用一如
窮理盡性 極乎涅槃 色空俱泯 境智圓融
色空無礙 獲大自在 于萬法中 不生二解
諸法平等 本自如爾 萬法一相 一相無相
不昏不散 了了常知 萬有本體 諸法實相
色者:事也,相也,境也,用也。空者:理也,性也,智也,體也。此闡色空不異,即事即理,性相平等,境智一如,體用不二。于差別中見平等。所謂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性圓通一切性。
即法界性 即涅槃性 真如妙性 法爾恒遍
寂滅湛然 常住不動 不生不起 不盡不滅
萬法一如 畢竟平等 寂靜一味 畢竟無體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本來清淨 各住本際
根本性離 性本解脫 諸法實相 真如一體
始終如如 無障無礙 亘古亘今 不變不壞
言語道斷 心行路絕 離分別故 平等普遍
無所不至 圓滿十方 在纏不垢 出纏不淨
入流非得 出流非失 離諸對待 不住縛脫
諸法寂滅 不可言宣 一相一味 究竟涅槃
無漏無爲 無量無邊 空相常遍 同于真際
差別之相 了不可得 如如法性 相如實際
如是法相 名大涅槃 此則性空 是名平等
于性空中 而無所求 于平等中 不見平等
甚深忍中 皆不可得 以彼本來 性清淨故
(此顯法體 即是彰顯宇宙萬有不動本體 即是諸法空相)
清淨性中 本無一物 本無戲論 究竟無垢
本無雜染 究竟一相 不受不著 無來無往
不出不入 無明無晦 無示無說 無依無住
無縛無解 無定無慧 無迷無悟 無背無向
無人無我 無能無所 無憂無喜 無苦無樂
無是無非 無違無順 無貪無嗔 無驚無怖
無見無聞 無覺無知 無有諸纏 無有分別
離諸施設 心無所行 離諸處所 叁際平等
離挂礙相 離煩惱相 悉無所取 悉無所持
無有一法 可離可遣 可修可證 可選擇者
真空性中 從本以來 一切染法 皆不相應
于諸法性 隨順無染 知見不生 心識寂滅
二執不起 二障隨斷 虛空之性 廓然不變
隨順法性 寂滅相者 則無戲論 寂滅之相
不可取著 亦無可舍 法性無量 如大海水
隨其智力 深入法性 見遍法界 洞徹源底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能證所證 畢竟空寂
真如涅槃 亦畢竟空 從本自空 離一切相
絕待空性 畢竟寂滅 清淨如如 了無所得
如鳥飛空 迹不可尋 摩诃般若 以畢竟空
了無所得 假爲方便 一切時中 獲無所得
念念無相 念念無爲 直下無心 正智朗然
念念正住 了不可得 念念圓明 清淨本然
念念絕待 念念圓融 圓顯本空 頓契靈源
境智俱寂 一道清淨 自心本來 幹幹淨淨
圓圓明明 充滿法界 圓融無際 脫體虛凝
不隨生死 不住涅槃 處于生死 其心自在
如是信解 頓入一乘 真見此法 絕思絕慮
諸發無發 名發菩提 若能入是 平等深義
永盡諸漏 心得解脫 真智淳淨 法身自現
清淨皎皎 是名大道 此一念心 本無能所
能所盡處 名爲見性 遍一切時 遍一切處
遍一切法 平等無二 才得見性 便同覺後
回觀世間 俨如昨夢 生死大夢 隨倒想生
如從夢覺 倒想自離 若得大覺 生死永盡
究竟涅槃 得大安樂 了達萬法 緣生性空
(此闡畢竟空 即是從假入空 離句絕非 攝用歸體 即是入真如本際 入第一義空 入寂滅性海 依此般若 而得究竟涅槃)
本自無生 本自無滅 法法皆假 不住執滯
隨緣應用 如幻爲幻 日用雲爲 常起覺照
常在法性 叁昧之中 交人接物 六根運用
一切施爲 盡是法性 語默動靜 湛然清淨
用而常寂 寂而常用 終日隨緣 終日不變
自在無礙 體用如如 絕待圓融 不可思議
一切萬法 即是實相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山色溪聲 皆第一羲 鴉鳴鵲噪 鹹最上乘
蓋諸法相 皆是自性 所現幻影 念起法生
無明所變 根塵無體 識性元空 不異之性
不變之體 平等一如 皆如來藏 妙真如性
是故法法 皆是菩提 對境隨緣 皆是道場
即俗而真 即有常空 事中見法 即事即法
百花叢裏 葉不沾裳 繁興萬行 畢竟不染
不動真際 建立諸法 不壞假名 而契真常
觸目無生 逢緣無礙 遇境鹹真 萬法皆如
入于涅槃 不舍大悲 行于無相 而度群品
即衆生見 轉如來智 直趨覺海 入諸聖流
此即般若 理事無礙 真俗圓融 中道之行
自心光明 遍照法界 真如法性 徹底圓彰
盡未來際 安住寂光 圓滿菩提 常享法樂
(此闡隨緣保任 自在無礙 從真出俗 方便度生 依此般若而得無上正覺)
故知般若 真實即是 諸佛之母 脫苦之師
一切智慧 六度萬行 自覺覺他 總持之門
(此說般若 殊勝功能)
…
《宇宙萬有本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