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真禅。他認爲陶淵明、李太白的詩境玄妙,在不知禅而有禅味,若王維的詩多雜佛語,後人雖誇他善禅,不過是文字禅而已(《夢遊集》卷叁十九《雜說》)。他在《夢遊集》的《雜說》中敘自己的書法說:“余生平愛書晉唐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即蘇、黃、米、蔡)猶未經思。及被放海外,每想東坡居像耳時桄榔庵中風味,不覺書法近之”。德清一生很有文名,他往來南北,多爲人撰寫碑記塔銘,所作序跋題贊亦不少。
他博通內外學,他的著作有:《觀楞伽經記》八卷、《楞伽補遺》一卷、《華嚴經綱要》八十卷、《法華擊節》一卷、《金剛經決疑》一卷、《圓覺經直解》二卷、《般若心經直說》一卷、《大乘起信論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論直解》二卷、《性相通說》二卷(卷上爲《百法明門論論義》,卷下爲《八識規矩頌通說》)、《肇論略注》六卷、《道德經解》(一名《老子解》)二卷、《觀老莊影響說》一卷、《莊子內篇注》四卷、《大學中庸直解指》一卷、《春秋左氏心法》一卷、《夢遊詩集》叁卷、《曹溪通志》四卷、《八十八祖道影傳贊》一卷、《憨山老人自敘年譜實錄》二卷等。德清寂後,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的有《憨山老人夢遊集》四十卷(現流通本五十五卷)。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方冊本《續藏》。
他的思想學說,表現在許多方面,並不拘守一宗一派。吳應賓認爲“縱其樂說無礙之辯,曲示單傳,而熔入一塵法界,似圭峰(宗密);解說文字般若,而多得世間障難,似覺範(慧洪);森羅萬行以宗一心,而産無生往生之土,又似永明(延壽)”(吳應賓《憨山大師塔銘》見《夢遊集》卷五十五)。
他最初在南京從無極聽《華嚴玄談》,繼入攝山從雲谷學禅。雲谷是禅淨兼修而又深達華嚴的大德,德清受他的影響最深(德清《雲谷先大師傳》)。所以他雖是禅門宗匠,而極力倡導禅淨一致,尤致意于華嚴。他說:古人說參禅、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夢遊集》卷二《答鄭頌岩中丞》)。他谪居廣州時,即集信徒結社,授以念佛叁昧,教以專心淨業,月會以期,立有規製。晚年在廬山法雲寺,又效慧遠修六時淨業。他主張禅淨雙修,認爲:“參禅看話頭一路,最爲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參禅兼修之行,極爲穩當法門”(《夢遊集》卷五《示劉存赤》)。
德清對坐禅念佛也有他的特別見解,他說:“所雲坐禅,而禅亦不屬坐。若以坐爲禅,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夢遊集》卷十五《答許鑒湖錦衣》)他教人念佛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于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夢遊集》卷二《示優婆塞結社念佛》)
德清在佛教內主張禅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叁教的調和。他在《道德經解》卷頭《觀老莊影響論》中,極力主張調和叁教的思想。他說:“爲學有叁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夢遊集》卷叁十九《學要》條)。(林子青)
八六 善慧法幢(四世班禅,1570—1662)
善慧法幢,是西藏黃教中宗喀巴的大弟子克主傑(1385~1438)轉生的第四世(克主傑是第一世,二世梭囊卻朗1439~1504,叁世善慧義成1505~1566),所以叫作第四世班禅。這一世才作紮什倫布寺的主持,大興紮什倫布寺,自此以後曆代班禅都成了紮什倫布寺的主人。“班禅”的名稱是從他開始的,但班禅額爾德尼的稱號,似乎是到第五世善慧智(1663~1737)五十一歲時(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冊封以後才有的。
善慧法幢于明穆宗隆興四年(1570)生于後藏楞主賈,俗姓拔,父名策仁拔覺,母名措嘉,俗名卻賈拔桑薄。自幼在家常聽誦《文殊菩薩真實名經》。十叁歲時(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在聞寺依佛智大師出家,受沙彌戒,法名善慧法幢。
十四歲時(萬曆十一年,1583),被認爲是善慧義成的轉世。自此以後,廣學經教,勤修定慧。年二十二歲(1591),在紮什倫布寺以正法增長爲親教師,受比丘戒。此後數年間,先後往前藏朝禮大招寺釋迦佛等,在噶登寺從智自在和虛空幢等,受得時輪金剛大灌頂及時輪略續,大疏等的傳承。又從僧幢受《集密四疏合本》和僧海(第二世DL)著述的傳承。又從尊勝吉祥賢聽受《五次第明燈論》的講授傳承。又從噶登墀巴正法祥然學習多種覺字的法門傳承。同時,他爲許多學者講授多種教法,開展弘法事業。
二十叁歲至叁十歲,住後藏聞寺。應寺中諸大德的請求,宣講《菩提道次第略論》,這時他經常住在山裏,一面修持一面閱讀《現觀莊嚴論》、《寶性論》、《中觀論》、《寶鬘論》、《六十正, 理論, 》、《入中論》, 、《入菩薩行論》、《菩提道燈論》等許多重要典籍。
叁十一歲(萬曆二十八年1600),春季到賽舉寺從佛海學曼殊金剛,紅黑兩種大威德,叁派能怖威德等無上瑜伽部法、金剛界、吉祥頂等瑜伽部法,《毗盧遮那成佛》、《金剛手灌頂》等行部法,立叁叁昧耶、尊勝摧壞、大白傘蓋、光明天女等事部法,總有四部密法的叁十多種灌頂及多種修法。
在賽舉寺從佛海受學密法以後,歸途又往布敦的霞爐寺朝禮聖迹,並到大樂輪寺弘宣佛法,傳授羅伊巴派的勝樂灌頂。夏季回聞寺安居。
這年秋天,紮什倫布寺殷誠請爲該寺住持,十二月初叁日,升紮什倫布的法座。叁十四歲(萬曆叁十一年,1603),這時後藏非常混亂,他密往拉薩,爲諸佛像穿金,祈願消除滅障。以後回聞寺。
這年秋天,四世DL功德海(萬曆十七年、1589生于蒙古)經北路來藏。次年(1604)七月,善慧法幢仍回紮什倫布寺,閉關修時輪金剛承事法。
叁十六歲(萬曆叁十叁年1605),春季到前藏,建設彩繪曼荼羅爲DL喇嘛傳授時輪金剛大灌頂。這年又應西藏南部諸寺的邀請,往各處弘法。夏天回紮什倫布寺安居。
萬曆叁十七年(1609)冬,應諸大德的請求,開講《集密經釋》,開啓金剛乘道,成立“密咒院”。 萬曆叁十九年(1611),應哲蚌寺的邀請,到前藏爲DL喇嘛和色拉,哲蚌寺諸大格西傳授《金剛鬘論》中的大灌頂法。 萬曆四十一年(1613)春,應DL喇嘛的請求,往拉薩主持傳大招法會,會後並爲福善祥活佛和四十多位格西傳比丘戒。 萬曆四十二年(1614),在大招法會中爲DL喇嘛傳授比丘戒。 萬曆四十四年(1616)十二月,開始興建紮什倫布密咒院的大殿。DL喇嘛功德海在十二月中入滅。 萬曆四十五年(1617),應色拉寺和哲蚌寺大衆的邀請,就任兩寺的住持。 萬曆四十六年(1618)春,受西藏西部古格(即阿裏地區)之請,到那裏弘法四個月。九月,從古格起錫,十一月返抵紮什倫布寺。 天啓二年(1622),第五世DL在哲蚌寺升座,班禅爲落發,法名善慧海。以後在天啓四年(1624),爲他傳授沙彌戒和長壽灌頂。 天啓叁年(1623),止貢派和帕主派互相爭鬥,他從中調解。並將大招寺中的觀音殿重修一新。 天啓六年(1626),噶登寺大衆邀請他們任绛則法王。于叁月初一日到噶登寺升座講法。 崇祯元年(1628)春,到拉薩主持大召寺法會,又到噶登寺講經,夏季回紮什倫布寺安居。 崇祯二年(1629),又到拉薩主持大招寺法會。會後到噶登寺,修建宗喀巴大師塔殿的金瓦頂。同時也修建绛則殿上的金頂。七月回紮什倫布寺。 崇祯四年(1631)叁月至十月,書寫大藏經全部。以後應前藏諸大德的邀請,到拉薩傳授金剛鬘大灌頂等,並傳比丘戒。 崇祯五年(1632)春,主持大昭寺法會,宣講《本生論》,會後又在哲蚌寺給五世DL喇嘛等傳授時輪大灌頂等法。 崇祯八年(1635),開始用純金書寫藏經全部。崇祯十年(1637)十月到拉薩,次年四月,給DL喇嘛傳比丘戒。 崇祯十二年(1639)秋,蒙王賽欽法王等到藏請莅拉薩,傳授大威德灌頂和文殊法類,修法海等許多隨許法。又傳授DL喇嘛《無垢光大疏》(《時輪經》的大疏)等經論傳承。 崇祯十五年(1642),接受霞爐寺的請求,升霞爐法座。夏季仍回紮什倫布寺安居。 清順治元年(1644)十月,清帝派使臣來藏修福,供養DL、班禅財施甚多。十一月中培修霞爐寺布敦所建石塔。 順治二年(1645),修建聞寺的大殿。四月,又寫金字大藏經全部。並塑諸護法神像。以後曆年到各地弘法、修福。 順治四年(1647)秋,清順治帝差官贈送珠寶綢緞甚多,師都用以莊嚴叁寶。 順治九年(1652)叁月,DL喇嘛臨赴京時,善慧法幢到那迦瑪送行,又傳修《菩提心教授》等多種教法。這時他已八十叁歲了,返紮什倫布寺後,雖仍時常講經說法,作供養法事,但不常出外。 明末清初之際,西藏地方派系之間多次發生戰爭。例如:後藏在萬曆叁十一年(1603)時,迦瑪彭措曩賈父子和紅帽語自在法稱,嫉視黃教,到了萬曆叁十叁年(1605),迦瑪彭措派兵到前藏,拆毀吉穴碉堡,殺害許多藏官,前後藏都很混亂。 1610年迦瑪彭措曩賈又派兵占據亞覺。1612年,又占領後藏各要寨,遂稱藏王。後在1618年又領兵到前藏,驅走蒙古…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