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不來,能怪我們不讓他們看見嗎?是他自己的業障障礙住了,所以不能怪菩薩不放光明,應該怪自己業障深重。

  「大勢至」是別名,「菩薩」是通名,梵語「菩提薩埵」,略稱菩薩,翻成中國話叫覺有情,上求佛的覺道,下化一切有情。菩薩是佛的大乘弟子,不是神鬼,現在佛的四衆弟子,無論出家、在家,若是受過菩薩戒,都可以稱菩薩。出家二衆受比丘、比丘尼戒,再加受菩薩戒,叫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在家二衆受叁皈、五戒,加受在家菩薩戒,叫菩薩優婆塞、菩薩優婆夷。凡受過菩薩戒都稱菩薩,名字一樣,但是我們和大勢至菩薩的地位不一樣。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我們是十信位∥初發信心的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只差佛一等。

  《念佛圓通章》專講念佛的法門,由念佛的功夫,而證得圓通。圓通,就是圓滿通達一切法的法性。在我們有情分上叫佛性,在一切法上叫法性,佛性意義比較狹窄,因爲單講有情的本性;法性意義較寬廣,包括一切有情和一切無情。證得圓通,就能像大勢至菩薩一樣,沒有哪一個法不圓滿通達。那麼他爲什麼不成佛?爲了等見佛得度的衆生。有見佛得度的衆生善根成熟,就示現成佛。沒有見佛得度的衆生,還是菩薩的本位,叫等覺菩薩。但是他只差示現成佛,實際功夫已圓滿通達,無欠無缺,和佛證得的境界無二無別。

  《楞嚴經》講二十五圓通,是拿世間法來修行,證得圓通。哪二十五種?即十八界和七大,十八界是六根、六塵、六識,內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邊有六塵境界:色、身、香、味、觸、法。內六根和外六塵接觸,中間生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起來叫十八界,叁界以內一切有爲法,不出這十八個法。七大,我們學佛法都知道,四大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楞嚴經》講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地、水、火、風生的,還有空大、根大、識大。地、水、火、風不能生心識,要有空大、根大、識大,這七大合起來,才能生一切法。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排在最後面,那是文殊菩薩抉擇出來的。二十五位菩薩各證得圓通,但下手功夫不一樣,有二十五個下手的方便,釋迦牟尼佛請文殊菩薩評論哪一種圓通最好?文殊菩薩說:最好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所以把耳根圓通擺在第二十五個。前面先說六根,說了眼根,沒有接著說耳根,將耳根放在第二十五個,就是要介紹耳根圓通最高明、最好。

  文殊菩薩爲什麼贊歎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最好?

  一、因爲《楞嚴經》的當機者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耳根最利,所以應阿難尊者的根機,應該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二、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六根之中耳根最利,大家都可學觀世音菩薩。但耳根圓通是對上根利智的人說的,中下根學不來,你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功夫,並不好學。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第二十四圓通,《楞嚴經》稱爲根大圓通,根大是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之一,本章經文最後會講到「都攝六根」,念佛時六根一起用,稱爲根大,分開來叫六根。按次第,根大應放在空大後面,但移至識大後面,也有特別的道理。若是上根利智,就修第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因爲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第一。不是上根利智,就修根大念佛法門,所以把根大放在第二十四圓通。佛、菩薩的密義就在這裏,因爲念佛法門是叁根普被,中根、下根的人修不來耳根圓通,就修念佛圓通。這樣上根人也不冤枉,因爲念佛自己念自己聽,都攝六根,耳根最利的人還是用得上,你是上根利智還是可以修,所以念佛法門是叁根普被的。

  現在末法時代,我們不但耳根圓通修不來,其他法門也修不好,只有修念佛法門。《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釋迦佛在世時即如此說,到了末法時代,修其他法門的人雖多,沒有一個人真正得道,可是念佛,則是萬修萬人去,若想依佛法了生脫死,只有修念佛法門。

  我們學大乘法的人都知道,《金剛經》上有一句:「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只是依文解義,其實一切法還是一切法,佛法還是佛法,怎樣能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得悟到、證到才行,但悟證不簡單,我們不能在一切法上悟證,得找一個法門修行。二十五圓通是在二十五個世間有爲法上,每一法皆能悟到、證到圓通,從眼根用功,眼根證得圓通;從耳根用功,耳根證得圓通……。六根、六塵、六識,乃至于七大都是有爲有漏生滅法。我們只要找到一個法精進深入,一通一切皆通,比方眼根證得圓通,一切法都通了,叫圓通。

  「章」是這一段經文自成一個文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專門講念佛得圓通的道理。

  以上經題講完,開始講正文。

  乙、講解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一段是結集經藏的人,記錄下來的請法儀軌,要請問佛法有個禮儀、規矩。「大勢至」前面已說過,「大」是最大,「勢」是勢力,「至」是至極,這位菩薩有大勢力,大到無以複加。警覺衆生,要能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那麼一切衆生都被大勢至菩薩警覺,世界不是沒有衆生嗎?菩薩警覺的是有善根的衆生,沒有善根的衆生還是不警覺。善根是前生前世修來的,今生今世被環境所轉,又迷糊忘失,經過大勢至菩薩一震動,衆生又覺醒過來,接續以前的善根,發心修行。

  佛經上解釋「大勢至」,另有一種說法,就是能令受利益的衆生,發起一種大的勢力。被大勢至菩薩警覺的衆生,發心非常勇猛精進,就有一種大的勢力生出來。我們能聽到《念佛圓通章》,就是和大勢至菩薩有緣,過去對念佛法門沒有發心,現在一聽發了心,是受了大勢至的警覺。過去雖然發了道心,悠悠泛泛,不勇猛精進,現在勇猛精進起來,這個大的勢力,是受到大勢至菩薩的加被。

  「法王子」,是大菩薩的稱呼,因爲佛爲法王,大菩薩是佛的大弟子,所以稱爲法王子。等于父親當國王,兒子就當太子一樣。佛的大乘弟子都是法王子嗎?並非隨便稱的,要到等覺菩薩才能稱爲法王子。比方國王的兒子很多,都稱爲王子,能接續王位的兒子,才稱爲太子。佛法也一樣,在《梵網經菩薩戒本》裏面稱「諸佛子等」,只要受過菩薩戒,都是佛子,但不能稱爲法王子。必須到等覺菩薩位,與佛只差一等,等著成佛,才可以稱爲法王子。因爲法王子有他的家業,就是弘法利生,只有等覺菩薩才能一肩擔荷。凡是佛經上稱某位菩薩爲法王子,都是等覺菩薩。我們受過菩薩戒的都是佛子,應該立志做法王子,擔荷如來家業,尤其到了末法時代,衆生業障深重,善根淺薄,我們有善根學佛法,受了菩薩戒,不能推卸度衆生的責任,以爲有大勢至菩薩等法王子度衆生就好了,我們博地凡夫能做什麼事?你既然受了菩薩戒是佛子,應該當仁不讓,立志當法王子,才能合佛的本懷,合佛的本願。

  我們立志當法王子是不是有點狂妄?尤其是一個博地凡夫竟敢動此念頭!沒有狂妄,「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大乘弟子發願要成佛,成佛是法王,沒有當法王以前,先當法王子,是理所當然的。

  法王子如何當?「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法王子替法王分擔責任,弘法利生是法王子的事務。有人說,法王子我不敢當,要弘法利生,我也不敢擔這個責任,因爲我根本沒有法好弘,怎麼利益衆生?要知道我們沒有成佛以前,都得學佛法,還沒成佛前,誰也不敢說把佛法學完,學多少,弘揚多少,但一定要發心學法,發心弘法。

  佛教現在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大原因,是佛弟子都不負弘法利生的責任,出家受菩薩戒,叫出家菩薩;在家受菩薩戒,叫在家菩薩。菩薩,叫覺有情,即上求覺道,下化有情。上求覺道,就是求佛的道理;下化有情,就是弘法利生。我們沒有大本事,學多少做多少,邊學邊做,不能挂菩薩的名,不做菩薩的事。我以前講經,皆勸請大家要發心弘法,佛法可以講深,可以講淺,只要不講錯,就可以弘法。有人認爲自己講得太淺,要曉得講得太深,衆生聽不懂,得深入淺出,講淺才好,就怕不講。「大勢至法王子」不愧爲佛弟子,因爲他已經當了法王子,我們應該見賢思齊,見有賢德的人向他看齊,我們也要發願當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倫」是類,同倫即同類。大勢至菩薩和同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位大菩薩,從西方極樂世界來到娑婆世界,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楞嚴法會。這些菩薩來參加楞嚴法會,是爲上求佛道,因爲他們還沒成佛,除了跟阿彌陀佛學,還要和釋迦佛學佛法。參加楞嚴法會說了《念佛圓通章》,是要來娑婆世界下化衆生,這就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衆生。

  這五十二位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同修念佛法門,地位相同,稱同倫。怎麼不多不少有五十二位?這是表法的。因爲大乘的因果,菩薩由因位到果位,一共五十二個位。五十一個因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和等覺位,都叫因位菩薩,因爲還沒有成佛果。第五十二個位叫妙覺位,是佛的果位。

  先說五十一個因位,最初是十信位,就是發信心,信仰念佛法門,就發心念佛,但是信心有淺有深,有十個次第,十信位菩薩進進退退,所以要勇猛精進,把十個信心修圓滿,才能高升一個階級,升到十住位。十住位是安住不動,只有往前進步,不會再退轉,十個住位修圓滿,進到十行位。十行位是大乘位,才真正能修六度萬行。十個行位修圓滿,到十回向位,所修的功德不是回向自己,完全回向給一切衆生。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叁賢位,還沒有成爲聖人,叫做賢人。十回向位修圓滿即登地,登地菩薩有十個位,叫十地菩薩,都稱爲聖人。叁賢位菩薩,看自己的本性,等于隔雲望月,仿佛看到月亮…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