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不来,能怪我们不让他们看见吗?是他自己的业障障碍住了,所以不能怪菩萨不放光明,应该怪自己业障深重。
「大势至」是别名,「菩萨」是通名,梵语「菩提萨埵」,略称菩萨,翻成中国话叫觉有情,上求佛的觉道,下化一切有情。菩萨是佛的大乘弟子,不是神鬼,现在佛的四众弟子,无论出家、在家,若是受过菩萨戒,都可以称菩萨。出家二众受比丘、比丘尼戒,再加受菩萨戒,叫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在家二众受三皈、五戒,加受在家菩萨戒,叫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凡受过菩萨戒都称菩萨,名字一样,但是我们和大势至菩萨的地位不一样。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我们是十信位∥初发信心的菩萨,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只差佛一等。
《念佛圆通章》专讲念佛的法门,由念佛的功夫,而证得圆通。圆通,就是圆满通达一切法的法性。在我们有情分上叫佛性,在一切法上叫法性,佛性意义比较狭窄,因为单讲有情的本性;法性意义较宽广,包括一切有情和一切无情。证得圆通,就能像大势至菩萨一样,没有哪一个法不圆满通达。那么他为什么不成佛?为了等见佛得度的众生。有见佛得度的众生善根成熟,就示现成佛。没有见佛得度的众生,还是菩萨的本位,叫等觉菩萨。但是他只差示现成佛,实际功夫已圆满通达,无欠无缺,和佛证得的境界无二无别。
《楞严经》讲二十五圆通,是拿世间法来修行,证得圆通。哪二十五种?即十八界和七大,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内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边有六尘境界:色、身、香、味、触、法。内六根和外六尘接触,中间生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起来叫十八界,三界以内一切有为法,不出这十八个法。七大,我们学佛法都知道,四大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楞严经》讲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地、水、火、风生的,还有空大、根大、识大。地、水、火、风不能生心识,要有空大、根大、识大,这七大合起来,才能生一切法。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排在最后面,那是文殊菩萨抉择出来的。二十五位菩萨各证得圆通,但下手功夫不一样,有二十五个下手的方便,释迦牟尼佛请文殊菩萨评论哪一种圆通最好?文殊菩萨说:最好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所以把耳根圆通摆在第二十五个。前面先说六根,说了眼根,没有接着说耳根,将耳根放在第二十五个,就是要介绍耳根圆通最高明、最好。
文殊菩萨为什么赞叹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最好?
一、因为《楞严经》的当机者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耳根最利,所以应阿难尊者的根机,应该学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
二、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六根之中耳根最利,大家都可学观世音菩萨。但耳根圆通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说的,中下根学不来,你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并不好学。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第二十四圆通,《楞严经》称为根大圆通,根大是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之一,本章经文最后会讲到「都摄六根」,念佛时六根一起用,称为根大,分开来叫六根。按次第,根大应放在空大后面,但移至识大后面,也有特别的道理。若是上根利智,就修第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因为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第一。不是上根利智,就修根大念佛法门,所以把根大放在第二十四圆通。佛、菩萨的密义就在这里,因为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中根、下根的人修不来耳根圆通,就修念佛圆通。这样上根人也不冤枉,因为念佛自己念自己听,都摄六根,耳根最利的人还是用得上,你是上根利智还是可以修,所以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的。
现在末法时代,我们不但耳根圆通修不来,其他法门也修不好,只有修念佛法门。《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释迦佛在世时即如此说,到了末法时代,修其他法门的人虽多,没有一个人真正得道,可是念佛,则是万修万人去,若想依佛法了生脱死,只有修念佛法门。
我们学大乘法的人都知道,《金刚经》上有一句:「一切法皆是佛法。」我们只是依文解义,其实一切法还是一切法,佛法还是佛法,怎样能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得悟到、证到才行,但悟证不简单,我们不能在一切法上悟证,得找一个法门修行。二十五圆通是在二十五个世间有为法上,每一法皆能悟到、证到圆通,从眼根用功,眼根证得圆通;从耳根用功,耳根证得圆通……。六根、六尘、六识,乃至于七大都是有为有漏生灭法。我们只要找到一个法精进深入,一通一切皆通,比方眼根证得圆通,一切法都通了,叫圆通。
「章」是这一段经文自成一个文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专门讲念佛得圆通的道理。
以上经题讲完,开始讲正文。
乙、讲解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结集经藏的人,记录下来的请法仪轨,要请问佛法有个礼仪、规矩。「大势至」前面已说过,「大」是最大,「势」是势力,「至」是至极,这位菩萨有大势力,大到无以复加。警觉众生,要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一切众生都被大势至菩萨警觉,世界不是没有众生吗?菩萨警觉的是有善根的众生,没有善根的众生还是不警觉。善根是前生前世修来的,今生今世被环境所转,又迷糊忘失,经过大势至菩萨一震动,众生又觉醒过来,接续以前的善根,发心修行。
佛经上解释「大势至」,另有一种说法,就是能令受利益的众生,发起一种大的势力。被大势至菩萨警觉的众生,发心非常勇猛精进,就有一种大的势力生出来。我们能听到《念佛圆通章》,就是和大势至菩萨有缘,过去对念佛法门没有发心,现在一听发了心,是受了大势至的警觉。过去虽然发了道心,悠悠泛泛,不勇猛精进,现在勇猛精进起来,这个大的势力,是受到大势至菩萨的加被。
「法王子」,是大菩萨的称呼,因为佛为法王,大菩萨是佛的大弟子,所以称为法王子。等于父亲当国王,儿子就当太子一样。佛的大乘弟子都是法王子吗?并非随便称的,要到等觉菩萨才能称为法王子。比方国王的儿子很多,都称为王子,能接续王位的儿子,才称为太子。佛法也一样,在《梵网经菩萨戒本》里面称「诸佛子等」,只要受过菩萨戒,都是佛子,但不能称为法王子。必须到等觉菩萨位,与佛只差一等,等着成佛,才可以称为法王子。因为法王子有他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只有等觉菩萨才能一肩担荷。凡是佛经上称某位菩萨为法王子,都是等觉菩萨。我们受过菩萨戒的都是佛子,应该立志做法王子,担荷如来家业,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我们有善根学佛法,受了菩萨戒,不能推卸度众生的责任,以为有大势至菩萨等法王子度众生就好了,我们博地凡夫能做什么事?你既然受了菩萨戒是佛子,应该当仁不让,立志当法王子,才能合佛的本怀,合佛的本愿。
我们立志当法王子是不是有点狂妄?尤其是一个博地凡夫竟敢动此念头!没有狂妄,「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大乘弟子发愿要成佛,成佛是法王,没有当法王以前,先当法王子,是理所当然的。
法王子如何当?「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法王子替法王分担责任,弘法利生是法王子的事务。有人说,法王子我不敢当,要弘法利生,我也不敢担这个责任,因为我根本没有法好弘,怎么利益众生?要知道我们没有成佛以前,都得学佛法,还没成佛前,谁也不敢说把佛法学完,学多少,弘扬多少,但一定要发心学法,发心弘法。
佛教现在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大原因,是佛弟子都不负弘法利生的责任,出家受菩萨戒,叫出家菩萨;在家受菩萨戒,叫在家菩萨。菩萨,叫觉有情,即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上求觉道,就是求佛的道理;下化有情,就是弘法利生。我们没有大本事,学多少做多少,边学边做,不能挂菩萨的名,不做菩萨的事。我以前讲经,皆劝请大家要发心弘法,佛法可以讲深,可以讲浅,只要不讲错,就可以弘法。有人认为自己讲得太浅,要晓得讲得太深,众生听不懂,得深入浅出,讲浅才好,就怕不讲。「大势至法王子」不愧为佛弟子,因为他已经当了法王子,我们应该见贤思齐,见有贤德的人向他看齐,我们也要发愿当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伦」是类,同伦即同类。大势至菩萨和同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位大菩萨,从西方极乐世界来到娑婆世界,参加释迦牟尼佛的楞严法会。这些菩萨来参加楞严法会,是为上求佛道,因为他们还没成佛,除了跟阿弥陀佛学,还要和释迦佛学佛法。参加楞严法会说了《念佛圆通章》,是要来娑婆世界下化众生,这就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众生。
这五十二位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同修念佛法门,地位相同,称同伦。怎么不多不少有五十二位?这是表法的。因为大乘的因果,菩萨由因位到果位,一共五十二个位。五十一个因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和等觉位,都叫因位菩萨,因为还没有成佛果。第五十二个位叫妙觉位,是佛的果位。
先说五十一个因位,最初是十信位,就是发信心,信仰念佛法门,就发心念佛,但是信心有浅有深,有十个次第,十信位菩萨进进退退,所以要勇猛精进,把十个信心修圆满,才能高升一个阶级,升到十住位。十住位是安住不动,只有往前进步,不会再退转,十个住位修圆满,进到十行位。十行位是大乘位,才真正能修六度万行。十个行位修圆满,到十回向位,所修的功德不是回向自己,完全回向给一切众生。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贤位,还没有成为圣人,叫做贤人。十回向位修圆满即登地,登地菩萨有十个位,叫十地菩萨,都称为圣人。三贤位菩萨,看自己的本性,等于隔云望月,仿佛看到月亮…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