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還有一個典故,在《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裏」,我們衣服口袋裏有一顆寶珠,我們卻帶著無價的寶珠,辛苦謀生活,衆生就是做這種冤枉事。衣服裏的寶珠譬喻佛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的心,可以成佛,爲什麼要去成衆生,這不是太冤枉嗎?

  現在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一個念佛的方法,你不要念衆生,念衆生就當衆生,你念佛就成佛。怎樣念呢?就像兒子想念母親一樣,你這樣念,在世間法講,你就變成孝子。念佛,你就成了佛子,念佛念得久,就成了佛。

  「若衆生心」,「衆生心」是你我現在的心,不說諸佛的心。諸佛的心用不著再憶念,諸佛念衆生,是要度衆生,跟我們衆生念衆生不同,衆生念衆生,轉衆生。我們現在的心就是衆生心,不要再念衆生,去念佛。「憶佛念佛」,先「憶佛」再「念佛」,持想不忘,不要把佛忘記了,叫「憶」,再精進用功念佛,叫「念」。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注意「現前」兩個字,你若是憶佛念佛,「現前」就見到佛。譬如前面講過,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他在憶佛念佛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叁次,第四次佛告訴他:「你七天以後要往生我國。」慧遠大師把寺院的事情交待清楚,七天之後就生西方了,這就是現前見佛。

  「當來」,就是你果報盡了之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的回向偈:「盡此一報身,同登極樂國。」我們的身體是果報身,有限度的壽命,縱使活到一百二十歲,總有報盡的時候,報盡到哪裏去呢?報盡入六道輪回,流轉生死。爲什麼不出六道呢?你天天念衆生,怎能離開衆生的六道?你現在不念衆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等你報盡的時候,阿彌陀佛托著蓮花臺來接引你,你坐上蓮花臺,就生到西方去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九品蓮花是我們的父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蓮花開了,就見到佛。

  「現前見佛」,是一時的感應,「當來見佛」,則是永遠見佛。下面有個決定之詞,「必定見佛」,毫無疑問,才叫必定。念佛法門有叁個要法,即淨土的叁資糧:信、願、行。一、要有信心,告訴我們必定見佛,就是叫你決定相信,絲毫不能起疑惑。疑者不信,怎麼能發願生西方呢?不發願,怎麼能生去呢?所以只要憶佛念佛,現前就能見佛,當來一定生到西方見佛。你要是能得到念佛叁昧,在定中見佛,看得很清爽!最先你作夢,在夢中能夠見到佛。我們凡夫的苦惱,天天晚上作夢,從來沒有夢見佛。因爲夢是白天心中所想的事情,晚上現出夢境。白天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所以作些亂七八糟的夢。或是夢見可愛的人,愛得不得了;或是夢見不可愛的人,結怨家吵架。因爲白天想這一類的事,晚上就作衆生夢。現在不要念衆生,你白天念佛,晚上作夢就會夢見佛,就證明你的功夫有進步。

  「去佛不遠」,是叫我們不要生疑心,《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世界,要經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的國土,就是一個佛的世界,即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釋迦佛住在娑婆世界,從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經過十萬億個佛的世界,而後到達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就已廣闊得不能想象,何況要超過十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如何去得了呢?因此就生了疑惑。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去佛不遠」,若常看淨土法門的經書,就會知道,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彈指之頃,指頭彈一下就到了。怎麼那麼快呢?阿彌陀佛的神通不可思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手中托著蓮花臺,來接引我們,你坐上蓮花臺,彈指之頃,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

  按事相上講,有十萬億佛土之遠,實際不遠,一彈指的時間,就生到西方去了。按理性上講,十方諸佛國土,不出我的自心。我們的心有真心、妄心,妄心是凡夫妄想出來的,不真實。還有個真心,大而無外,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諸佛世界都在我心內,極樂世界不在我心內嗎?就怕你不發願往生,你發願往生,彈指之間就到,極樂世界就在你自己心內,沒有離開你自己的心,怎麼能算遠呢?我們凡夫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卑劣慢心,瞧不起自己,認爲:「我無始劫來就在當衆生,怎麼能念佛就生西方呢?」有這種懷疑的人,他知道念佛法門,但是認爲自己業障深重,去佛太遠了。大勢至菩薩說:你去佛不遠!

  淨土宗屬于有門,是按事相上下手,不講玄奧之理。西方在哪裏呢?和東方相對的就是西方。我們凡夫不曉得向著西方,天天往東方走,越走距離西方越遠,實際上並不遠,有兩句話解釋得最好:「日日往東走,回頭便是西。」你天天面對著東方走,你一回頭,就對著西方,西方怎麼會遠呢?剛才說過,自己覺得業障重,恐怕生不去西方。淨土法門是靠著阿彌陀佛的大願接引我們,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能把我們業障深重的衆生接去,叫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斷除業障,就容易了。你如果完全相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力,如大海裏的一艘船,來載渡衆生。衆生業障重,如一大塊鐵,只要是鐵,即使是一小塊,也會沈到水裏,但是你把一大塊鐵放到船上,不會沈到水裏,因爲船有漂浮的力量。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衆生業障雖然很重,但對阿彌陀佛來說,算不了什麼,很容易就把你帶到西方極樂世界。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是在淨土法門之中,是最要緊的兩句話。「不假方便」,不需要像修其他的法門,用種種的方便,才能修得功夫。淨土法門只要一心念佛,簡單容易,上根利智的人可以修,中下根人也可以修。它是叁根普被,上中下叁根都可以念佛,不需要再修其他方便法門。例如種種觀想,都不必,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夠了。念佛是否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呢?其他淨土的經書,沒說過當下開悟,只有《念佛圓通章》有這句話,所以最重要。「自得心開」,即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是明了我自己的真心,我們現在學了佛法,依文解義知道我們的妄心,是虛妄不實,還有個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沒有明白。心開了,你就明白了,叫明心。我們現在學了佛法,依文解義說:我們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佛性什麼樣子?沒有見到。等你的真心一開,佛性見到了,明心見性,這時候就大徹大悟了。

  中國的頓教禅宗,目的在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淨土宗的目的,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禅宗批評淨土宗: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繞個大圈子。你的真心就在妄心之內,妄心觀空了,真心就現前,佛性本來存在,無欠無缺,何必繞大圈子,跑到西方極樂世界呢?他們如果看見《念佛圓通章》,就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念一句阿彌陀佛,怎麼就能心開呢?要知道我們一個心具足十個法界,即四聖六凡。衆生念的是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佛教講超出叁界的聖人有四種,小乘兩種:聲聞、緣覺。大乘兩種:菩薩、佛。合起來十個法界,所謂一心具足。你念哪一個法界,你的心即變成哪一個法界的心。你念佛,你的心就變成佛的心,這叫一念佛,念念佛。你念一句佛,心就變了,變成一念佛心。你若念念不斷地念佛,你的心就念念不斷地變成佛的心。一法界顯,九法界隱;佛法界一現前,九法界就隱沒了。只有一念念佛的心,就是你的心,只有一個佛的境界,你自然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再說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人是個臭皮囊,身上只有臭氣,你用香塗到身上,身上有香氣,聞起來很香。你念佛就叫「香光莊嚴」,你所念的佛號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法身,有五分法身香,具足五種功德。修戒定慧,就生香氣,叫戒香、定香、慧香。得了解脫,又起一種香,叫解脫香。由解脫生出的智慧知見,叫解脫知見香,合起來就是法身香。念阿彌陀佛的法身理體,就有香氣,阿彌陀佛的光明,表示度衆生的智慧光,叫做香光明。你念一句佛號,就生香氣、生光明,就是用香氣、用光明莊嚴自己。所以有人把念佛堂命名香光精舍,就是從《念佛圓通章》取名。

  一個精進念佛的人,你到他的房間,能聞到一種特別的異香,是他念佛念出來的香氣。精進念佛的人會放出光明,你看他屋子裏面特別光明,這是香光莊嚴的感應。臨命終生西方,他看見阿彌陀佛,別人沒有看見。往生之後他的房裏有香氣,很多天不散,就是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前面說大勢至菩薩,在十二尊佛前,學念佛法門,得了念佛叁昧,就以比方開示我們,所以在短短經文裏,說了叁個譬喻。第一個譬喻,說兩個普通人,一個專憶,一個專忘,永遠不能見面。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則生生不相舍離。第二個譬喻,說如母子相憶念,母親想念兒子,兒子不想念母親,還是沒有用。必須兒子想念母親,像母親想念兒子一般,母子才能不相分離。第叁個譬喻,說你只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即是香光莊嚴。說完後,大勢至菩薩將自己念佛的功夫再說一遍,按文法上說,就是首尾呼應。前面說他得了念佛叁昧,下面經文接上來,還是說他得的念佛叁昧。前面的譬喻說完了,再告訴我們,他是這樣用功,就成了大勢至菩薩,我們也照這樣用功,決定能成大勢至菩薩,這叫現身說法。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佛教無論講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得講因講果,因爲沒有因,不會有果。大勢至菩薩怎麼成大勢至菩薩呢?「我本因地」,因地不是果地,果地是現在成了大勢至菩薩,最初發心叫因地。「以念佛心」,以念佛的心一心念佛。「入無生忍」,無生忍,就是念佛叁昧。佛性也叫真如,也叫真心,是個清淨的本體,本來不生不滅,叫無生的境界。無生的境界,我們只是在佛經上講,衆生都在生滅法中,你不用功,不能證入。證入無生法,也就是證入真心、佛性,證入了安住不動就叫忍。這就是得了念佛叁昧,入了無生法忍,是由念佛心得到的。

  前面是自利,下面叁句是利他。「今于此界」,大勢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衆生有緣,他本來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國土,來到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是染汙的國土。「攝念佛人」,「攝」是攝持、收攝,也就是把衆生接引到西方去。可是衆生不念佛,他無法把衆生接去;要是有念佛的衆生,他就能把衆生接引到西方去。「歸于淨土」,歸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楞嚴經》,佛問諸大菩薩如何得到圓通,圓通就是叁昧,叁昧是通名,念佛叁昧是別名。你修其他功夫,也能得到叁昧,得到叁昧就對一切法圓滿通達。「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大勢至菩薩開口說法的時候,前面已經有二十叁位大菩薩,說過證得二十叁種圓通。我大勢至不敢說哪一種圓通好,哪一種圓通不好,但是我有個得圓通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

  「都攝六根」,我把六個根收攝起來。「淨念相繼」,這六個根一起用的時候,我的念頭變成一個清淨的念,念念相繼不斷,把染汙心念掉,完全變成清淨的心。「得叁摩地」,叁摩地是梵語,和叁昧意思一樣,就是得了正定。「斯爲第一」,「斯」是「此」的意思,這個念佛法門要算第一。

  前面說過,我們衆生的境界,是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六根對著六塵,生起六識在打妄想,全是凡夫的境界。現在要用功,「都攝六根」,怎樣才能把六根都收攝起來呢?得有下手的方便,即眼根不要對著凡夫的色塵,多看佛像,眼根就收攝起來。耳朵,自己念佛自己聽,聽念佛的聲音,耳根就收攝起來。供養佛像要燒香,鼻子多聞供佛的香味,就把鼻根收攝起來。舌根,凡夫的果報,不吃飯不行,要順法性,吃善法的飯,就是吃素飯,不要殺害衆生,吃衆生肉。舌根對著味塵是造業,與衆生結生死冤家,所以《楞嚴經》講:「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是互相償債的。修行不吃飯不能用功,不要貪圖葷菜的味道,把舌根收攝起來。身根,不要貪圖好的衣服穿,不穿衣,冬天不能擋寒冷,夏天不能遮身蔽體,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身根就收攝起來。意根,就是我們的心,一心念佛把它變成淨念,一念佛便成一個淨念,念念佛就變成念念的淨念。剛開始念會間斷,念久了不間斷,就得了念佛叁昧。

  這就是最初下手,用念佛收攝六根,把它變成佛的境界,進一步,念佛念出功夫,你只要一句佛念起來,六根都不緣六塵。眼睛看見色,等于沒看見;耳朵聽見聲音,等于沒聽見;……,你的功夫念上手了,就是有點淨念相繼的功夫了。那麼再進一步,真正的淨念相繼,一點妄念也沒有,你就得了念佛叁昧。

  今天把《念佛圓通章》講完了,這篇經文雖然很短,但是義理很豐富。最好每天念一遍,你就會把念佛的心發起來,越念越精進,越念越專一。勸請你們看靜權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是爲求解;勸請念經文課誦,是修行,解行並重,一定會得真實的利益。

  (民國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修訂)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