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近十方如来就好,何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到十方净土呢?说得倒是直截了当,但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要知道我们众生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平等平等,没有两样。不同的是多了妄念,只要把妄念空掉,你立地就是佛,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不要到十方净土去,你站在娑婆世界就是佛,更直截了当。但是要晓得,妄念虽然是虚妄的,没有实体,可是想把它空掉,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无始劫来习惯了,不打妄想还不行呢!等觉菩萨都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空,谈何容易啊!
佛学的大乘法门,名相教义你都熟了,到底大乘法要怎么学呢?我空、法空、空也空,三空及第就学成功了,不就成佛了吗?可是要空掉很不容易,你说:我空怎么空,法空怎么空,空也空怎么空,说得天花乱坠,到了吃饭的时候,肚子饿得不得了,还得吃饭,连一顿饭都空不掉,你就知道了生死,不是简单的事。
佛度众生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只有两个法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空是空妄念,把妄念空掉,你就是佛。空,不容易空掉,还有一个法门,就是有门。念佛法门属于有门,不从空下手,从有下手,还是为对治妄念。因为妄念不易空掉,我们先把凡夫杂乱的念头,转成佛的念。佛的念不再是妄念,不是凡夫的有,变成妙有,妙者不可思议。凡夫的妄念,统一后变成佛念,就是不可思议妙有的念。所以妙有就是不有,不有就是真空。下手不同,或由空门,或由有门下手,结果没有两样,这叫殊途同归。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非有即是真空。念佛法门是有门,也叫妙有法门,结果跟真空没有两样。
前面问:我既然要生净土,十方净土都可以生,何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晓得,凡夫的心是散乱心,你发愿要生十方净土,你的妄念不能统一。因为你念佛的心,不能专一的忆念,虽说十方净土都可以生,结果一方也去不了。忆念要深,你不能专一,怎么能够深呢?所以先找一尊佛念,找一个净土生,才能把纷飞的杂念统一起来,才能把众生的妄念变成佛念。不再念众生,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妙有法门。
有人再问:我念一尊佛,先把妄念统一起来,求生一个净土,那么十方诸佛,挑一个念就好,何必挑选阿弥陀佛?十方净土,找一个净土去生,何必生到西方极乐?我刚才讲过,阿弥陀佛的愿力最大,超过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只接引十信满心的众生,不接引博地凡夫。《十六观经》有明文,阿弥陀佛不但接引博地凡夫,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接引,只要你肯念他的名号就可往生。
阿弥陀佛忆念众生,如母忆子。再看着经文,「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儿子要忆念着母亲,两人才会亲切。母亲时时忆念着儿子,儿子逃开了,不是个孝顺的儿子,那母亲再忆念,也难跟儿子见面。这是拿世间法来譬喻,我们就容易了解阿弥佛陀的慈悲。我们自己要想念母亲,不想念,母亲再慈悲也没有用。阿弥陀佛怎样大慈大悲忆念众生,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说世间法来譬喻,像慈母忆念儿女一样,你就容易了解。
母亲的爱最伟大,父母亲都爱儿女,但是父亲的爱有条件,母亲的爱没有条件。父亲爱儿女,要儿女孝顺他,不孝顺他,至少不能丢他的脸。假如儿子不听父亲的话,尽做坏事,去偷人家东西,父亲怎么教诫,都不能改过自新,结果被关到监牢里,父亲恨这儿子恨得要命。母亲说:儿子关在监牢里,你去看看!父亲已经气得不能活了,不去看他。母亲的爱没有条件,儿子孝顺她,她爱儿子;儿子不孝顺她,甚至当了贼,被关到监牢里,她不怕丢人,还是怜悯儿子。想到儿子被关,没有衣服换洗,赶快给他送衣服;牢里的饭吃不饱,赶快给他送饭。父亲不做的,母亲要做,这是母爱的伟大。爱儿女不但废寝忘食,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儿女她还是要爱。
报纸上登一则新闻:母亲在水池旁洗衣服,一个小孩才二、三岁坐在旁边玩,水里有小球蹦蹦跳跳,小孩就拿树枝打小球,噗咚!一声,小孩掉到水里去了。母亲一惊,就扑到水里去救小孩。旁边还有洗衣服的女人,一看母子都掉到水里,就大喊大叫:「救命啊!救人啊!」岸上有男人赶来救,看到小孩子露出头来,会游泳的人下水,就把小孩救上来,下面是他母亲举着,连母亲也一起救上来。救上来时,小孩喝水少,把小孩救活;母亲喝水太多,结果没有救活。母亲跳到水里救儿子,水太深了,她只想到顾儿子,没想到顾自己,把儿子举出水,自己淹死也不在乎,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一定要顾儿子的生命,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还有一次报上登载:公路局汽车着火,里面坐了很多人,有烧死的、有受伤的,里面有母子二人,母亲烧成重伤,送到医院就死了,儿子却没有受伤。因为汽车一着火,母亲便把儿子抱到车底,自己整个身体扑在儿子身上,儿子才没被火烧着。这是讲母亲爱儿子的心,是没有条件的。可是儿子不忆念母亲,母亲只有空空的忆念。
社会风气越来越坏,所谓「母慈子孝」,现在母亲还是慈爱,子女却不孝顺。时代不同,邪说横行,有些子女认为父母结婚,为求自己快乐,才会生出儿女,对父母为什么要孝顺呢?但是父母亲生出你来,如果不养你,你怎么长大?如果不让你接受教育,你怎么能接受教育?甚至大学毕业。
现在合到佛法上,阿弥陀佛无时不忆念众生,我们不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虽然忆念我们,有什么用?阿弥陀佛的相是表法的,他的左手托着莲花,右手伸了好长,就是要接我们生西方。你不忆念阿弥陀佛,他要接你,也接不去,佛不是空空的忆念吗?大势至菩萨讲到这里,就是教我们念佛的方法,怎么念呢?就像孝顺的儿子忆念母亲,那样念就对了。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假若子女忆念母亲,像母亲忆念子女那样,母子不但今生不相分离,来生也不相分离,今生做母子,来生还做母子。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前面说两个譬喻,先说两个朋友,再说母亲与子女,要是两个互相忆念,就不相分离,生生世世在一起。这是拿凡夫法作譬喻,教我们念佛,应该像儿子想念母亲那样念。再合到正法上,「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众生心是生灭的心,念念在那儿想事情,想的是众生,从来不会想到佛上。我们的心念的是众生,那么生生世世当众生。佛法是心法,心内求法;其他的宗教,是从心外去求道。所以念佛用功,是用心来念佛,是在心内求佛,你把念众生的心,变为念佛的心,就成了佛。
我们不学佛法,不知道我们的心是妄想心,不是真实的心,妄想心是对着外面六尘境界生起来的。《楞严经》云:「无心不缘境,无境不生心。」这是佛教的哲学,境界千差万别,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眼睛看见的形形色色,一切现象,属于色境。耳朵听到的声音,叫做声境。鼻子嗅到的味道,叫做香境。舌头尝到的滋味,无论酸、甜、苦、辣、咸,都叫做味境。身体感觉的冷、暖、湿、滑,叫做触境。我们意根所对的境界,叫做法境。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对着六尘生起来六个识,六个识合起来,就是一个妄想心,六尘就是六个境界,尘是染污之义,这六个境界能染污我们的清净心。六根对着六尘境界生起的六个识,都是染污心,都在那儿打妄想,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所想的全是六尘缘影。你心里在想的色,就是外面的境界,落下来的影子。你心里想到的色、听到的声音,有可爱的,也有不可爱的。对可爱的,动贪心;对不可爱的,动瞋恨。六个尘境落下来的影子,你一攀缘不舍,把它当成自己的心,就叫做妄想心。妄想心想来想去,不出六尘境界。三界以内的有为法,不出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三界以内就是众生的界限,众生超不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我们的心想来想去,不出十八界,不超出三界,天天念的全是凡夫的事,念凡夫就成凡夫。要是六根不和六尘相对待,就不生六个识。
释迦牟尼佛发现心力不可思议,《华严经》上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每天做晚课,放蒙山施食,一开始念这四句,叫做华严观,这心力不可思议!它能把十方诸佛造出来。假若你想知道,过去佛从哪儿来?现在佛从哪儿来?未来佛从哪儿来?应当观想一切法的本体、自性,都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能造出三世诸佛。
讲心造诸佛的道理,常常听佛法,很容易了解;初听的人,听得很茫然。譬如说:人千差万别,各人各样,但大别分可爱和不可爱两种。可爱的人,你见了就爱她;不可爱的人,你见了就讨厌。所以和可爱的人结了爱情,与不可爱的人结了冤仇。爱人、仇人都是你的心造的,不是那人生来就是个爱人、仇人,完全是你的心造出来的。《十六观经》上有两句最要紧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心,才能造个佛出来。我们凡夫的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是六尘的影子,可是无真不起妄,有个真心在里面。你把妄心透过去,观空了,真心就现前。真心就是佛性,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
我们学佛法,才知道做人做得冤枉,自己天天在那儿念众生,造众生的业,造来造去,把自己造到三恶道里。要当个人不容易,前生前世得修人的善法,才能转一个人。做一个人可以成佛,不去成佛,尽造恶业,糊涂的生,糊涂的死,来生不能再转为人,人死了,掉到三恶道去,不是太冤枉吗?
我们受众生的冤枉苦,世间法有个譬喻:「端着银碗讨饭吃,还真是个冤枉事。」这个典故出自明朝,有一个奸臣叫做严嵩,他犯罪之后被抄家,没收家里的东西。本来是一品宰相,家里有很多东西,有的没有被抄到,他找到一个银子打造的碗,他拿着银碗想变卖给别人,别人都不敢买,因为买了怕犯罪,于是他拿着银碗讨饭吃。
佛经…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