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近十方如來就好,何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到十方淨土呢?說得倒是直截了當,但事實上不是這麼簡單,要知道我們衆生的佛性,與諸佛的佛性平等平等,沒有兩樣。不同的是多了妄念,只要把妄念空掉,你立地就是佛,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不要到十方淨土去,你站在娑婆世界就是佛,更直截了當。但是要曉得,妄念雖然是虛妄的,沒有實體,可是想把它空掉,不是簡單的事。因爲無始劫來習慣了,不打妄想還不行呢!等覺菩薩都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空,談何容易啊!

  佛學的大乘法門,名相教義你都熟了,到底大乘法要怎麼學呢?我空、法空、空也空,叁空及第就學成功了,不就成佛了嗎?可是要空掉很不容易,你說:我空怎麼空,法空怎麼空,空也空怎麼空,說得天花亂墜,到了吃飯的時候,肚子餓得不得了,還得吃飯,連一頓飯都空不掉,你就知道了生死,不是簡單的事。

  佛度衆生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只有兩個法門:一個空門,一個有門。空是空妄念,把妄念空掉,你就是佛。空,不容易空掉,還有一個法門,就是有門。念佛法門屬于有門,不從空下手,從有下手,還是爲對治妄念。因爲妄念不易空掉,我們先把凡夫雜亂的念頭,轉成佛的念。佛的念不再是妄念,不是凡夫的有,變成妙有,妙者不可思議。凡夫的妄念,統一後變成佛念,就是不可思議妙有的念。所以妙有就是不有,不有就是真空。下手不同,或由空門,或由有門下手,結果沒有兩樣,這叫殊途同歸。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非有即是真空。念佛法門是有門,也叫妙有法門,結果跟真空沒有兩樣。

  前面問:我既然要生淨土,十方淨土都可以生,何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曉得,凡夫的心是散亂心,你發願要生十方淨土,你的妄念不能統一。因爲你念佛的心,不能專一的憶念,雖說十方淨土都可以生,結果一方也去不了。憶念要深,你不能專一,怎麼能夠深呢?所以先找一尊佛念,找一個淨土生,才能把紛飛的雜念統一起來,才能把衆生的妄念變成佛念。不再念衆生,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妙有法門。

  有人再問:我念一尊佛,先把妄念統一起來,求生一個淨土,那麼十方諸佛,挑一個念就好,何必挑選阿彌陀佛?十方淨土,找一個淨土去生,何必生到西方極樂?我剛才講過,阿彌陀佛的願力最大,超過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只接引十信滿心的衆生,不接引博地凡夫。《十六觀經》有明文,阿彌陀佛不但接引博地凡夫,連五逆十惡的衆生都接引,只要你肯念他的名號就可往生。

  阿彌陀佛憶念衆生,如母憶子。再看著經文,「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兒子要憶念著母親,兩人才會親切。母親時時憶念著兒子,兒子逃開了,不是個孝順的兒子,那母親再憶念,也難跟兒子見面。這是拿世間法來譬喻,我們就容易了解阿彌佛陀的慈悲。我們自己要想念母親,不想念,母親再慈悲也沒有用。阿彌陀佛怎樣大慈大悲憶念衆生,因爲我們不了解,所以說世間法來譬喻,像慈母憶念兒女一樣,你就容易了解。

  母親的愛最偉大,父母親都愛兒女,但是父親的愛有條件,母親的愛沒有條件。父親愛兒女,要兒女孝順他,不孝順他,至少不能丟他的臉。假如兒子不聽父親的話,盡做壞事,去偷人家東西,父親怎麼教誡,都不能改過自新,結果被關到監牢裏,父親恨這兒子恨得要命。母親說:兒子關在監牢裏,你去看看!父親已經氣得不能活了,不去看他。母親的愛沒有條件,兒子孝順她,她愛兒子;兒子不孝順她,甚至當了賊,被關到監牢裏,她不怕丟人,還是憐憫兒子。想到兒子被關,沒有衣服換洗,趕快給他送衣服;牢裏的飯吃不飽,趕快給他送飯。父親不做的,母親要做,這是母愛的偉大。愛兒女不但廢寢忘食,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兒女她還是要愛。

  報紙上登一則新聞:母親在水池旁洗衣服,一個小孩才二、叁歲坐在旁邊玩,水裏有小球蹦蹦跳跳,小孩就拿樹枝打小球,噗咚!一聲,小孩掉到水裏去了。母親一驚,就撲到水裏去救小孩。旁邊還有洗衣服的女人,一看母子都掉到水裏,就大喊大叫:「救命啊!救人啊!」岸上有男人趕來救,看到小孩子露出頭來,會遊泳的人下水,就把小孩救上來,下面是他母親舉著,連母親也一起救上來。救上來時,小孩喝水少,把小孩救活;母親喝水太多,結果沒有救活。母親跳到水裏救兒子,水太深了,她只想到顧兒子,沒想到顧自己,把兒子舉出水,自己淹死也不在乎,甯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一定要顧兒子的生命,這就是母親的偉大。

  還有一次報上登載:公路局汽車著火,裏面坐了很多人,有燒死的、有受傷的,裏面有母子二人,母親燒成重傷,送到醫院就死了,兒子卻沒有受傷。因爲汽車一著火,母親便把兒子抱到車底,自己整個身體撲在兒子身上,兒子才沒被火燒著。這是講母親愛兒子的心,是沒有條件的。可是兒子不憶念母親,母親只有空空的憶念。

  社會風氣越來越壞,所謂「母慈子孝」,現在母親還是慈愛,子女卻不孝順。時代不同,邪說橫行,有些子女認爲父母結婚,爲求自己快樂,才會生出兒女,對父母爲什麼要孝順呢?但是父母親生出你來,如果不養你,你怎麼長大?如果不讓你接受教育,你怎麼能接受教育?甚至大學畢業。

  現在合到佛法上,阿彌陀佛無時不憶念衆生,我們不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雖然憶念我們,有什麼用?阿彌陀佛的相是表法的,他的左手托著蓮花,右手伸了好長,就是要接我們生西方。你不憶念阿彌陀佛,他要接你,也接不去,佛不是空空的憶念嗎?大勢至菩薩講到這裏,就是教我們念佛的方法,怎麼念呢?就像孝順的兒子憶念母親,那樣念就對了。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假若子女憶念母親,像母親憶念子女那樣,母子不但今生不相分離,來生也不相分離,今生做母子,來生還做母子。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前面說兩個譬喻,先說兩個朋友,再說母親與子女,要是兩個互相憶念,就不相分離,生生世世在一起。這是拿凡夫法作譬喻,教我們念佛,應該像兒子想念母親那樣念。再合到正法上,「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衆生心是生滅的心,念念在那兒想事情,想的是衆生,從來不會想到佛上。我們的心念的是衆生,那麼生生世世當衆生。佛法是心法,心內求法;其他的宗教,是從心外去求道。所以念佛用功,是用心來念佛,是在心內求佛,你把念衆生的心,變爲念佛的心,就成了佛。

  我們不學佛法,不知道我們的心是妄想心,不是真實的心,妄想心是對著外面六塵境界生起來的。《楞嚴經》雲:「無心不緣境,無境不生心。」這是佛教的哲學,境界千差萬別,不出色、聲、香、味、觸、法六種。眼睛看見的形形色色,一切現象,屬于色境。耳朵聽到的聲音,叫做聲境。鼻子嗅到的味道,叫做香境。舌頭嘗到的滋味,無論酸、甜、苦、辣、鹹,都叫做味境。身體感覺的冷、暖、濕、滑,叫做觸境。我們意根所對的境界,叫做法境。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對著六塵生起來六個識,六個識合起來,就是一個妄想心,六塵就是六個境界,塵是染汙之義,這六個境界能染汙我們的清淨心。六根對著六塵境界生起的六個識,都是染汙心,都在那兒打妄想,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所想的全是六塵緣影。你心裏在想的色,就是外面的境界,落下來的影子。你心裏想到的色、聽到的聲音,有可愛的,也有不可愛的。對可愛的,動貪心;對不可愛的,動瞋恨。六個塵境落下來的影子,你一攀緣不舍,把它當成自己的心,就叫做妄想心。妄想心想來想去,不出六塵境界。叁界以內的有爲法,不出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叁界以內就是衆生的界限,衆生超不出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我們的心想來想去,不出十八界,不超出叁界,天天念的全是凡夫的事,念凡夫就成凡夫。要是六根不和六塵相對待,就不生六個識。

  釋迦牟尼佛發現心力不可思議,《華嚴經》上有四句話:「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每天做晚課,放蒙山施食,一開始念這四句,叫做華嚴觀,這心力不可思議!它能把十方諸佛造出來。假若你想知道,過去佛從哪兒來?現在佛從哪兒來?未來佛從哪兒來?應當觀想一切法的本體、自性,都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就是我們凡夫的心,能造出叁世諸佛。

  講心造諸佛的道理,常常聽佛法,很容易了解;初聽的人,聽得很茫然。譬如說:人千差萬別,各人各樣,但大別分可愛和不可愛兩種。可愛的人,你見了就愛她;不可愛的人,你見了就討厭。所以和可愛的人結了愛情,與不可愛的人結了冤仇。愛人、仇人都是你的心造的,不是那人生來就是個愛人、仇人,完全是你的心造出來的。《十六觀經》上有兩句最要緊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的心就是佛的心,才能造個佛出來。我們凡夫的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是六塵的影子,可是無真不起妄,有個真心在裏面。你把妄心透過去,觀空了,真心就現前。真心就是佛性,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

  我們學佛法,才知道做人做得冤枉,自己天天在那兒念衆生,造衆生的業,造來造去,把自己造到叁惡道裏。要當個人不容易,前生前世得修人的善法,才能轉一個人。做一個人可以成佛,不去成佛,盡造惡業,糊塗的生,糊塗的死,來生不能再轉爲人,人死了,掉到叁惡道去,不是太冤枉嗎?

  我們受衆生的冤枉苦,世間法有個譬喻:「端著銀碗討飯吃,還真是個冤枉事。」這個典故出自明朝,有一個奸臣叫做嚴嵩,他犯罪之後被抄家,沒收家裏的東西。本來是一品宰相,家裏有很多東西,有的沒有被抄到,他找到一個銀子打造的碗,他拿著銀碗想變賣給別人,別人都不敢買,因爲買了怕犯罪,于是他拿著銀碗討飯吃。

  佛經…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