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11

  ..續本文上一頁如法」,一切衆生皆有真如,真如統統起熏習功能,那都應同一個時間,一切衆生統統知道自己有真如法。「勤修方便」,于是大家都勤修方便之道。「等入涅槃」,平等入涅槃,就是一起入于涅槃,應該是這樣,而事實上不是這樣,還是無量前後差別,這是什麼道理呢?

  角二、答(分二)

  亢初、通體明內熏不無

  答曰:真如本一。

  「角二、答」,答複,分二科。「亢初、通體明內熏不無」,各個衆生都有真如,先證明真如內熏不是沒有。

  「答曰:真如本一。」真如本來是平等無二,沒有差別,一切衆生統統有真如,而且是平等的熏習。那麼爲什麼有信、有不信呢?下面再答複。

  亢二、明染淨賴緣,顯成前後(分二)

  氐初、約染惑對緣起有厚薄

  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亢二、明染淨賴緣,顯成前後。」染法淨法統統等待外緣,不是光有真如內熏就成功,一定要假藉外緣的熏習,因此顯出來前後差別,分二科。「氐初、約染惑對緣起有厚薄」,毛病就出在染法有厚有薄,染法就是無明,無明有厚有薄,所以衆生有信有不信,有前有後。

  「而有無量無邊無明」,無明一起,熏動了淨心,起徧法界、無量無邊的無明。「從本已來」,從根本以來,從無始以來,有衆生就有無明,無明無始。「自性差別」,無明本來就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有的無明很厚,有的無明很薄。第一個總義答複完了,下面再分別答複。

  「過恒沙等上煩惱」,過恒河沙數等而上之的煩惱,那麼多的煩惱,「依無明起差別」,都依根本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根本無明起差別。」這個見愛煩惱,就是五住地煩惱,枝末無明的四住無明。叁界以內的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統統依著我執起的,叫我見我愛。我見我愛這個染汙法,統統是煩惱,也是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配到叁界以內的四住地無明很好了解,就是煩惱障。「過恒沙等上煩惱」,配到所知障的粗分,叫塵沙惑。所知障還有一個細分,叫無明惑。天臺宗分煩惱,叁界以內叫見惑、思惑,叁界以外叫塵沙惑、無明惑。塵沙惑怎麼解釋呢?如塵似沙的法門,統統不能了知,被所知障障住了。所知不是障,它能障所知,應該無量法門一時通達,通達不了,被所知障障住了。「過恒沙等上煩惱」,就是塵沙惑,從哪裏起這些差別塵沙惑呢?也是依著根本無明起的差別。

  再說到煩惱障,叁界以內的見惑、思惑。思惑分成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我見愛染煩惱」,也是依著根本無明起的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一切煩惱,包括我見愛染煩惱、過恒沙等上煩惱,統統依于無明所起,于是就有「前後無量差別」。怎麼衆生有前有後,有不信有信,統統歸無明的分別?這個道理很不容易了解,「唯如來能知故」,唯佛窮知。窮者,窮盡,唯佛盡知。我們現在是依文解義,叁賢位的菩薩還未親證,地上菩薩親證,也是分證,只有佛統統了解,完全盡知這個道理。馬鳴菩薩怎麼統統知道呢?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是依著一百部大乘經造的,一百部大乘經都是佛說的,不是馬鳴菩薩說的。

  氐二、約淨法賴緣,前後差異(分叁)

  房初、法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

  「氐二、約淨法賴緣,前後差異。」就淨法的本身說,有內熏外熏,要等著外緣,外緣也有前後的差異,分叁小科。「房初、法」,講法。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這是總說,佛法講因緣生法,染法得因緣具足,才能生起染法,單有染因,有無明,缺緣不生。外面境界是個緣,沒有境界,生不出來染法。淨法,真如是淨法之因,外面沒有淨法之緣,緣不具足,淨法也生不出來。學佛法這是最要緊的道理,因緣生法,染法、淨法都要因緣具足才行。

  房二、喻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房二、喻」,說個譬喻。「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比如木中有火性,這是火的正因,這個因有了,第一、得有人知道木中有火性。第二、你得「假方便」,比方古時候鑽木取火。用鑽子來鑽,熱度越來越高,快冒煙的時候,再用引火之物,古時候都是用艾絨,將艾葉揉成絨毛,最容易著火,把艾絨一引,火就引出來了。「若無人知」,要是沒有人知道,「不假方便,能自燒木」,木柴裏面雖然有火,它能自己燒起來嗎?「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們誰看見木材自己發火燒的,沒有。那麼你能說木材裏面沒有火性嗎?木材都有火性,但是不能自己燒木。

  房叁、合(分二)

  心初、明因緣互阙之失

  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房叁、合」,用法來合,分二科。「心初、明因緣互阙之失」,缺了因不行,缺了緣也不行,有大的損失。

  「衆生亦爾」,衆生跟木中有火一樣,「雖有正因熏習之力」,各個衆生都有真如,這是淨法的正因,統統有內熏的力量。「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光有內因無外緣也不行,「善知識」,這是凡夫善知識,他正知正見,知因識果,知解識行,是明白因果、解行並重的善知識,他講佛法給你聽,這就有了外緣之力。假若沒有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外緣之力給你說法,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個真如,等于木中有火沒有人知道一樣。你不假外緣修行,能自己斷煩惱,自己證入涅槃,哪有這個道理?這就是缺緣不生。

  缺因也不生,「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那麼只要有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外緣,教給我們佛法就可以了,這個你又解錯了。你要相信自己有個真如,假如內裏面沒有真如的力量作內熏,單單有外緣,你也不能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木中假若沒有火性,你去鑽,你假方便去引火,怎樣鑽怎樣引,也引不出火來。又譬如榨油,得有油性的東西,才能榨出油來。芝麻、黃豆、花生,都含有油性。有油性會自己出油嗎?不會,你沒有假藉榨油的方便,它不會出油,這就需要外緣。單有外緣,你拿沙子榨榨看,能榨出油來嗎?你拿石頭榨榨看,能榨出油來嗎?它裏面沒有油性,你怎麼榨,也榨不出油來,所以一定要有內裏面的熏習之力。你絕對要相信我們自己有個真如,現在諸位同學聽我說佛法,我算是善知識,是個外緣,你內裏面沒有真如內熏之力,你怎麼聽也聽不懂,你怎麼聽也不會發道心!你聽懂了,了解了,發了道心,起了修行,統統是內熏之力,我不過給你幫幫忙。外緣,土話叫幫忙,你內裏面得要有真如內熏之力,你沒有真如自性,我怎麼講你也聽不懂,聽懂了你也發不起道心來,這就證明一定要有內熏、外熏,才能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心二、明性用相應之得(分二)

  尾初、辨具緣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尾二、明熏益(分二)箕初、明自分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箕二、明勝進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心二、明性用相應之得」,「性」就是自性、內性,「用」是外緣,辨明內性外緣相應有所得,分二科。

  「尾初、辨具緣」,辨明因緣具足了。「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等」,等于前面說的善知識,這是外緣,諸佛菩薩連善知識統統有慈悲心,統統發過大願要護持衆生,叫慈悲願護之力。

  「尾二、明熏益」,明受熏習的利益,分二科。「箕初、明自分」,自己能得利益。「能起厭苦之心」,能生起厭離生死苦的心。釋迦牟尼佛度五比丘說四谛法門:第一、知苦,第二、斷集。知道苦他才厭苦,衆生不聞佛法,叫愚癡顛倒。怎麼愚癡?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你看《地藏經》的經文翻譯得很淺顯,文義很深,釋迦佛在忉利天宮開忉利法會,就是教衆生知苦樂法,衆生不知道,不知道就叫愚癡。他還顛倒,以苦爲樂,他天天在那兒受苦,還以苦爲樂,所以才叫衆生是可憐愍者。內熏外熏,因緣具足,遇見諸佛菩薩善知識等講佛法給他聽,他知道苦了,才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相信有涅槃之樂,起了信心。「修習善根」,發心修行,先要成就他的善根,就是信根。

  「箕二、明勝進」,明諸佛菩薩給他勝進。「以修善根成熟故」,善根修習成熟了。「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前面是初發信心,修行就是修行信心,信心叫做善根,善根成熟,叫做勝進的功夫。善根成熟,十個信心修圓滿,進入叁賢位,叁賢位也修圓滿,這個時候遇到真正的諸佛菩薩。「示教」,是在佛那一方面;「利喜」,是在衆生這一方面。「示」是開示義理,叫他了解佛的義理。「教」是教導修行,叫他解行並重,一方面了解義理,一方面依法修行,這是佛那一方面護願之力。「利」是利益,衆生在佛法上得到真實的利益。「喜」是法喜,因爲他在佛法上得到真實的利益,就大生法喜。這是叁賢滿位要登地的菩薩,真正的諸佛菩薩來給他講開示,教導他了解義理,教導他修行,他得了真實的利益,得到法喜。

  有人可能懷疑:看大乘經論,好像滿世界都是佛、都是菩薩,我們怎麼沒有看見一個呢?難道都是騙我們的?你要曉得,諸佛菩薩從…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