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因为有真如熏无明这个因缘之力,能把妄心转变过来。妄心要取着外境,真如熏动了根本无明,把妄心转好了,能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之乐,生起厌欣二心。厌,是厌离生死。欣,是好乐涅槃。没有妄心还起不来这个分别,前面讲过,要是没有不觉的心,他还不会起分别,你跟他讲真如法,他还听不懂呢?所以我们学了佛法,就会利用我们的妄想心,妄想心是分别心。你要分别,你不要起贪、瞋、痴的分别,你去分别正法、佛法。你要厌生死苦,你不分别,怎么知道生死苦呢?利用分别心,知道生死是个大苦,要厌离它。你不分别,怎么知道涅槃是清净之乐呢?你分别出涅槃,才能心起好乐,欣求涅槃,这个妄心变成好的。
「申二、即此净用反熏真如增其势力(新熏)」,前面讲真如熏无明叫做「本熏」,这里讲妄心反过来熏真如,起一种净用,叫做「新熏」。「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这个妄心知道生死苦,厌离生死;知道涅槃乐,欣求涅槃之乐。有厌求之因缘的缘故,反过来再熏真如。
未二、辨其功能(分二)
申初、因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申二、果(分二)酉初、灭惑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酉二、证理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未二、辨其功能」,辨明妄心的功能,再分二科。「申初、因」,妄心熏真如,有什么功能呢?转凡成圣,乃至成究竟圣||成佛,都是妄心的功能。「自信己性」,妄心是个分别心,分别了佛法,懂得自己有真如妙性,起了信心。这就是十信位的菩萨,自信自己有真如妙性、自己的本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他再进一步的信,了解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的心妄动出来的。「前」就是外,依外境讲,心外没有境界,心外的境界都是自心妄动出来的。「修远离法」,这是属于三贤位菩萨。「自信己性」,是十信位,单靠信仰的力量来修行。「知心妄动」的「知」配到三贤位上,他真正了知「无前境界」,就要「修远离法」,要远离妄境。你知归知,信归信,境界还是境界,你要怎样远离境界?你得修远离法。
「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这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要如实修行,他依着真如实相来修,来远离,才如实知没有前境界。前面还是比较的知,依着圣言量而起的信心,依着圣言量了解没有心外的境界。登地以后,他真实知道没有前境界。「种种方便,起随顺行」,前面修远离法,三贤位修的是方便行,与真如妙性不相随顺,初地以上,还是修的方便行,但是与真如实相相顺不违逆。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如逆水行舟,水不顺,风不顺,所以进进退退。到了三贤位的菩萨,修远离法,但进不退,他修的方便行,还是与境界不相随顺。就是风顺了,还没有走到顺水那里,还是逆水行舟,还要努力精进。到登地以后,水顺了,风也顺了,修的方便行,即是如实修行,都跟真如实相随顺。「不取不念」,不取心外之境,不起心内之念。他如实修行,亲证法身,知道心外无境,取它作什么?心里妄念是自己虚妄之念,念它作什么?所以他就与真如相随顺。「乃至久远熏习力故」,久远,就是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很长,一直到成佛,都是久远熏习之力。这就是净法熏习的力量,真如熏动了无明,再熏动了妄心,妄心厌生死苦,欣乐涅槃乐,这样就起了信心,起了了解的智慧。于是登了地才如实修行,与真如随顺,久远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这是「因」位。
「申二、果」,再分二科,「酉初、灭惑」,这里科文把文截断,正文是连着的,「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因为久远熏习之力,无明才灭了。「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因为无明灭了,心里不动不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因为心没有起动,外面境界根本不现,境界也灭了。灭,顺着灭:境界灭,灭妄心;妄心灭,灭无明。这里是从根本下手,无明一灭,妄心不起,妄心不起,境界随灭。
下面讲到灭惑法,惑法就是染法,有三种:第一种根本无明,第二种妄心,第三种妄境,统统是惑法要灭掉,才证出理。「酉二、证理」,「以因缘俱灭故」,染法的因缘,以无明为因,生出三种细心。以境界为缘,由三种细心,再生出六个粗相。这个时候,染法的因,无明灭了,妄心灭了;染法的缘,境界也灭了,统统灭了。「心相皆尽」,心相不起了,心相,有六个染心,三个粗染心,三个细染心,统统灭尽了。「名得涅槃」,这时候就证到涅槃。涅槃是真如的理体,涅槃者寂灭,不生不灭。证得的涅槃是大乘涅槃,不是小乘的偏空涅槃。「成自然业」,证得大乘涅槃要起妙用,成了自然的业用。这业用不假功能,不起分别,任运自然的一种业用,等于「洪钟在架,有叩即鸣;明镜当台,有影斯鉴。」钟没有分别,镜子也没有分别,任运自然有这个业用。这就是讲到涅槃理体,也就是得到根本智,起自然业用就是后得智。
午二、广释(分二)未初、明妄心熏习(分二)
申初、标妄心熏习义有二种。申二、释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午二、广释」,广为解释,分二科。「未初、明妄心熏习」,说明妄心的熏习,再分二科。「申初、标」,标举出来。「妄心熏习义有二种」,记着!妄心熏习,都是熏习净法,不在染法科内。怎么熏习净法不断?先讲妄法怎样熏习净法。「申二、释」,解释。「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妄心分二种:第一种是「分别事识」,这是第六意识最粗的妄心,能起净的熏习,就是分别事识在事相上起分别,分别生死苦的事相,分别涅槃乐的事相,他就厌生死苦,欣求涅槃乐。这就是我们凡夫用功最粗妄心的熏习,熏的净法,就是用「分别事识」。二乘人也是用分别事识,于是能知道生死苦,乐求涅槃,渐渐能趣向无上道,就是佛道。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这是五种意合起来的「意熏习」。大乘善根菩萨知道他修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唯心所现,没有外面境界,所以发心勇猛,不是渐渐的,很快就证得大涅槃。
未二、显真如熏习(分三)
申初、标数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
「未二、显真如熏习」,讲真如的熏习,也就是净法熏习,分三科。「申初、标数」,「真如熏习义有二种」,标数出来。
申二、列名
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申二、列名」,列举出来二种名字。「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就是体、相、用三大,在真如门中只讲:「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就是真如门上的相,是即体之相,叫自体相。第一、自体相熏习,就是自体熏习,相合到体里面,叫做内熏。第二、用熏习,就是外缘的熏习,叫做外熏。
申三、辨相(分二)酉初、别释(分二)戌初、体相(分二)亥初、正显(分二)
角初、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角二、显熏功能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申三、辨相」,辨明二种相貌,分二科。「酉初、别释」,分别解释,再分二科。「戌初、体相」,讲体相,就是自体相,再分二科。「亥初、正显」,正显体相,再分二科。
「角初、辨熏习」,辨明熏习,先说明它怎么会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真如之法,自从无始世以来,「无始」者,没有个原始,推不出个头,有众生就有它。「具无漏法」,具足无漏功德之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有不可思议的业用,能作境界之性,能随缘生起来一切境界。境界是随缘生起的,它没有本体,本体就是真如法。
「角二、显熏功能」,显出熏习的功能。真如在众生内心里面作熏习叫内熏,「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一种真如是无漏法,它有自体。二种真如能起不思议的业用,这就熏习众生。因为真如恒常不断熏习,有一种力量起来。「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这就是真如在众生内心之中熏习的力量,没有真如熏习,众生不会厌离生死之苦,不会欣求涅槃之乐。「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己身」就是「己性」。因为在众生份上,执着身体是我,这时候初发信心,我执没断,但是他相信自己身体之内有真如法,于是就发心修行,这都是真如熏习的力量。
亥二、除疑(分二)
角初、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亥二、除疑」,伏除疑惑,分二科。「角初、问」,这一段怀疑问得太好!因为说真如内熏,学大乘法的人学到这里,起疑惑的人恐怕很多,马鸣菩萨替我们提问。「问曰:若如是义者」,前面你讲真如内熏,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假若是这个义理的话,「一切众生悉有真如」,那么一切众生统统有真如。「等皆熏习」,应该都平等的熏习,不会这个众生的真如熏习他,那个众生的真如不起熏习的功能。「云何有信无信」,为何眼前看见的众生,有信佛法的,有不信佛法的?有信真如的,有不信真如的?「无量前后差别?」有的在前信,有的在后信,有无量差别呢?「皆应一时自知有真…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