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因爲有真如熏無明這個因緣之力,能把妄心轉變過來。妄心要取著外境,真如熏動了根本無明,把妄心轉好了,能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之樂,生起厭欣二心。厭,是厭離生死。欣,是好樂涅槃。沒有妄心還起不來這個分別,前面講過,要是沒有不覺的心,他還不會起分別,你跟他講真如法,他還聽不懂呢?所以我們學了佛法,就會利用我們的妄想心,妄想心是分別心。你要分別,你不要起貪、瞋、癡的分別,你去分別正法、佛法。你要厭生死苦,你不分別,怎麼知道生死苦呢?利用分別心,知道生死是個大苦,要厭離它。你不分別,怎麼知道涅槃是清淨之樂呢?你分別出涅槃,才能心起好樂,欣求涅槃,這個妄心變成好的。
「申二、即此淨用反熏真如增其勢力(新熏)」,前面講真如熏無明叫做「本熏」,這裏講妄心反過來熏真如,起一種淨用,叫做「新熏」。「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這個妄心知道生死苦,厭離生死;知道涅槃樂,欣求涅槃之樂。有厭求之因緣的緣故,反過來再熏真如。
未二、辨其功能(分二)
申初、因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申二、果(分二)酉初、滅惑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酉二、證理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未二、辨其功能」,辨明妄心的功能,再分二科。「申初、因」,妄心熏真如,有什麼功能呢?轉凡成聖,乃至成究竟聖||成佛,都是妄心的功能。「自信己性」,妄心是個分別心,分別了佛法,懂得自己有真如妙性,起了信心。這就是十信位的菩薩,自信自己有真如妙性、自己的本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他再進一步的信,了解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的心妄動出來的。「前」就是外,依外境講,心外沒有境界,心外的境界都是自心妄動出來的。「修遠離法」,這是屬于叁賢位菩薩。「自信己性」,是十信位,單靠信仰的力量來修行。「知心妄動」的「知」配到叁賢位上,他真正了知「無前境界」,就要「修遠離法」,要遠離妄境。你知歸知,信歸信,境界還是境界,你要怎樣遠離境界?你得修遠離法。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這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要如實修行,他依著真如實相來修,來遠離,才如實知沒有前境界。前面還是比較的知,依著聖言量而起的信心,依著聖言量了解沒有心外的境界。登地以後,他真實知道沒有前境界。「種種方便,起隨順行」,前面修遠離法,叁賢位修的是方便行,與真如妙性不相隨順,初地以上,還是修的方便行,但是與真如實相相順不違逆。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如逆水行舟,水不順,風不順,所以進進退退。到了叁賢位的菩薩,修遠離法,但進不退,他修的方便行,還是與境界不相隨順。就是風順了,還沒有走到順水那裏,還是逆水行舟,還要努力精進。到登地以後,水順了,風也順了,修的方便行,即是如實修行,都跟真如實相隨順。「不取不念」,不取心外之境,不起心內之念。他如實修行,親證法身,知道心外無境,取它作什麼?心裏妄念是自己虛妄之念,念它作什麼?所以他就與真如相隨順。「乃至久遠熏習力故」,久遠,就是要叁大阿僧祇劫,時間很長,一直到成佛,都是久遠熏習之力。這就是淨法熏習的力量,真如熏動了無明,再熏動了妄心,妄心厭生死苦,欣樂涅槃樂,這樣就起了信心,起了了解的智慧。于是登了地才如實修行,與真如隨順,久遠叁大阿僧祇劫修行,這是「因」位。
「申二、果」,再分二科,「酉初、滅惑」,這裏科文把文截斷,正文是連著的,「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因爲久遠熏習之力,無明才滅了。「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因爲無明滅了,心裏不動不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因爲心沒有起動,外面境界根本不現,境界也滅了。滅,順著滅:境界滅,滅妄心;妄心滅,滅無明。這裏是從根本下手,無明一滅,妄心不起,妄心不起,境界隨滅。
下面講到滅惑法,惑法就是染法,有叁種:第一種根本無明,第二種妄心,第叁種妄境,統統是惑法要滅掉,才證出理。「酉二、證理」,「以因緣俱滅故」,染法的因緣,以無明爲因,生出叁種細心。以境界爲緣,由叁種細心,再生出六個粗相。這個時候,染法的因,無明滅了,妄心滅了;染法的緣,境界也滅了,統統滅了。「心相皆盡」,心相不起了,心相,有六個染心,叁個粗染心,叁個細染心,統統滅盡了。「名得涅槃」,這時候就證到涅槃。涅槃是真如的理體,涅槃者寂滅,不生不滅。證得的涅槃是大乘涅槃,不是小乘的偏空涅槃。「成自然業」,證得大乘涅槃要起妙用,成了自然的業用。這業用不假功能,不起分別,任運自然的一種業用,等于「洪鍾在架,有叩即鳴;明鏡當臺,有影斯鑒。」鍾沒有分別,鏡子也沒有分別,任運自然有這個業用。這就是講到涅槃理體,也就是得到根本智,起自然業用就是後得智。
午二、廣釋(分二)未初、明妄心熏習(分二)
申初、標妄心熏習義有二種。申二、釋雲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午二、廣釋」,廣爲解釋,分二科。「未初、明妄心熏習」,說明妄心的熏習,再分二科。「申初、標」,標舉出來。「妄心熏習義有二種」,記著!妄心熏習,都是熏習淨法,不在染法科內。怎麼熏習淨法不斷?先講妄法怎樣熏習淨法。「申二、釋」,解釋。「雲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妄心分二種:第一種是「分別事識」,這是第六意識最粗的妄心,能起淨的熏習,就是分別事識在事相上起分別,分別生死苦的事相,分別涅槃樂的事相,他就厭生死苦,欣求涅槃樂。這就是我們凡夫用功最粗妄心的熏習,熏的淨法,就是用「分別事識」。二乘人也是用分別事識,于是能知道生死苦,樂求涅槃,漸漸能趣向無上道,就是佛道。
「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這是五種意合起來的「意熏習」。大乘善根菩薩知道他修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唯心所現,沒有外面境界,所以發心勇猛,不是漸漸的,很快就證得大涅槃。
未二、顯真如熏習(分叁)
申初、標數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
「未二、顯真如熏習」,講真如的熏習,也就是淨法熏習,分叁科。「申初、標數」,「真如熏習義有二種」,標數出來。
申二、列名
雲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申二、列名」,列舉出來二種名字。「雲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就是體、相、用叁大,在真如門中只講:「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體故。」就是真如門上的相,是即體之相,叫自體相。第一、自體相熏習,就是自體熏習,相合到體裏面,叫做內熏。第二、用熏習,就是外緣的熏習,叫做外熏。
申叁、辨相(分二)酉初、別釋(分二)戌初、體相(分二)亥初、正顯(分二)
角初、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角二、顯熏功能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申叁、辨相」,辨明二種相貌,分二科。「酉初、別釋」,分別解釋,再分二科。「戌初、體相」,講體相,就是自體相,再分二科。「亥初、正顯」,正顯體相,再分二科。
「角初、辨熏習」,辨明熏習,先說明它怎麼會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真如之法,自從無始世以來,「無始」者,沒有個原始,推不出個頭,有衆生就有它。「具無漏法」,具足無漏功德之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有不可思議的業用,能作境界之性,能隨緣生起來一切境界。境界是隨緣生起的,它沒有本體,本體就是真如法。
「角二、顯熏功能」,顯出熏習的功能。真如在衆生內心裏面作熏習叫內熏,「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一種真如是無漏法,它有自體。二種真如能起不思議的業用,這就熏習衆生。因爲真如恒常不斷熏習,有一種力量起來。「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這就是真如在衆生內心之中熏習的力量,沒有真如熏習,衆生不會厭離生死之苦,不會欣求涅槃之樂。「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己身」就是「己性」。因爲在衆生份上,執著身體是我,這時候初發信心,我執沒斷,但是他相信自己身體之內有真如法,于是就發心修行,這都是真如熏習的力量。
亥二、除疑(分二)
角初、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亥二、除疑」,伏除疑惑,分二科。「角初、問」,這一段懷疑問得太好!因爲說真如內熏,學大乘法的人學到這裏,起疑惑的人恐怕很多,馬鳴菩薩替我們提問。「問曰:若如是義者」,前面你講真如內熏,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假若是這個義理的話,「一切衆生悉有真如」,那麼一切衆生統統有真如。「等皆熏習」,應該都平等的熏習,不會這個衆生的真如熏習他,那個衆生的真如不起熏習的功能。「雲何有信無信」,爲何眼前看見的衆生,有信佛法的,有不信佛法的?有信真如的,有不信真如的?「無量前後差別?」有的在前信,有的在後信,有無量差別呢?「皆應一時自知有真…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