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之」,就是熏习,学了一下就不学,怎么能得到学问?常常学,屡次习,叫熏习,分二科。「卯初、总释」,再分二科。
「辰初、喻」,「熏习义者」,怎么叫做熏习?「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像世间的衣服,其实没有香气。「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假若有人拿香气来熏习衣服,「则有香气」,这件衣服变成有香气的衣服。但是熏一次还不香,要屡次熏习,香气才会浓,你懂得香气熏衣服的道理,你就会用功。古人给我们开示,怎么用功?要发长久心,也叫长远心。有一句话:「勇猛心好发,长远心难持。」忽然间发了道心:我要用功,我要修行,我要了生死,这个勇猛心好发。或者顺境,可以激发你的道心;或者逆境,受了打击,也可以激发道心。但是你天天发勇猛心,变成长远,这个很难住持。这是过去祖师的开示,你要记住:用功要发长远心,要常常熏习。
「辰二、合」,拿法来合譬喻,再分二科。「巳初、染熏」,先讲染熏,再讲净熏。「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染法净法互相熏习,跟香气熏衣服一样的道理,真如净法,根本没有染相,但以无明来熏习真如,真如起了一种染相,等于衣服上生出香气。
「巳二、净熏」,「无明染法」,无明根本是个染法。「实无净业」,其实没有清净的业用。「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但是因为真如的熏习,就有清净的业用。懂得这两个道理,就知道众生怎么变成众生?无明熏真如,变成众生。众生怎样成佛?真如熏无明,就成佛。就是一个染熏,一个净熏。
卯二、别释(分二)辰初、染(分二)
巳初、问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卯二、别释」,分别解释,分二科。「辰初、染」,先讲染,再分二小科。「巳初、问」,「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染法相续不断,是熏习出来的,怎样熏习呢?
巳二、答(分二)
午初、略释
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巳二、答」,再分二科,「午初、略释」,先简略的解释,怎样熏习令染法不断?先讲熏习有二种,一种叫本熏,本来的熏习,也就是根本的熏习,又叫习熏。二种叫新熏,新的熏习,又叫资熏。染法怎么不断?一种是本熏,就是根本无明熏真如。前面解释过这个道理,无真不起妄,「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因为无明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得依着有本体自性的真如,才能生起无明。一再跟诸位说:要注意《大乘起信论》上的「依」字,在生灭门中,都得说「依」,依着真才生出妄,因为依着真如法,才有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因为有无明染法为因,就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真如被无明熏习,动成了妄心,动成业识,再动成转识,再动成现识,三个细妄想心都生出来,这属于本熏。
二种叫新熏,「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有这三个细妄想心,反过来熏习根本无明,越熏越愚痴,越不觉。「不了真如法故」,真如法本来是平等无二之一,不了解真如法义。「不觉念起」,就是三个细妄想心生起来。「现妄境界」,就是现到心外去了。第三个境界相,现妄境界,到第四个智相,就分别到心外去了。这是总说六个粗心,到计名字相,那四个粗心,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前面无明是染法之因,妄境界是染法之缘。「即熏习妄心」,妄境界反过来熏习妄心。「令其念着」,令妄心念念执着。「造种种业」,就是计名字相之后的起业相,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这就是业系苦相。怎么叫苦?苦者逼迫为义,逼迫着身体,逼迫着心,叫「身心等苦」。
这就是一个净法,三个染法,这三个染法熏习着。怎么能令染法不断?根本无明熏真如,起了细的妄心,妄心反过来熏习根本无明,就现出妄境界。妄境界再反过来熏习妄心,越熏越执着,就起惑造业。无明熏真如,起惑;妄心熏根本无明,也是起惑;妄境界熏妄心,还是起惑。把惑起得念念执着,就要发动身口,要造业。造了业,除了受苦,就是受苦。这是依着佛理,依着圣言量解释。众生不懂得这个道理,起惑造业受苦,愚痴颠倒,还以苦为乐,所以众生叫可怜愍者。
怎样熏习染法不断?有这三重熏习,一、根本无明熏真如,动了妄念,起了妄心。二、妄心再熏根本无明,起妄境界。三、妄境界再反过来熏习妄心,于是造业受报受苦。这等于根本无明是一个坏父亲。熏真如,起了妄心,等于生了一个坏儿子。这个坏儿子(妄心),反过来帮坏父亲(根本无明)的忙,父亲(根本无明)原本坏得不明显,由于坏儿子(妄心)的帮忙,父亲坏得更厉害,于是造出来坏的环境(妄境界),再帮坏儿子(妄心)的忙。因为环境恶劣(妄境界),永远不会做好事,等于妄境界熏了妄心,就造业受苦。我们众生受苦怎么受的?造业。为什么造业?起惑。怎样起惑?由那三重的熏习,无明熏真如,妄心熏无明,妄境再熏妄心,越做越坏,怎么会不受苦呢?
午二、广释(分三)
未初、境界熏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午二、广释」,分三小科,「未初、境界熏」,前面是由细到粗,最细是根本无明熏真如,其次是妄心熏根本无明,最粗是妄境界熏妄心,下面再从妄境界熏妄心,说到前面去。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妄境界熏妄心,妄境界一共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妄境界反过来熏妄心,你不念,它叫你念,就是增长念熏习,叫你妄念上加妄念。第二种是增长取熏习,非要取为己有,就一定要造业,发动身口。譬如:妄心里面有一个贪心,妄境界现前,看见有很多钞票而没有人,使你起贪钞票的心。妄境界使你念念增长,怎么这么多钞票?怎么没有人?这就是增长念不能停止,非得取为己有。既然没有人,我把它拿过来,这就造业了。所以增长念熏习,增长智相、相续相,法执之分别念。增长取熏习,增长执取相、计名字相,我执烦恼之取着。这是由妄境界说到妄心,妄境界熏妄心,增长它的妄念,增长它的取着。
未二、妄心熏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未二、妄心熏」,再说到妄心熏习。「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是哪二种?「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生灭」,就是生死。生死有二种:第一种,三界以内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第二种,三界以外的生死,叫变易生死。妄心熏习,就是业识的熏习,他没有了生死,还有一个业识根本的熏习,叫变易生死苦。二乘人阿罗汉、辟支佛,还有菩萨,他们都是受变易生死苦,也叫生灭苦。就是因为业识还没有断,还在那儿熏习,这是最细的妄心熏习。
「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第九个最粗的相,是凡夫的业系苦相,就是五种意以后第六个意识。意识也叫分别事识,这分别事识能念念叫你增长,还是属于妄心熏习。分别事识妄心熏习,你就要起惑造业受苦,常系于分段生死之苦。这就是凡夫的业系苦,系到三界以内分段生死。妄心有这二种,一种细的妄心||业识。二种粗的妄心||分别事识。
未三、无明熏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未三、无明熏」,「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所以叫本熏,「以能成就业识义故」,这个无明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熏习真如,能成就最细的一个妄心就是业识。能见相、境界相那二个细心,都包括在业识里面。「二者所起见爱熏习」,就是枝末无明。前面讲过,无明分五住地无明,根本无明再生出来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见是见惑,见一处住地。爱是思惑,有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见爱的熏习,就是枝末无明的熏习,它能成就分别事识。分别事识,就是由枝末无明生出来的,这都属于无明熏习。
这是讲染熏习,令染法不断。妄境界熏妄心,妄心再熏无明。前面一段顺着说,由无明熏真如起妄心,妄心反过来熏无明再生妄境,妄境反过来熏妄心再造业。顺着说,反过来说,说二次,妄法不断,都是无明熏出来的。
辰二、净(分二)
巳初、问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
「辰二、净」,净法怎么熏?再分二科。「巳初、问」,「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他怎么成佛?因为净法熏习不断才成佛,怎么熏习呢?
巳二、答(分二)午初、略释(分二)(分二)未初、正明熏习(分二)
申初、明真如内熏无明,令成净业(本熏)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申二、即此净用反熏真如增其势力(新熏)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巳二、答」,答复,分二科。「午初、略释」,简略解释,再分二科。「未初、正明熏习」,正面说明净法的熏习,再分二科。「申初、明真如内熏无明,令成净业(本熏)。」真如是在心内熏习,不是在外境熏习,叫内熏。真如熏无明,把被无明熏习的坏人,转变成好人,能令他成就净业,能帮助真如清净业用,叫本熏。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真如是本有的,…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