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9

  ..續本文上一頁習之」,就是熏習,學了一下就不學,怎麼能得到學問?常常學,屢次習,叫熏習,分二科。「卯初、總釋」,再分二科。

  「辰初、喻」,「熏習義者」,怎麼叫做熏習?「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像世間的衣服,其實沒有香氣。「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假若有人拿香氣來熏習衣服,「則有香氣」,這件衣服變成有香氣的衣服。但是熏一次還不香,要屢次熏習,香氣才會濃,你懂得香氣熏衣服的道理,你就會用功。古人給我們開示,怎麼用功?要發長久心,也叫長遠心。有一句話:「勇猛心好發,長遠心難持。」忽然間發了道心:我要用功,我要修行,我要了生死,這個勇猛心好發。或者順境,可以激發你的道心;或者逆境,受了打擊,也可以激發道心。但是你天天發勇猛心,變成長遠,這個很難住持。這是過去祖師的開示,你要記住:用功要發長遠心,要常常熏習。

  「辰二、合」,拿法來合譬喻,再分二科。「巳初、染熏」,先講染熏,再講淨熏。「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染法淨法互相熏習,跟香氣熏衣服一樣的道理,真如淨法,根本沒有染相,但以無明來熏習真如,真如起了一種染相,等于衣服上生出香氣。

  「巳二、淨熏」,「無明染法」,無明根本是個染法。「實無淨業」,其實沒有清淨的業用。「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但是因爲真如的熏習,就有清淨的業用。懂得這兩個道理,就知道衆生怎麼變成衆生?無明熏真如,變成衆生。衆生怎樣成佛?真如熏無明,就成佛。就是一個染熏,一個淨熏。

  卯二、別釋(分二)辰初、染(分二)

  巳初、問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

  「卯二、別釋」,分別解釋,分二科。「辰初、染」,先講染,再分二小科。「巳初、問」,「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染法相續不斷,是熏習出來的,怎樣熏習呢?

  巳二、答(分二)

  午初、略釋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巳二、答」,再分二科,「午初、略釋」,先簡略的解釋,怎樣熏習令染法不斷?先講熏習有二種,一種叫本熏,本來的熏習,也就是根本的熏習,又叫習熏。二種叫新熏,新的熏習,又叫資熏。染法怎麼不斷?一種是本熏,就是根本無明熏真如。前面解釋過這個道理,無真不起妄,「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因爲無明沒有本體、沒有自性,得依著有本體自性的真如,才能生起無明。一再跟諸位說:要注意《大乘起信論》上的「依」字,在生滅門中,都得說「依」,依著真才生出妄,因爲依著真如法,才有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因爲有無明染法爲因,就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真如被無明熏習,動成了妄心,動成業識,再動成轉識,再動成現識,叁個細妄想心都生出來,這屬于本熏。

  二種叫新熏,「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有這叁個細妄想心,反過來熏習根本無明,越熏越愚癡,越不覺。「不了真如法故」,真如法本來是平等無二之一,不了解真如法義。「不覺念起」,就是叁個細妄想心生起來。「現妄境界」,就是現到心外去了。第叁個境界相,現妄境界,到第四個智相,就分別到心外去了。這是總說六個粗心,到計名字相,那四個粗心,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前面無明是染法之因,妄境界是染法之緣。「即熏習妄心」,妄境界反過來熏習妄心。「令其念著」,令妄心念念執著。「造種種業」,就是計名字相之後的起業相,造種種業。「受于一切身心等苦」,這就是業系苦相。怎麼叫苦?苦者逼迫爲義,逼迫著身體,逼迫著心,叫「身心等苦」。

  這就是一個淨法,叁個染法,這叁個染法熏習著。怎麼能令染法不斷?根本無明熏真如,起了細的妄心,妄心反過來熏習根本無明,就現出妄境界。妄境界再反過來熏習妄心,越熏越執著,就起惑造業。無明熏真如,起惑;妄心熏根本無明,也是起惑;妄境界熏妄心,還是起惑。把惑起得念念執著,就要發動身口,要造業。造了業,除了受苦,就是受苦。這是依著佛理,依著聖言量解釋。衆生不懂得這個道理,起惑造業受苦,愚癡顛倒,還以苦爲樂,所以衆生叫可憐愍者。

  怎樣熏習染法不斷?有這叁重熏習,一、根本無明熏真如,動了妄念,起了妄心。二、妄心再熏根本無明,起妄境界。叁、妄境界再反過來熏習妄心,于是造業受報受苦。這等于根本無明是一個壞父親。熏真如,起了妄心,等于生了一個壞兒子。這個壞兒子(妄心),反過來幫壞父親(根本無明)的忙,父親(根本無明)原本壞得不明顯,由于壞兒子(妄心)的幫忙,父親壞得更厲害,于是造出來壞的環境(妄境界),再幫壞兒子(妄心)的忙。因爲環境惡劣(妄境界),永遠不會做好事,等于妄境界熏了妄心,就造業受苦。我們衆生受苦怎麼受的?造業。爲什麼造業?起惑。怎樣起惑?由那叁重的熏習,無明熏真如,妄心熏無明,妄境再熏妄心,越做越壞,怎麼會不受苦呢?

  午二、廣釋(分叁)

  未初、境界熏

  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

  「午二、廣釋」,分叁小科,「未初、境界熏」,前面是由細到粗,最細是根本無明熏真如,其次是妄心熏根本無明,最粗是妄境界熏妄心,下面再從妄境界熏妄心,說到前面去。

  「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妄境界熏妄心,妄境界一共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妄境界反過來熏妄心,你不念,它叫你念,就是增長念熏習,叫你妄念上加妄念。第二種是增長取熏習,非要取爲己有,就一定要造業,發動身口。譬如:妄心裏面有一個貪心,妄境界現前,看見有很多鈔票而沒有人,使你起貪鈔票的心。妄境界使你念念增長,怎麼這麼多鈔票?怎麼沒有人?這就是增長念不能停止,非得取爲己有。既然沒有人,我把它拿過來,這就造業了。所以增長念熏習,增長智相、相續相,法執之分別念。增長取熏習,增長執取相、計名字相,我執煩惱之取著。這是由妄境界說到妄心,妄境界熏妄心,增長它的妄念,增長它的取著。

  未二、妄心熏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系苦故。

  「未二、妄心熏」,再說到妄心熏習。「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是哪二種?「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生滅」,就是生死。生死有二種:第一種,叁界以內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第二種,叁界以外的生死,叫變易生死。妄心熏習,就是業識的熏習,他沒有了生死,還有一個業識根本的熏習,叫變易生死苦。二乘人阿羅漢、辟支佛,還有菩薩,他們都是受變易生死苦,也叫生滅苦。就是因爲業識還沒有斷,還在那兒熏習,這是最細的妄心熏習。

  「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系苦故。」第九個最粗的相,是凡夫的業系苦相,就是五種意以後第六個意識。意識也叫分別事識,這分別事識能念念叫你增長,還是屬于妄心熏習。分別事識妄心熏習,你就要起惑造業受苦,常系于分段生死之苦。這就是凡夫的業系苦,系到叁界以內分段生死。妄心有這二種,一種細的妄心||業識。二種粗的妄心||分別事識。

  未叁、無明熏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未叁、無明熏」,「無明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所以叫本熏,「以能成就業識義故」,這個無明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熏習真如,能成就最細的一個妄心就是業識。能見相、境界相那二個細心,都包括在業識裏面。「二者所起見愛熏習」,就是枝末無明。前面講過,無明分五住地無明,根本無明再生出來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見是見惑,見一處住地。愛是思惑,有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見愛的熏習,就是枝末無明的熏習,它能成就分別事識。分別事識,就是由枝末無明生出來的,這都屬于無明熏習。

  這是講染熏習,令染法不斷。妄境界熏妄心,妄心再熏無明。前面一段順著說,由無明熏真如起妄心,妄心反過來熏無明再生妄境,妄境反過來熏妄心再造業。順著說,反過來說,說二次,妄法不斷,都是無明熏出來的。

  辰二、淨(分二)

  巳初、問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

  「辰二、淨」,淨法怎麼熏?再分二科。「巳初、問」,「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他怎麼成佛?因爲淨法熏習不斷才成佛,怎麼熏習呢?

  巳二、答(分二)午初、略釋(分二)(分二)未初、正明熏習(分二)

  申初、明真如內熏無明,令成淨業(本熏)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申二、即此淨用反熏真如增其勢力(新熏)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

  「巳二、答」,答複,分二科。「午初、略釋」,簡略解釋,再分二科。「未初、正明熏習」,正面說明淨法的熏習,再分二科。「申初、明真如內熏無明,令成淨業(本熏)。」真如是在心內熏習,不是在外境熏習,叫內熏。真如熏無明,把被無明熏習的壞人,轉變成好人,能令他成就淨業,能幫助真如清淨業用,叫本熏。

  「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真如是本有的,…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