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26

  ..續本文上一頁。不雜曰淳,鄭重曰厚,你要在叁寶面前修行培福,一、不要雜其他的妄念。二、要發鄭重心,要去恭敬、供養、禮拜、贊歎,這樣你就培養大福德,當下就得到利益,信心就增長起來。「乃能志求無上之道」,佛道是無上之道,你的信根增長,才能立志追求無上佛道。

  「酉二、明滅障益」,明消滅業障的利益。「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我們雖然出了家,還是個凡夫,業障不重,不生在末法時代,業障是前生造的,佛法僧的力量不可思議,你禮拜、供養、贊歎、隨喜,就能消除你的業障。《金剛經》第十六分,能淨業障分:「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念《金剛經》就能消除你的業障,你念《金剛經》,人家毀謗你,你業障消得更快,他來毀謗你,就是給你消業的。我們要消除我們的業障,不要生退悔心,認爲我的業障深重,怎麼能學法師呢?這就是自暴自棄,成佛無上道,我還是要成,當個凡夫法師有什麼難呢?你發心就可以做到。業障深重,你去恭敬禮拜叁寶,就能消除你的業障。這是告訴我們消業障的方法,你的業障消了,善根就不會退,就善根增長。

  「未叁、明修意」,說明修智德,禮拜恭敬叁寶,能消除業障的意義。「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有佛法僧叁寶,這不可思議的境界,你不在叁寶面前種善根,增長善根,是你的愚癡。你不知道求叁寶加護你消除業障,也是你的愚癡,因爲法性裏面根本沒有愚癡,你隨順法性修行,就離愚癡之障。

  巳叁、利他行(分叁)

  午初、列名四者大願平等方便。午二、釋相(分叁)未初、長時心所謂發願盡于未來,未二、廣大心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未叁、第一心皆令究竟無余涅槃。午叁、明修意(分二)未初、顯順性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未二、明起大願意法性廣大,徧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巳叁、利他行」,講利他的行門,分叁小科。「午初、列名」,「四者大願平等方便」,這是第四個方便。「午二、釋相」,再分叁科。「未初、長時心」,「所謂發願盡于未來」,你要度衆生,要利他多長的時間呢?盡未來際,所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盡于未來,叫長時的心。「未二、廣大心」,「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余」是余留,不余留一個,你要度衆生,要把所有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未叁、第一心」,「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你把衆生度到哪兒呢?度到來生轉人是度衆生,度到生天也是度衆生,度到成阿羅漢也是度衆生,要把衆生都度到成佛,都度到無余涅槃,無余涅槃叫究竟涅槃,是大乘涅槃。諸位聽過《金剛經》,小乘涅槃叫偏空涅槃,他了生死,只了分段生死,沒有了變易生死,生死有余。他斷煩惱,只斷枝末無明,沒有斷根本無明,煩惱有余,所以叫有余涅槃。大乘是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叫無余涅槃。換句話說,度一切衆生都成佛,叫第一心。前面講過,彌勒菩薩作的偈頌來解釋《金剛經》:「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廣大心,把衆生度盡。第一心,把衆生都度到無余涅槃。長時心,盡未來際度。不顛倒心,度衆生不著衆生相。

  「午叁、明修意」,說明修利他行門的意義在哪裏,分二科。「未初、顯順性」,顯明順法性。「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合到長時心上,爲什麼要盡于未來度衆生?因爲法性沒有斷絕,我隨順法性要發長遠心不斷絕。

  「未二、明起大願意」,「法性廣大,徧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爲什麼要發廣大心呢?因爲法性是廣大的,徧一切衆生,我就隨順法性,度一切衆生。我發平等心,不起差別心,這叫冤親平等,我要度親愛的人,也要度冤家對頭,不分這個衆生該度,那個衆生不該度,我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因爲法性是究竟寂滅,就是根本不生,我要度這些衆生令他究竟寂滅。

  子叁、顯發心利益(分四)醜初、顯勝德(分二)

  寅初、自利功德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寅二、明八相益生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

  「子叁、顯發心利益」,信成就發心,發直心、深心、大悲心有什麼利益?分四科。「醜初、顯勝德」,顯殊勝的功德,再分二科。「寅初、自利功德」,「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十信滿心初入住位的菩薩,發這叁種心,修這四種行門,就能少分見到法身。「寅二、明八相益生」,雖然少分見,能現八相成道利益衆生。「以見法身故」,真如出纏,名爲法身,你能少分見到法身,見到真如。「隨其願力」,隨著你的大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能現八種成佛的相,利益衆生。哪八種呢?「所謂從兜率天退」,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梵語兜率,中國話叫知足,欲界第四層天,叫兜率天,有外院、內院,外院是天人住的,內院是補處菩薩住的。現在彌勒菩薩還住在那裏,等著由天上下生人間,叫「退」,再「入」母親的「胎」,再「住」母親的「胎」,再「出」母親的「胎」,再現「出家」相,再「成」佛「道」。怎麼叫八相成道呢?以成道爲主,八個相都是爲了成道,成了道作什麼呢?「轉*輪」度衆生,把有緣的衆生度盡,「入于涅槃」,一共八個相,這就是十信滿心,剛入于住位,就能現這樣的利益。哪個世界衆生善根成熟,應當見佛得度,這時候沒有佛來,你就現成佛之相去度他們,見了少分法身,就能現八相成道。

  醜二、明微過(分二)

  寅初、異地上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寅二、異凡愚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醜二、明微過」,分二科。「寅初、異地上」,跟地上菩薩不同。「然是菩薩未名法身」,地上菩薩親自見到法身,十信滿心初入住位,信成就發心的菩薩,少分見法身,只是相似見到法身,並不是親自見到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他有大願之力,能少分見到法身,能示現八相成道,不是成佛了示現,實際他還是初住位的菩薩,因爲他過去無量劫來有漏業不能決定斷除。「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他雖然現八相成道,還有小小的苦跟他相應。

  「寅二、異凡愚」,跟凡夫愚癡人不同。「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他不跟凡夫一樣業系苦,他能自在,要現成佛的相就現成佛的相,要現涅槃相就現涅槃相,完全是大願之力,所以我們修行,先發大願最要緊。

  這是實教上講的道理,《大乘起信論》屬于終教,是真實的大乘。實教,十信滿心入了住位就能現八相成道,但是權教則不可,就是始教的菩薩則不可,下面就通權教了。

  醜叁、通權教(分二)

  寅初、舉教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寅二、釋通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醜叁、通權教」,分二科,「寅初、舉教」,「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其他經典上說,十信滿心的菩薩,還能退墮到叁惡道裏。「寅二、釋通」,解釋通難。「非其實退」,不是真實的退,十信滿心入于住位,就是正定聚,他怎麼會退呢?不會退。那麼經上爲什麼這麼說呢?「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這是對初發心的菩薩,就是十信沒有圓滿,還沒有入于住位的菩薩,告訴他們:你不能懈怠,一定要勇猛精進,你要曉得,入住位,還會退到叁惡道裏!十住位的名稱,《會閱筆記》上有,第七住叫不退住,初住、二住都不保險,要修到第七住才不退。這是警策初發心的菩薩,恐怕他懈怠的權巧說法,實際入了住位都不退。

  醜四、歎實行(分二)

  寅初、于下不戀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寅二、于上不怯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醜四、歎實行」,贊歎實教大乘的行門,分二科。「寅初、于下不戀」,于在下的凡夫二乘位,不去留戀。「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信成就菩薩發心勇猛,一發心遠離怯弱之念,不害怕、不恐怖,無量阿僧祇劫成佛難行苦行,他不害怕,決定不退墮于二乘。

  「寅二、于上不怯」,對于在上的佛道不會怯弱。「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僧祇」叫「無央數」,「劫」是長時間,是個大數目名詞,叫無量長時。假若聽到要經過無量長的時間,「勤苦難行」,修勤勞艱難的苦行,「乃得涅槃」,才能證得大乘涅槃。「亦不怯弱」,也不恐怖、害怕,爲什麼呢?「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因爲他相信知道一切法,從根本以來不生不滅,時間性都是如幻如化,害怕什麼?我們要信得實實在在,時間性都是虛妄不實的,我們都活了幾十年,一轉眼就過了,如此類推,無量阿僧祇劫一轉眼就過去,害怕什麼?「癸初、信成就發心」講完了。

  癸二、解行發心(分二)

  子初、總標歎勝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癸二、解行發心」,「解」指十住位菩薩,「行」指十行位菩薩,「發心」指十回向位菩薩,叁賢位的叁十個位,已經修到十住十行二十個位圓滿,十回向位菩薩發心什麼樣子?發的什麼心?「子初、總標歎勝」,總標贊歎他的發心殊勝。「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解行發心比前面信成就發心,轉加殊勝。

  子二、顯其勝相(分二)…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