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怎么硬说没有生,也没有死?眼见有生有死,是你的妄见见的,以大乘智慧观察,要离于妄见。「妄见」者虚妄之见,没有生,你妄见有生;没有死,你妄见有死。比如病眼见空花,你眼睛有病,看见虚空的花,虚空的花根本没有生,怎么谢呢?再举个比喻,如梦心见梦境,你见有生有灭,有生有死,是作梦。等你梦醒的时候,根本没有生,哪有灭呢?这就是用智慧观察一切法,离于虚妄知见,就不住生死,你不要害怕生死,生死本空,这是大乘行的根本方便。二乘人「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把三界观成一个大牢狱,急急忙忙要出牢狱,看见生死如冤家对头,要急忙逃开,逃避生死。大乘人观生死本空,才能在生死之道度众生,这是用智慧观察出来的,一切法自性本空,本来不生。
「未二、悲」,大乘行门的根本方便,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有悲心,没有悲心,不会观察众生苦,发不起菩提心,怎样观察众生苦呢?「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它本体自性上没有生,因缘和合,就生一个假相出来,这个假相用大乘智慧观察,「业果不失」,「业」是业因,「果」是果报,「失」是错误,业因果报,决不错误,如是因得如是果。一切法本自不生,都是妄见生出来的,你不要落到豁达空上,连二乘人还不如,怎么学大乘智慧呢?你以为你是大乘智慧,其实是个莽撞汉,瞎碰瞎撞,把自己撞到三恶道里。「起于大悲」,众生不了解因缘和合的道理,更不了解因果不失的道理,睁着眼睛去造恶业,得受果报。谁造三恶道呢?是他自己造出三恶道,他为什么不去成佛,要造三恶道受苦呢?这样就起大悲心。「修诸福德」,「福德」是对着前面「智慧」说的,你要度众生,光有智慧不行,必须得有福德。怎么不说功德呢?功德是自己修行用功,叫功用之德。这是专讲培福,在六度里面,前五度都属于福德,第六度般若度才属于智慧。前五度里面,最重要的是布施、持戒,这二度培福最大,所以你要修福德,要多行布施。我们出家人没有那么多钱财,你行法布施,你学了佛法就布施,永远布施不完,这就是培大福。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能摄化众生,初学大乘法,第一种人学错了,学到豁达空拨因果。第二种是偏于智慧的空,不去修福,偏于空,把福德略掉了,变成穷秀才,一肚子佛法,没有人相信。为什么会这样呢?福德不够,不能摄化众生。佛度众生要现相,现应化身,先是丈六金身,是总相。再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些庄严之相都属于福德之相,摄化众生离不开相,因为众生是着相的,他一看你这个人没有福德,你说法他不相信你,所以你要注意多培福!「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你要摄化众生,不要学二乘人住于偏空涅槃,二乘人了脱生死超出三界,得了自在,住在偏空涅槃不回来了,众生在三界火宅里受煎熬之苦他不管,他没有悲心。学大乘的你有智慧,还得有悲心,你不要住于涅槃,来来往往在苦海里度众生,大乘行门的根本方便,就是悲智双运。乘是车子,大乘是要度一切众生的大车,有两个轮,一个智轮,一个悲轮,只有一个轮子非翻车不行,怎么度众生呢?两个轮缺一不可,一个智轮,我不着相;一个悲轮,在不着相中我要度众生,在度众生之中又不着相,这样就不落于凡夫,不落于二乘。二乘只有智轮,凡夫只有悲轮。你要是单用悲心,看见众生苦,一天到晚想度众生,你没有智慧不能观空,着了相来度众生,你变成凡夫,不是大乘菩萨。你单有智慧,一切观空,没有悲心,不去观众生苦,不去度众生,你变成二乘。一切大乘行门,都是以悲智双运为根本。
「午三、明修意」,为什么要修智修悲,其意何在?「以随顺法性无住故」,「法性」就是真如,真如是一切法的本性,也称法性。真如的本性不住,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就是不住。现在我要修真如妙行,要随顺真如的法性来修,真如的法性无住,我也不住。「不住生死」,生死了脱,我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有本事可以证涅槃,不学二乘人住于偏空涅槃,这样才能称大菩萨。
巳二、自利行(分二)午初、断德(分三)
未初、列名二者能止方便。未二、释相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未三、明修意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巳二、自利行」,分二科,自利行里面有二个方便,一个是断德,一个是智德。「午初、断德」,先讲断德,断除恶法就是功德,分三科。「未初、列名」,「二者能止方便」,四种方便的第二种,能止一切恶法的方便修行,叫能止方便。前面用智慧观察一切法本来不生,一切法皆是妄见有生有灭,落到豁达空上,认为一切皆空,不修能止方便,结果犯斋破戒,叫他吃斋,他说这是空的;叫他持戒,他说这也是空的,结果变成无恶不作的一阐提,因果报应,他都给拨掉了。前面的「业果不失」,他根本不懂,只讲一切皆空,这样害了自己、害了众生。前面行根本方便里面有个智慧,还有个悲心,悲心不属于空,「业果不失」,怎么空?你要修福德,怎么空?你起悲心摄化众生,怎么空?这都属于有。自利行里面,「能止方便」,更是脚踏实地,下手用功。你不住生死,得先了脱生死,有了脱生死的本领,你才敢说不住于生死。不然,你不住生死也得住,因为业果不失,生死是个果报法,你怎么能了脱生死呢?你得先不要作恶。
「未二、释相」,「谓惭愧悔过」,知道自己的错误,知过必改。惭愧,分开来解,「惭」是耻己,自己做了不对的事,做了以后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觉得心里很不安,想起来感到羞耻。「愧」是羞人,做了错误的事,人家不知道,但是感觉被人家知道,见了人脸发热发红,叫愧心现前。在我们佛弟子来说,或者犯戒,生了惭愧心。你要悔过,梵语忏摩,中国话叫悔过,错了要改。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现在还没入住位正定聚,所以有过错要赶快改。
「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前面讲过:始觉智有四种,第一种是名字觉,初下手的功夫,「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要这样用功才能把恶法止住。你不要随着恶法转,先不要叫恶法增长,再把它止住,叫它根本不起,那就有了真正初步的功夫。其实名字觉,名字叫觉,还是不觉,可是下手还是得从名字觉下手。起先用功,动了一个坏的念头,叫它不增长,名字觉「觉知前念」,完全是心里的功夫。这里不是光指心里,包括外面的境界,贪境界现前,你不要再贪;瞋境界现前,你不要再瞋,再观到「前念起恶」,观到心里来。《大乘起信论》的文字是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叫我们要脚踏实地用功。为什么要止恶法呢?恶法不是空的吗,你现在是凡夫,你成佛了再说空。
「未三、明修意」,「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恶法都是过失、过错,法性里面没有这些过失、过错,你要修真如妙性,真如妙性里面没有这些罪过法,你要随顺法性离诸过,才能止方便。
午二、智德(分三)
未初、列名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未二、释相(分二)申初、约缘修行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申二、辨修行成益(分二)酉初、生智益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酉二、明灭障益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未三、明修意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午二、智德」,有智慧修一切善根,就是功德,叫智德,分三科。「未初、列名」,「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第三个方便就是令善根增长的方便。「未二、释相」,再分二科。「申初、约缘修行」,就外缘明修的行门。「谓勤供养礼拜三宝」,在哪里种善根呢?在三宝面前种,我们要种树,先种根下去,再浇水、施肥,它生苗出来,越长越大。你在三宝面前种善根,增长善根,还是在三宝面前增,三宝就是佛、法、僧,是全部佛法的纲要。在三宝面前怎么种呢?以礼拜为主,要礼拜三宝。还要供养三宝,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都属于供养,随力随分去供养,心里要虔诚。还要注意「勤」字,不是今天礼拜一次,供养一回就好了,要天天如此,要勤供养三宝,勤礼拜三宝。
「赞叹」,要赞叹三宝,我们唱佛赞,都是赞叹佛菩萨的功德,比如我们念阿弥陀佛,先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都属于赞叹。你看《华严经》,每一位菩萨出来请法,先说赞佛偈,菩萨有大智慧,开口就是赞叹偈,我们没有智慧作不出来,古人有作好的拿来念,我们要诚恳,要随文作观。「随喜」,随喜一切功德,我礼拜三宝,我要随喜佛法僧的功德,别人礼拜三宝,我也随喜他的功德。
「劝请诸佛」,请佛住世,请佛转*轮。这里的行门,一、供养,二、礼拜,三、赞叹,四、随喜第五、劝请,包括请佛住世、请佛转*轮,加上前面的「惭愧悔过」,总共七种行门。十大愿王,前面七个愿,一者礼敬诸佛,就是礼拜。二者称赞如来,就是赞叹。三者广修供养,就是供养。四者忏悔业障,就是惭愧悔过。五者随喜功德,就是随喜。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是劝请。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都属于回向。我民国四十八年在海会寺主持佛七,曾讲十大愿王,你们可以看《佛堂讲话》,统统依着《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用白话讲出来,解释得很清楚,而且很详细。这就是告诉你福德怎么修?就在三宝面前这样修。
「申二、辨修行成益」,辨明修行成就利益,分二科。「酉初、生智益」,能生智慧的利益。「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你要去恭敬三宝,一定要亦爱亦, 敬,爱而不敬不行,敬而不爱也不行…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